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青海省公路交通与城镇空间结构网络适应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3 01:21

  本文关键词:青海省公路交通与城镇空间结构网络适应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网络适应性 公路交通 空间结构 城镇 青海省


【摘要】:我国的城市化进程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加快,城镇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城镇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对交通运输的需求不断增加。目前中西部地区公路依然是主要的交通方式,如何协调公路交通与城镇发展之间的关系,找到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以公路交通与城镇空间结构的适应性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阐述了公路建设规模适应性的涵义及测度方法,在借鉴点轴渐进扩散理论、交通区位理论和中心地理论的基础上,对青海省公路交通与城镇空间结构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了公路交通与城镇空间结构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公路交通与城镇空间结构在时间、空间上的相互作用。其次,根据适应性评价的原则,选取规模结构适应性、空间布局适应性、功能适应性、城镇等级适应性四个方面共7项指标,构建了公路交通与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的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再次,运用网络分析法、GIS空间分析方法,以及Arcgis10.0、Google Earth、SPSS软件,对2000年、2007年、2014年三个时间截点公路和城镇发展状况的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得到2000年—2014年的青海省公路交通和城镇空间结构的变化趋势,即青海省公路交通实际规模超前于理想规模;公路网距离可达性值由湟源(城关镇)、共和(恰卜恰镇)及其周边县域向外围逐渐降低的空间格局基本没变;城镇间的经济引力增大,公路网络布局与交通区位线的匹配度越来越高,但仅限于西宁及其周边地区;城镇公路带来的交通优势并没有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得到发挥。最后依据计算结果,指出青海省公路交通与城镇空间结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本文研究的不足。
【关键词】:网络适应性 公路交通 空间结构 城镇 青海省
【学位授予单位】:青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91;TU984.113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绪论8-14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8-10
  • 1.1.1 研究背景8-9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9-10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10-12
  • 1.2.1 国外研究进展10
  • 1.2.2 国内研究进展10-12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12-14
  • 1.3.1 研究内容12
  • 1.3.2 技术路线12-14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14-17
  • 2.1 适应性的定义和测度14
  • 2.1.1 适应性的定义14
  • 2.1.2 适应性的测度14
  • 2.2 理论基础14-16
  • 2.2.1 中心地理论14-15
  • 2.2.2 交通区位理论15
  • 2.2.3 点——轴渐进扩散理论15-16
  • 2.3 研究方法16-17
  • 第三章 青海省公路交通与城镇现状分析17-27
  • 3.1 青海省概况17-18
  • 3.1.1 自然条件17-18
  • 3.1.2 社会经济条件18
  • 3.2 青海省公路交通发展概况18-19
  • 3.2.1 公路建设发展现状18
  • 3.2.2 公路等级结构不合理,,高等级公路比重低18-19
  • 3.3 青海省城镇发展概况19-25
  • 3.3.1 青海省城镇的发展简史19-22
  • 3.3.2 青海省城镇的现状特征22-25
  • 3.4 公路交通发展与城镇发展的关系25-27
  • 3.4.1 城镇空间发展影响交通发展25
  • 3.4.2 交通网络支撑城镇空间结构的发展25
  • 3.4.3 交通发展与城镇发展的互动特性25-27
  • 第四章 公路交通与城镇空间结构网络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27-35
  • 4.1 公路交通与城镇空间结构网络适应性的建立27-28
  • 4.2 公路交通与城镇空间结构网络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框架设计28-29
  • 4.3 公路交通与城镇空间结构网络适应性评价主要指标内涵29-35
  • 第五章 青海省公路交通与城镇空间结构网络适应性评价结果35-52
  • 5.1 数据来源35
  • 5.2 青海省公路交通规模结构适应性35-36
  • 5.2.1 青海省公路网规模适应度35
  • 5.2.2 公路网的综合密度35-36
  • 5.3 青海省公路交通与城镇空间布局的适应性36-39
  • 5.3.1 核心城市与公路网中位点的吻合度36-38
  • 5.3.2 公路网络布局与城镇空间结构布局的适应性38
  • 5.3.3 公路网络布局与交通区位线的匹配度38-39
  • 5.4 公路网功能的适应性39
  • 5.5 城镇等级的适应性39-43
  • 5.6 评价结果及分析43-52
  • 5.6.1 青海省公路交通规模结构适应性评价43
  • 5.6.2 青海省公路网络空间布局的适应性评价43-47
  • 5.6.3 青海省公路网络集聚功能适应性评价47
  • 5.6.4 青海省城镇等级的适应性评价47-52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52-54
  • 6.1 结论52
  • 6.2 讨论52-54
  • 参考文献54-57
  • 附表57-69
  • 致谢69-70
  • 个人简历7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宇星;城镇空间结构组成与影响因素研究[J];新建筑;1998年01期

2 曾帆;余佳;;小城镇空间结构适应性模式探析[J];小城镇建设;2010年05期

3 姜洪庆;空间的竞争与合作——浅析广东城镇空间结构规划[J];规划师;2003年09期

4 郭荣朝,张艳,孙小舟;鄂豫陕毗邻生态脆弱区城镇空间结构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年04期

5 齐华;;湖南省城镇空间结构协调度分析[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6 葛丽霞;段汉明;;基于SNA的北疆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研究[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7 丁春茹;;基于后创建时期的常德市鼎城区城镇空间结构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企业家天地;2012年03期

8 杨玉波;高华;;浅议我国东部地区城镇空间结构的优化[J];小城镇建设;1989年02期

9 王凯;;50年来我国城镇空间结构的四次转变[J];城市规划;2006年12期

10 王学锋;量身定做 绘就“三圈”蓝图——江苏省全面完成三个都市圈规划[J];建设科技;2003年Z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李话语;;南阳市城镇空间结构研究[A];湖北省地理学会2006优秀学术论文集(地理科学类)[C];2006年

2 沈玉芳;;长三角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空间结构的对应关系和影响要素[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全球化与中国区域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于兰军;;新时期山东省城镇空间结构重构探讨[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 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4年

4 王凯;;50年来我国城镇空间结构的四次转变[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5 贾刘强;彭代明;;基于主体功能区视角的四川省城镇空间结构[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张国华;黄坤鹏;李凌岚;王有为;;从“中心节点”到“门户节点”——高速交通网络构建下的城镇空间结构发展趋势探析[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睿;打造新型城镇空间结构[N];温州日报;2008年

2 郝彦鹏;河北四城市群建设规划出台 优化城镇空间结构[N];中华建筑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崔忠文;强化指导调控 力推城镇化[N];吉林日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童彤;“双核”带动推进安徽“东向一体化”[N];中国经济时报;2011年

5 柯颂;梁汉熙——适度发展东升地产[N];中山日报;2008年

6 靳树科;开发区“两化”互动加速发展[N];邯郸日报;2012年

7 通讯员 靳树科;邯郸经济开发区“两化”互动加速发展[N];河北经济日报;2012年

8 本报记者 任琳娟 通讯员 李建朝 穆海英;小县城出现大变化[N];邯郸日报;2012年

9 本报记者 周烨;广东将推1300万人口进城[N];中华工商时报;2014年

10 记者 李静;绿色之路: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N];经济参考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何伟;区域城镇空间结构及优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2年

2 李春华;新疆绿洲城镇空间结构的系统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亚东;产业转型驱动下徐州市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2 单亮亮;青海省公路交通与城镇空间结构网络适应性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6年

3 翁加坤;广东省城镇空间结构演化进程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4 杨琴;统筹城乡背景下重庆市城镇空间结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5 徐秋实;榆林市产业发展与城镇空间结构演化关系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6 彭涛;济宁市城镇空间结构演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7 王振南;西藏小城镇空间结构及空间形态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5年

8 范小军;旅游小城镇空间结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3年

9 文武;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的合理性评价及其优化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10 吴金花;武汉城市圈公路可达性与城镇空间结构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6120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6120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d66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