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连拱隧道衬砌结构安全与施工方案合理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4 23:39

  本文关键词:连拱隧道衬砌结构安全与施工方案合理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连拱隧道 施工方案 数值模拟 中墙 偏压


【摘要】:论文以临海市两水山连拱隧道为依托工程,遵循现状调研、工程分析和数值模拟的研究方法,运用隧道设计理论和相关力学理论,结合实际工况,对连拱隧道的施工工法及其施工力学、措施与对策、关键支护设计理论等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系统地探讨,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对隧道预支护原理及隧道围岩破坏与支护的理论分析,依据充分发挥隧道围岩的自承能力和基本维持围岩的原始状态的基本思想,应用预支护理论和开挖能量最小原理,总结出连拱隧道施工方案合理性原则。2、通过对连拱隧道的中墙问题及偏压问题的研究,提出了连拱隧道的合理施工顺序。3、结合两水山连拱隧道施工工程实际,具体分析了该隧道施工动态以及采取的关键对策,数值模拟了偏压连拱隧道左洞先挖与右洞先挖两种工况下中导洞法施工中中墙的受力和位移规律。3.1中墙随开挖进程中的变形。无论是先挖左洞还是先挖右洞,随着连拱隧道开挖的进行,中墙的竖向位移逐渐增大,而水平位移则是先增大而后又有所减小。在其它同样施工工序下,工况一的水平位移比工况二稍大,而竖向位移则小于或等于工况二下的竖向位移值。3.2中墙随开挖进程中的内力变化。二种工况下,中墙的受力的趋势基本相同,但中墙承受的最大应力值有所差别,工况二施工过程中中墙承受的最大应力值比工况一要大一些;同样,工况二在开挖右洞的上台阶和下台阶时中墙承受的偏压作用较其它施工工序要明显。在两种施工工况条件下,中墙承受的水平应力相近。4、针对两水山连拱隧道施工动态监控工作,探讨了相应的信息化监控设计方法,确定了监控参数及基准,给出了围岩施工量测框图和施工监控管理及施工反馈设计流程。
【关键词】:连拱隧道 施工方案 数值模拟 中墙 偏压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55.91
【目录】:
  • 致谢4-5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21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0
  • 1.2 隧道设计理论10-13
  • 1.3 连拱隧道研究现状13-14
  • 1.4 依托工程简介14-20
  • 1.4.1 两水山隧道工程概况14-15
  • 1.4.2 隧道技术标准15-16
  • 1.4.3 隧道工程地质概况16-18
  • 1.4.3.1 隧道区地形地貌16
  • 1.4.3.2 地层岩性16-17
  • 1.4.3.3 隧道区地质构造17
  • 1.4.3.4 水文地质条件17-18
  • 1.4.3.5 地震18
  • 1.4.4 隧道净空与横断面18-19
  • 1.4.4.1 隧道净空18
  • 1.4.4.2 横断面18-19
  • 1.4.5 隧道衬砌结构19-20
  • 1.4.5.1 隧道明洞19
  • 1.4.5.2 暗洞衬砌结构19-20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20-21
  • 第2章 隧道围岩稳定地质环境及新奥法支护原理21-30
  • 2.1 隧道围岩稳定的地质环境21-24
  • 2.1.1 内在因素的影响21-23
  • 2.1.2 外部影响因素23-24
  • 2.2 新奥法支护一般原理24-28
  • 2.3 隧道初期支护施工时序问题28-29
  • 2.4 本章小结29-30
  • 第3章 隧道施工方案合理性判别原则及连拱隧道合理施工顺序30-42
  • 3.1 隧道预支护原理30-32
  • 3.2 围岩破坏与支护的理论分析32-33
  • 3.3 判别原则的提出33-35
  • 3.3.1 隧道施工围岩结构的扰动及围岩的原始状态维持34
  • 3.3.2 预支护原理34
  • 3.3.3 开挖能量最小原理34-35
  • 3.4 判别原则在连拱隧道施工中的综合运用35-41
  • 3.4.1 连拱隧道合理施工顺序36
  • 3.4.2 连拱隧道的中墙问题36-37
  • 3.4.3 双连拱隧道的偏压问题37-38
  • 3.4.4 连拱隧道施工工法38-41
  • 3.5 本章小结41-42
  • 第4章 两水山连拱隧道施工动态及关键对策研究42-62
  • 4.1 概述42
  • 4.2 施工方案及主要施工方法42-45
  • 4.3 模拟工况45-46
  • 4.4 中墙作用研究46-53
  • 4.4.1 中墙数值模拟46-48
  • 4.4.2 中墙随开挖进程的变形48-53
  • 4.5 连拱隧道初支结构与二次衬砌结构安全性计算53-56
  • 4.5.1 结构安全系数53-55
  • 4.5.2 连拱隧道初支结构安全性分析55-56
  • 4.5.3 连拱隧道二次衬砌结构安全性计算56
  • 4.6 围岩监控方法设计及控制基准56-61
  • 4.6.1 现场量测作业的项目及测试方法56-59
  • 4.6.2 控制标准及基准值59-60
  • 4.6.3 监控管理与施工反馈60-61
  • 4.7 本章小结61-62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62-64
  • 5.1 本文主要结论62
  • 5.2 进一步研究设想62-64
  • 参考文献64-69
  • 已发表的论文69-70
  • 负责或参与的研究课题7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为成;王飞;;连拱隧道在山区高速公路的应用研究[J];土工基础;2006年03期

2 林志良;;福建省连拱隧道的发展[J];公路;2006年10期

3 孔祥金;;“连拱隧道建设关键技术研究”科研课题通过验收和鉴定[J];公路隧道;2006年02期

4 王亚琼;谢永利;;连拱隧道在我国的发展与研究[J];公路;2008年06期

5 代泽森;;连拱隧道施工[J];科技创新导报;2008年22期

6 郑文博;蔡永昌;石湛;聂建春;;连拱隧道设计计算荷载合理取值研究[J];现代隧道技术;2012年05期

7 夏保祥,张永康;练江连拱隧道的施工[J];公路;2001年06期

8 袁勇,彭定超,章勇武;筲箕湾连拱隧道结构稳定性分析[J];华东公路;2001年05期

9 刘洪洲,黄伦海;连拱隧道设计施工技术研究现状[J];西部探矿工程;2001年01期

10 马万权,程崇国;关于连拱隧道建设技术问题的思考[J];公路;2003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涛;沈明荣;何之民;陶履彬;;连拱隧道动态施工模型试验研究[A];第一届全国水工岩石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2 唐颖;陈晓钜;;浅论连拱隧道设计[A];2001年全国公路隧道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3 王廷伯;;练江连拱隧道设计与施工[A];2001年全国公路隧道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4 朱汉华;傅鹤林;潘明军;范臻辉;;连拱隧道设计施工研究与实践[A];第一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公路设计与施工卷[C];2002年

5 陈秋南;张永兴;;连拱隧道设计施工理论及其修建关键技术的探讨[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一届、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张倩;范海云;骆凤涛;;M型连拱隧道的一种施工工法[A];第14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册)[C];2005年

7 李志厚;雷华;陈树汪;;云南省公路连拱隧道的技术进步[A];第六届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及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胡海波;阳军生;杨峰;;地形偏斜条件下连拱隧道“半明半暗”及“半路半隧”结构型式的比选[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毕研川;王涛;;基于地层—结构法的某连拱隧道施工过程模拟分析[A];公路交通与建设论坛(2011)[C];2003年

10 王玉标;芮勇勤;;浅埋连拱隧道施工动态空间力学效应演化分析[A];第十二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记者 陈云芬;技术创新提升我省连拱隧道建设水平[N];云南日报;2010年

2 记者 吴丹 通讯员 梁晓明;连拱隧道课题通过验收[N];中国交通报;2005年

3 记者 刘家铭邋通讯员 吴葵霞;八成多搬迁户完成搬迁[N];福州日报;2007年

4 杨秀权 倪作霖 王继常;路建山腰艺超群[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6年

5 驻安徽首席记者 吴敏 通讯员 郭传厚;科技创新支撑安徽两型高速[N];中国交通报;2014年

6 石志荣;大跨径连拱隧道成功穿越特大溶洞区[N];中国水利报;2004年

7 通讯员 邓正德 张玲;八次平安穿越国道[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7年

8 记者 张跃彬;和平路以北三连拱隧道现雏形[N];石家庄日报;2010年

9 记者 张冰梓;环岛西打通重要节点[N];珠海特区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守中;连拱隧道施工动态仿真与信息化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2 陈秋南;非对称连拱隧道动态施工力学模拟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3 陈贵红;连拱隧道设计关键问题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4 吴祥松;高速公路连拱隧道施工时空效应及动态三维反馈分析[D];同济大学;2007年

5 林刚;连拱隧道施工力学行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6 蔡来炳;软弱围岩浅埋偏压连拱隧道力学效应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7 朱正国;连拱隧道围岩压力计算方法与动态施工力学行为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8 吴梦军;大跨扁平连拱隧道施工时空效应与二次衬砌最佳支护时机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9 石建勋;连拱隧道渗漏水病害机理与防治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10 李新志;超浅埋大跨度连拱隧道围岩受力分析及工程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计瑞;浅埋偏压连拱隧道数值模拟及其优化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2 郭新明;新建隧道施工爆破对既有连拱隧道的动力响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3 刘忠强;大中山1#偏压连拱隧道围岩应力分析及施工方案优化[D];昆明理工大学;2016年

4 刘可;多雨区浅埋偏压连拱隧道修建关键技术问题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年

5 毛华荣;连拱隧道衬砌结构安全与施工方案合理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6 高世军;连拱隧道适应性与设计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7 甄浩宇;连拱隧道设计及施工优化[D];长安大学;2007年

8 任安菊;连拱隧道开挖过程空间应力应变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9 余凡;连拱隧道计算方法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10 谈杜勇;连拱隧道开挖过程的模型试验研究及其三维数值模拟[D];同济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8530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8530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f1f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