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相交通流理论的双车道交通流临界特征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三相交通流理论的双车道交通流临界特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双车道交通 三相交通流 临界特征 元胞自动机 换道可能性
【摘要】:本文是在三相交通流理论框架下利用元胞自动机模型对于高速公路交通流进行的研究。研究要点概括如下:(1)首先介绍了交通流理论研究的背景和研究方法,比较了基本图方法和三相交通流理论区别与联系,并对三相交通流理论的基本假设和各种交通相的临界特征做了详细地阐述。(2)通过描述几个经典的三相交通流理论框架下的元胞自动机模型,从实际交通具体现象以及理论分析两个角度指出了上述模型存在的局限性,进而建立了一个新的元胞自动机模型。该模型将道路交通流运行分为考虑安全条件下的速度适应行为与车辆扰动两个部分。在速度适应行为中引入了线性同步作用距离的概念,同步作用距离范围内的速度适应行为使得车流保持稳定行驶,达到稳定的同步交通流;车辆扰动部分主要考虑车辆的反应延迟对于交通流影响,车辆在保持当前行驶状态超过一定的时间后,则驾驶员会对外界的刺激变得不灵敏,进而产生过度加速或者减速的扰动。在对上述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前,我们计算了模型的稳态解,其结果类似于一些经典的三相交通流元胞自动机模型。数值模拟的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模拟出自由流相、同步流相、宽运动堵塞相以及相关一阶相变现象;虚拟探头测得的数据符合三相交通流的各种基本假设和分析;对处于同步流时的交通流变量进行自相关和互相关分析,发现不存在长程的相关关系,符合同步流的基本假设。因此我们认为该模型是一个三相交通流理论框架下的元胞自动机模型。(3)在上述单车道DS模型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双车道交通流模型。实际交通中,多车道对比单车道行驶的主要区别是各种交通状况下的换道行为,因而研究多车道交通的重点之一在于研究换道规则对于道路交通流产生的影响。在本文中,我们建立的换道规则是一种非对称的换道规则,分为换道条件和安全距离两个部分。在参考Kerner对于多车道三相交通流中关于换道引发相变的假设上,我们参考并定义了换道可能性的概念,利用换道可能性研究换道行为对于道路交通流的影响。结果表明自由流时车辆的换道可能性始终大于同步流相;而同步流相换道可能性随机分布一个二维区间中;在宽运动堵塞区域,换道可能性大量减低并趋向于0。该结果满足Kerner关于换道行为与道路交通流相变特征关系的假设。由此可以证明换道可能性的大量降低是导致相变的原因之一。之后我们利用车辆的时空轨迹从微观的角度分析了换道行为对于道路交通流的影响,发现换道行为对于双车道交通存在着双重作用:能够维持车流状态或导致交通瓶颈处产生拥堵的扰动,进一步阐明了换道与相变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双车道交通 三相交通流 临界特征 元胞自动机 换道可能性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9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1 绪论10-15
- 1.1 交通流理论研究意义10
- 1.2 交通流变量和测量10-12
- 1.2.1 交通流变量10-11
- 1.2.2 交通流变量实测方法11-12
- 1.3 交通流理论简介12-14
- 1.3.1 元胞自动机模型12-13
- 1.3.2 车辆跟驰模型13-14
- 1.4 本文主要工作14-15
- 2 三相交通流理论介绍及其相关内容15-25
- 2.1 三相交通流理论简介15-21
- 2.1.1 基本图理论及其局限性15
- 2.1.2 三相交通流的基本假设15-18
- 2.1.3 三相交通流理论的相变特征18-21
- 2.2 三相交通流理论体系下的几个经典模型21-24
- 2.3 本章小结24-25
- 3 考虑驾驶员敏感性的CA模型25-35
- 3.1 模型规则的建立与稳态解讨论25-29
- 3.1.1 模型规则及相关讨论分析25-28
- 3.1.2 DS模型的稳态解分析28-29
- 3.2 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29-33
- 3.3 本章小结33-35
- 4 双车道三相交通流CA模型35-41
- 4.1 换道相关的讨论以及换道规则35-36
- 4.1.1 换道规则的重要性及其讨论35-36
- 4.1.2 双车道换道规则36
- 4.2 数值模拟结果36-40
- 4.2.1 车辆换道可能性与一阶相变37-39
- 4.2.2 换道的双重作用39-40
- 4.3 本章小结40-41
- 5 总结和展望41-43
- 5.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41
- 5.2 本文的研究展望41-43
- 致谢43-44
- 参考文献44-47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4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伟民,熊烈强;与车辆跟驰理论统一的一维交通流动力模型研究[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2 徐伟民,熊烈强;与车辆跟驰理论统一的一维交通流动力模型研究[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2年01期
3 冯蔚东,陈剑,贺国光,刘豹;交通流中的分形研究[J];高技术通讯;2003年06期
4 俞洁,杨成斌;交通流理论发展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5 杨瑞,李洋,吕文超;城市干路交通流实施混沌智能控制方法的研究[J];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2004年10期
6 李松;贺国光;张杰;;基于交通流灰色关联熵的交通流无序转化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10年01期
7 冯蔚东,贺国光,刘豹;交通流理论评述[J];系统工程学报;1998年03期
8 袁振洲,李巍屹;加强动态交通流分配理论与方法研究的论述[J];科技导报;2000年09期
9 张鹏,刘儒勋;交通流问题的有限元分析和模拟(Ⅰ)[J];计算物理;2001年04期
10 王晓原,隽志才,贾洪飞,朴基男;交通流突变分析的变点统计方法研究[J];中国公路学报;200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鹏;戴世强;刘儒勋;;多等级交通流中的非线性波及其数值模拟[A];第十七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六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C];2003年
2 戴世强;;交通流研究与技术科学思想[A];祝贺郑哲敏先生八十华诞应用力学报告会——应用力学进展论文集[C];2004年
3 王立锋;李正熙;;基于车辆跟驰理论的交通流动力学模型与数值仿真[A];2005年全国自动化新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4 王立锋;李正熙;;基于车辆跟驰理论的交通流动力学模型与数值仿真[A];2005全国自动化新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二)[C];2005年
5 陈建阳;孙立军;杨东援;;交通流及其复杂性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6 于建玲;关积珍;刘静;李军;王贞君;;交通流的多重分形性质与交通拥堵关系的研究[A];2007第三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邝华;张国新;;城市路网四向交通流的时空斑图动力学研究[A];第七届全国青年计算物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8 李军;朱雪良;关积珍;;快速路交通流检测器干扰问题[A];2008第四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范炳全;李宝强;马春林;童道琴;;高架道路交通流的控制方法[A];西部开发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12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赵慧;于雷;耿彦斌;;国内外实时交通流数据质量控制比较与分析[A];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交通——2005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论文集(上册)[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勇;交通流的非线性分析、预测和控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2 康义容;考虑CPS传输可靠性的车车协同稳定性分析[D];重庆大学;2015年
3 郑伟范;基于相互作用势的交通流随机行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4 周旦;城市基本路段混合非机动车交通流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5 曾莹;交通流Aw-Rascle模型相关问题的研究[D];上海大学;2014年
6 张伟;城市交通流数据优化感知关键技术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7 高坤;从基本图方法到三相交通流理论[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8 彭光含;交通流复杂耦合动态特性模拟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9 曹宝贵;交通流复杂动态特性与交通拥堵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10 李星毅;基于相似性的交通流分析方法[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万兴义;交通流混沌研究初步[D];天津大学;2003年
2 李梅;存在拥堵路段的道路网交通流分配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3 肖霞;双车道交通流动力学模型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3年
4 盘意伟;快速路入口匝道合流区的瓶颈形成机理与特性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5 张靖宇;城市主干道交通流额外排放建模及其仿真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6 陈骏;基于进化计算的交叉口交通流聚类优化关键技术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6年
7 吴晶;基于代理的交通流建模与应用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6年
8 曹继英;考虑拥挤效应的城市动态交通流分配模型与仿真研究[D];长安大学;2016年
9 陈涛;部分道路瓶颈的交通流动力学建模及复杂特性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6年
10 李景密;跟驰状态下城市主干道交通流特征研究[D];湖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8361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836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