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MPP方法的减隔震桥梁抗震性能评估
本文关键词:基于AMPP方法的减隔震桥梁抗震性能评估
更多相关文章: 铅芯支座 自适应AMPP方法 多模态推倒分析(MPA) 连续梁桥
【摘要】:主要研究基于推倒分析的普通减隔震支座连续梁桥的抗震性能评估方法。根据自适应的与质量成比例的推倒分析方法(AMPP)、MPA方法和时程分析方法(THA),评估了某常用减隔震支座连续梁桥的抗震性能。结果表明:AMPP方法可以成功地应用于常用减隔震支座桥梁的抗震性能评估,其对桥墩内力、支座位移和梁体位移的计算精度优于MPA方法。
【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关键词】: 铅芯支座 自适应AMPP方法 多模态推倒分析(MPA) 连续梁桥
【基金】: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SLDRCE14-B-1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478339,51278376)
【分类号】:U442.55
【正文快照】: 引言自减隔震技术出现以来,它在国内外的桥梁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一些减隔震桥梁已经经受住了地震的考验[1]。桥梁结构的减隔震设计一般通过在主梁和桥墩之间设置减隔震支座完成。常用的减隔震支座有铅芯橡胶支座、摩擦摆支座等[2]。桥梁结构的抗震计算一般采用非线性动力时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孙爱伏;欧进萍;;高层钢结构抗震pushover分析的侧向力分布模式及其影响[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8年04期
2 唐玉;郑七振;楼梦麟;;扭转不规则结构水平侧向力分布模式与pushover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2年03期
3 叶爱君,胡世德,范立础;桥梁支座抗震性能的模拟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1期
4 曹飒飒;袁万城;;拉索支座减隔震桥梁自适应推倒分析方法[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5期
5 魏标;李建中;;非规则梁桥的模态推倒分析[J];振动与冲击;2011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爱伏;欧进萍;;高层钢结构地震失效模式控制的失效路径修正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0年01期
2 吴少峰;上官萍;;横桥向地面运动作用下独塔部分斜拉桥易损性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0年02期
3 孙爱伏;欧进萍;侯爽;;高层钢框架结构的薄弱层加强与最弱失效模式控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0年06期
4 唐玉;郑七振;楼梦麟;;扭转不规则结构水平侧向力分布模式与pushover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2年03期
5 刘俊;贺国京;;新建宜万线渡口河大桥动力特性分析[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6年03期
6 刘俊;;连续梁桥地震反应分析[J];湖南交通科技;2007年04期
7 刘俊;贺国京;毕玉琢;陈晓波;;马水河大桥地震响应分析[J];广东土木与建筑;2005年11期
8 闫冬;任胜健;何勇;;桥梁倒塌模式识别方法:理论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11年08期
9 闫冬;任胜健;何勇;;桥梁倒塌模式识别方法:实例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11年09期
10 刘延芳;叶爱君;王斌斌;;钢桁系杆拱桥阻尼器参数分析[J];中外公路;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杨喜文;;大跨度斜拉桥的地震位移控制[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9年
2 钟栋青;王曙光;徐秀丽;肖蔚;;滑移支座在连续梁桥中的模拟分析[A];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钟栋青;王曙光;徐秀丽;肖蔚;;滑移支座在连续梁桥中的模拟分析[A];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叶爱君;吴寿昌;胡世德;范立础;;苏通大桥主航道桥抗震性能研究[A];第二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唐先习;混凝土桥梁合理耐用结构构造的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2 刘鹏;地震作用下桥梁梁体与横向挡块动态碰撞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3 李军;超大吨位球型支座的结构设计[D];重庆大学;2006年
4 张淑云;高层型钢混凝土框架—混凝土筒体混合结构地震灾变响应与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5 王常峰;桥梁结构非线性地震反应研究(支座摩擦·限位装置·基础非线性)[D];兰州交通大学;2010年
6 陈令坤;地震作用下高速铁路列车—无砟轨道—桥梁系统动力响应及走行安全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7 陆本燕;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理论的桥梁结构性能量化指标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宁小文;二阶弹塑性分析在钢结构抗震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2 刘朝福;高墩T形连续梁桥抗震性能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3 廖兴;斜交连续梁桥地震反应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4 杨超;大型支撑—高层钢结构抗震性能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5 尹霞;基于OpenSees的高墩桥梁三维地震碰撞效应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6 翁方文;高烈度区中小跨径梁式桥抗震概念设计原则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7 黄金翠;地震作用下斜交梁桥旋转特性的初步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1年
8 柏杨;简支梁桥在地震激励下的扭转反应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9 胡晓;巨型钢框撑—组合钢板剪力墙筒体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分析[D];广州大学;2011年
10 宗德玲;基于PUSH-OVER分析的桥梁抗震能力评估方法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爽,欧进萍;结构Pushover分析的侧向力分布及高阶振型影响[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4年03期
2 毛建猛;谢礼立;翟长海;;模态pushover分析方法的研究和改进[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6年06期
3 孙爱伏;欧进萍;;高层钢结构抗震pushover分析的侧向力分布模式及其影响[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8年04期
4 袁万城;韦正华;曹新建;荣肇骏;;拉索减震支座及桥梁抗震设计应用研究[J];工程力学;2011年S2期
5 M. Ala Saadeghvaziri;A.R. Yazdani-Motlagh;;三座多跨简支桥抗震性能和承载力/需求分析[J];钢结构;2008年08期
6 袁万城;曹新建;荣肇骏;;拉索减震支座的开发与试验研究[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10年12期
7 熊向阳,戚震华;侧向荷载分布方式对静力弹塑性分析结果的影响[J];建筑科学;2001年05期
8 侯爱波;汪梦甫;周锡元;;Pushover分析方法中各种不同的侧向荷载分布方式的影响[J];世界地震工程;2007年03期
9 袁万城;王斌斌;;拉索减震支座的抗震性能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8期
10 张凯;刘洪兵;王巍峰;刘玮;;竖向不规则结构的抗震性能评估[J];振动与冲击;2009年07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猛;沈祖炎;;钢框架结构基于概率抗震性能评估[J];建筑结构;2012年03期
2 袁波,郭子雄;基于位移的抗震性能评估方法评述[J];工业建筑;2004年09期
3 林艺勇;王建强;朱佳宁;;规则结构抗震性能评估的改进能力谱方法[J];工业建筑;2006年07期
4 肖明葵;马占杰;;结构抗震性能评估的改进模态能力谱法[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5 李碧雄;甘立刚;王清远;;基于震害和数值分析的加固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评估[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10年05期
6 张小云;框架结构安全性鉴定及抗震性能评估[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7 孙彬;牛荻涛;;在役损伤结构基于能力谱方法的抗震性能评估[J];世界地震工程;2006年01期
8 李永贵;焦双健;姜春国;;多层结构抗风和抗震性能评估[J];中国水运(下半月);2008年02期
9 徐嗣华;;汽轮机及基础整体抗震性能评估方法[J];热力透平;2011年02期
10 袁泉;杨年祥;;混凝土本构关系对抗震性能评估影响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年1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孟东;;基于有限元分析的砌体结构抗震性能评估[A];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20周年庆典会议研究短文集[C];2009年
2 罗永峰;杨木旺;;大跨刚性空间结构竖向静力弹塑性抗震性能评估新方法[A];第七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闫熙臣;高小旺;;某钢筋混凝土框架厂房的抗震鉴定[A];首届全国既有结构加固改造设计与施工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4 支旭东;范峰;齐春玲;;大跨度倒三角型悬臂桁架抗震性能评估[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迪;轻型消能摇摆结构体系抗震性能评估与动力可靠度分析[D];兰州理工大学;2013年
2 孙彬;在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性能退化与抗震性能评估[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3 周小龙;震损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评估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承昊;基于全寿命费用的中小学校舍抗震性能评估[D];兰州理工大学;2013年
2 张凤鑫;基于构件损伤因子的高层框筒结构抗震性能评估方法[D];天津大学;2010年
3 李星军;基于概率的单跨外廊式学校建筑抗震性能评估[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4 徐斌;在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评估[D];兰州交通大学;2013年
5 刘智星;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评估[D];北京工业大学;2008年
6 章少华;静力弹塑性法在既有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评估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7 张仁龙;基于推倒分析的桥梁抗震性能评估[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8 张培培;平面不规则框架结构的设计及其抗震性能评估[D];湖南大学;2012年
9 蒋才元;古砖塔的抗震性能评估及加固研究[D];西华大学;2013年
10 黄义龙;既有损伤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与抗震性能评估[D];同济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8548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854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