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耦合系统动力学与控制一体化仿真研究
本文关键词:高速铁路车辆—桥梁耦合系统动力学与控制一体化仿真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11年
高速铁路车辆—桥梁耦合系统动力学与控制一体化仿真研究
曹志峰
【摘要】:车辆在桥梁上运行时,车辆与桥梁之间会发生动力相互作用,随着高速铁路的兴起,这种动力相互作用愈发明显也因此愈发引起重视,这也推动了车辆与桥梁动力相互作用研究长足发展,如今传统车辆-桥梁耦合系统动力学理论已日臻完善,理论分析已能在一定程度上代替试验工作。但伴随科技进步,机电技术正逐渐应用于现代车辆悬挂系统的设计中,目前悬挂系统已从传统的被动悬挂发展到了主动悬挂阶段,悬挂是影响车辆动力性能的关键部件,而对于车辆-桥梁耦合系统来说,车辆动力性能又直接关系到了桥梁的动力行为,因此如何评估主动悬挂技术的采用对车辆-桥梁耦合系统动力行为的影响,是车辆与桥梁动力相互作用研究需要面对的问题,也即是车辆-桥梁耦合系统动力学与控制问题,本文的研究工作就是针对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而展开,主要内容如下: 1、基于车辆-桥梁耦合系统动力学理论,以MATLAB/Simulink及ANSYS作为仿真工具完成了车辆-桥梁耦合系统动力学仿真分析的二次模型化工作,构建了车辆-桥梁耦合系统动力学仿真平台——SimVB。 2、以MATLAB/Simulink作为仿真工具,建立了车辆主动悬挂数字化测控系统仿真模型,由于SimVB仿真平台的面向对象特性所以可方便的将其与SimVB仿真平台进行集成,从而实现车辆-桥梁耦合系统动力学与控制一体化仿真。 3、运用线性矩阵不等式(LMI)求解方法设计了车辆横向主动悬挂H∞鲁棒控制器,利用集成了主动悬挂测控系统的SimVB仿真平台,以横向主动悬挂车辆与下承式64m钢桁桥动力相互作用问题为例,进行了车辆-桥梁耦合系统动力学与控制一体化仿真分析,对主、被动悬挂车辆与桥梁动力相互作用特征进行了比较,同时对与主动悬挂控制水平及鲁棒性能密切相关的作动器控制力权重、传感器反馈信号噪声、车辆模型参数误差等三种因素对横向主动悬挂车辆与桥梁动力相互作用行为影响进行了仿真分析。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U441.3;U270.1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于机车车辆/轨道系统随机激励函数的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1985年02期
2 曾庆元,田志奇,杨毅,杨平;桁梁行车空间振动计算的桁段有限元法[J];桥梁建设;1985年04期
3 张开林,米彩盈;铁道车辆主动减振控制系统的开发[J];铁道车辆;1998年09期
4 陈泽深,王成国;完整的车辆—轨道系统动力学研究是铁路发展的迫切需要(2)[J];铁道机车车辆;2004年04期
5 陈健;刘俊红;王开文;;半主动悬挂的横向和垂向阻尼系数对车辆动力学性能的影响[J];铁道机车车辆;2006年02期
6 曹雪琴,陈晓;轮轨蛇行引起桥梁横向振动随机分析[J];铁道学报;1986年01期
7 曾庆元,杨毅,骆宁安,江锋,张麒;列车-桥梁时变系统的横向振动分析[J];铁道学报;1991年02期
8 夏禾,陈英俊;车-梁-墩体系动力相互作用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1992年02期
9 孙翔;;确定轮轨接触椭圆的直接方法[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1985年04期
10 张煅,柯在田,邓蓉,谢毅;既有线提速至160km/h桥梁评估的研究[J];中国铁道科学;1996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格明;中高速条件下车红桥动力分析模型与轨道不平顺影响[D];铁道部科学研究院;2001年
2 王月明;高速客车半主动悬挂控制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2年
3 李永乐;风—车—桥系统非线性空间耦合振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4 蔡成标;高速铁路列车—线路—桥梁耦合振动理论及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5 朱浩;基于多体动力学理论的车辆主动悬挂的控制策略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6 杨建伟;高速车辆横向振动半主动控制系统研究[D];铁道部科学研究院;2006年
7 晋智斌;车—线—桥耦合系统及车—桥随机振动[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8 黄林;列车风与自然风联合作用下的车—桥耦合振动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9 林玉森;地震作用下高速铁路桥上列车走行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10 吴学杰;机车车辆系统中减振控制技术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志平;常建立;杨晓光;;利用ANSYS对碳纤维布加固RC梁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年01期
2 王赞芝;胡如成;张鹏;吴辉琴;邓宇;叶雁冰;黄世斌;陈劲飙;;多跨连续梁弯曲自由振动的波动解法[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2期
3 李永乐;安伟胜;赵彤;王妍;;带水路斜拉索气动特性的CFD模拟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5期
4 周娟利;党智乾;;基于自调整模糊控制的直线电机矢量控制系统[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5 刘灵芝;;基于ADVISOR的电动汽车性能仿真研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6 张海涛;高洪;查为民;孟舒;;具有LQG控制器的主动悬架半车模型动力学分析与仿真[J];安徽工程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7 陈小莉,钟生海;MATLAB在光学实验中的应用[J];安康师专学报;2003年02期
8 王爱国;秦炜华;;基于多体模型的汽车主动悬架控制分析[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9 梁思远,孙守光;直向过道岔时构架动应力的初步研究[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1999年06期
10 石丽莉,孙守光,吕峰峰;橡胶轮转向架稳态曲线通过行为研究[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伟明;;基于STM32纯电动汽车电驱控制研究[A];“2011西部汽车产业·学术论坛”暨四川省汽车工程学会四届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王铮;杨俊萍;王秋锋;;一种基于有限元仿真分析的U型托架优化设计[A];经济策论(下)[C];2011年
3 王铮;杨俊萍;王秋锋;;一种基于有限元仿真分析的U型托架优化设计[A];第八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1年
4 王青华;;大型水泵水轮机组转子动力学模型研究[A];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建设文集2011[C];2011年
5 贺妍;张晓燕;李海滨;刘科元;刘志彬;段志信;;履带车辆的动力学建模与仿真[A];第二十七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黄波;林健;;直接转矩控制在拖动技术中的仿真与分析[A];煤炭机电与自动化实用技术[C];2012年
7 张益茬;刘伟;胡春晖;;空间超光谱成像仪前置光学系统热光学特性分析(英文)[A];中国光学学会2010年光学大会论文集[C];2010年
8 刘鹏辉;杨宜谦;董振升;姚京川;王巍;;重载货物列车作用下常用跨度混凝土梁横向动力性能试验研究[A];发展重载运输技术适应经济社会建设——铁路重载运输货车暨工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工务部分)[C];2011年
9 王卫东;刘金朝;孙善超;曲建军;杨飞;;基于广义能量指数的垂向轨道-车辆系统传递函数研究[A];第十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2011)上册[C];2011年
10 曾庆元;;弹性系统动力分析的位移变分法[A];第十一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清林;抗强振动干扰数字涡街流量计信号处理方法研究与低功耗实现[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2 刘翔宇;基于直接横摆力矩控制的车辆稳定性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3 尹安东;基于混合系统理论的混合动力客车控制策略和参数优化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4 杨金辉;数字化PWM逆变系统控制关键技术研究及其应用[D];湖南大学;2010年
5 查云飞;类菱形车转向系统研究与分析[D];湖南大学;2010年
6 杨新桦;金属带式无级变速器控制系统和控制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张波;重载组合列车牵引及制动系统的试验与仿真研究[D];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09年
8 张红兵;基于ARM的双丝脉冲MIG高速焊分布式控制系统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9 童伟;整体耦合式消扭悬架系统原理及其运动学和动力学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10 游颖;客车信息集成控制系统配置设计中的分解技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亮;基于DSP的交流异步电动机变频调速技术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赵大为;空间热循环和辐照环境对LF6铝合金焊接组织及性能的影响[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李伟;基于ANSYS平台的拓扑优化方法研究及其在离心机吊篮结构设计中的应用[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10年
4 吴锦龙;有限元软件框架研究及其在线性静力学程序中的应用[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10年
5 符俊杰;敷设粘弹阻尼的矿用溜槽振动特性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6 刘鲁艳;基于PJR-2X型喷浆机器人的开放式算法平台研究与设计[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7 夏云清;装载机差速器齿轮的非线性接触与疲劳寿命分析[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8 章长玖;公路桥梁车桥耦合振动分析[D];郑州大学;2010年
9 孔维峰;汽车水泵总成的动态特性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10 陈建伟;风力发电机组暂态模型和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阎贵平,夏禾,,陈英俊;列车与刚梁柔拱组合系桥系统的地震响应分析[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1994年01期
2 夏禾,阎贵平,陈英俊;列车一斜拉桥系统在风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1995年02期
3 阎贵平,夏禾,陈英俊;铁路斜拉桥的地震响应特性研究[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1995年02期
4 王庆波,汪胜,许克宾,夏禾;高速铁路连续梁桥动力响应分析[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1997年04期
5 赵六奇,易庆红;车辆悬架与减振器阻尼的匹配研究[J];兵工学报(坦克装甲车与发动机分册);1994年01期
6 顾亮,顾志强;车辆悬架行驶平顺性全状态反馈主动控制[J];兵工学报(坦克装甲车与发动机分册);1998年02期
7 齐云芝;车辆悬挂系统研究的现状和未来[J];兵工学报(坦克装甲车与发动机分册);1998年03期
8 杨文正,刘影;电子控制汽车悬架综述[J];兵工学报(坦克装甲车与发动机分册);1998年04期
9 高海云,孟爱红;车辆主动悬挂系统建模与性能仿真[J];车辆与动力技术;2001年03期
10 孟爱红,王良曦,杨静波;基于输出反馈的慢主动悬架系统仿真研究[J];车辆与动力技术;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吴学杰;王月明;张立民;戴换云;陈春俊;;高速列车行横向悬挂主动、半主动控制技术的研究[A];中国铁道学会车辆委员会2004年度铁路机车车辆动态仿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星梅;中小跨度铁路桥梁横向振动模拟及适应快速行车结构型式的研究[D];铁道部科学研究院;2000年
2 张格明;中高速条件下车红桥动力分析模型与轨道不平顺影响[D];铁道部科学研究院;2001年
3 廖昌荣;汽车悬架系统磁流变阻尼器研究[D];重庆大学;2001年
4 郭大蕾;车辆悬架振动的神经网络半主动控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2年
5 王月明;高速客车半主动悬挂控制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2年
6 杨忠超;基于EBE策略的列车三维紊态外流场有限元法并行计算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2年
7 池茂儒;耦合轮对车辆动力学性能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8 陈旭;电流变液体减振器及其阻尼介质特性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9 李永乐;风—车—桥系统非线性空间耦合振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10 蔡成标;高速铁路列车—线路—桥梁耦合振动理论及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嘎尼;用主动控制技术改善提速机车车辆的横向振动性能[D];铁道部科学研究院;2000年
2 柳仁川;基于电流变和DSP技术的轨道车辆减振器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4年
3 王平;三轴角振动液压转台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伟民,曾山;铁路运输包装动态仿真的研究[J];包装工程;2004年05期
2 顾学群;;高温力学试验机电加热炉炉温智能控制[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3 刘晓娟;傅汝廉;秦华;史新刚;卓然然;郜洪云;;LDA耦合系统透镜导管的理论与实验研究[J];光学精密工程;2006年02期
4 黄贤广;林逸;何洪文;魏跃远;;混合动力汽车机电动力耦合系统现状及发展趋势[J];上海汽车;2006年07期
5 何麟;李天匀;严谨;刘志忠;;静水压力下圆柱壳结构频散特性分析[J];中国舰船研究;2006年03期
6 宁晓斌;徐进永;王国彪;王磊;;装载机工作装置机械液压耦合系统仿真[J];农业机械学报;2007年03期
7 王宝燕;;噪声诱导电耦合FHN神经元同步[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8 陈果;;带碰摩耦合故障的转子-滚动轴承-机匣耦合动力学模型[J];振动工程学报;2007年04期
9 姜明;封汉颍;;基于ANSYS的内燃机活塞-缸套耦合系统的传热模拟[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8年06期
10 朱才朝;王海霞;张磊;宁杰;汪文霖;;小倾角船用齿轮箱系统固有特性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兰宁;;海-陆-气-冰耦合系统的稳定性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气候系统模式发展与应用”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2 曹东兴;张伟;;弦-梁耦合系统复杂动力学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3 贾伟;姜畅;王莉;王飞;;小型激光二极管面阵的柱透镜耦合系统[A];2007年先进激光技术发展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张俊;冯莹;魏立安;陈爽;李南雷;曹毓;;高功率光纤激光器端面泵浦耦合系统设计[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5 张静;王军民;张天才;;原子-DOPO耦合系统中光子统计性质的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6 苏东川;李喜德;;探针-试件耦合系统的力学性能分析[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7 顾元宪;赵红兵;陈飚松;亢战;;结构的热-应力耦合优化设计[A];“力学2000”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8 张俊;冯莹;魏立安;陈爽;李南雷;曹毓;;高功率光纤激光器端面泵浦耦合系统设计[A];2006年全国光电技术学术交流会会议文集(C 激光技术与应用专题)[C];2006年
9 武志超;凌铭;谭雪春;金光勇;宁国斌;梁柱;;高重频三向侧面泵浦DPL耦合系统设计[A];2007年先进激光技术发展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马海;刘怀山;童思友;张进;王林飞;;地震检波器地面耦合系统的实验分析[A];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丛书(五)——地球物理与海洋安全[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刘宇雄;[N];广东科技报;2011年
2 李宏一;[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5年
3 李忠祥;[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宋晓霞;[N];河南科技报;2005年
5 记者 蒲飞;[N];黄河报;2009年
6 张琦;[N];科技日报;2006年
7 欣华;[N];中国改革报;2008年
8 郑申 李忠祥;[N];金融时报;2007年
9 庄秀丽;[N];经济观察报;2004年
10 周童;[N];计算机世界;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麦欢欢;非线性的耦合系统一致性问题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2 王勇;考虑液体晃动的三大件转向架罐车耦合系统动力学性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3 林军;用于生物合成谷胱甘肽的重组大肠杆菌—酿酒酵母耦合系统的高效运行机制[D];江南大学;2009年
4 崔晓迪;区域物流供需耦合系统的协同发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5 邵权熙;当代中国林业生态经济社会耦合系统及耦合模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6 张丽;几类自催化反应扩散系统的分歧与空间斑图[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7 陈海霞;计算机数据存储系统中读写头/盘间超薄气膜动力稳定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8 吕敬;充液挠性航天器非线性动力学研究[D];清华大学;2006年
9 聂艳秋;废水产氢产酸/同型产乙酸耦合系统厌氧发酵产酸工艺及条件优化[D];江南大学;2007年
10 梁晓冰;脉冲发放神经元及其耦合系统的随机模型研究与应用[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怀叶;参与式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模式与新农村建设的耦合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游福贺;车—桥耦合系统的振动分析[D];湖南大学;2010年
3 江丰;粘性流场中圆柱壳耦合系统声振特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4 李炜征;基于低温热管与自然循环的高效低温传热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5 王少辉;基于MEMS的平面环形微腔与锥形光纤耦合系统基础研究[D];中北大学;2009年
6 张春梅;具有Markov开关的随机耦合系统的有界性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7 杨家琪;Adomian分解法解一类一阶的非线性耦合系统[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8 薛宇;Yangian在Berry Phase中的应用[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9 许晓菁;高温厌氧—中温好氧耦合系统处理化纤废水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10 韩佳佳;人与自然耦合系统氮通量计算域本体的构建与实现[D];浙江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高速铁路车辆—桥梁耦合系统动力学与控制一体化仿真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706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70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