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考虑冻融循环的季冻区高等级公路路基填土本构模型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9 06:47

  本文关键词:考虑冻融循环的季冻区高等级公路路基填土本构模型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本构模型 冻融循环 硬化规律 剪切应变 体积应变 屈服函数


【摘要】:在季冻区高等级公路路基场地取土,制成重塑土试件进行冻融循环试验。而后对经历不同冻融循环次数的土体进行三轴固结排水(CD)剪切试验,测得应力、应变数据。在大量试验数据的基础上,遵循岩土本构变化规律,以岩土弹塑性力学为理论基础,在p-q空间,以椭圆方程拟合体变屈服面,以抛物线方程拟合剪切屈服面,采用塑性关联流动,得到考虑冻融循环条件下融土的弹塑性本构方程。通过编程计算后,对比计算与试验结果,证明该双屈服面本构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预估冻融循环土体的应力-应变关系,该本构模型对季冻区路基土体长期稳定性分析和工程预测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作者单位】: 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青海省交通科学研究院多年冻土区公路建设与养护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青海研究观测基地;
【关键词】本构模型 冻融循环 硬化规律 剪切应变 体积应变 屈服函数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青藏高原重大冻土工程的基础研究(No.2012CB0261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严寒高速铁路级配碎石水热稳定性与变形控制(No.51378057)
【分类号】:U416.1
【正文快照】: 1引言在我国,季节冻土主要分布于北方地区,包括贺兰山-哀牢山一线以西的广大地区,以及此线以东的秦岭-淮河以北地区[1]。季冻区高等级公路修成运营后,随着气候变化,每年都要经历一次冻融循环。也就是说每年这些土体都要经过一次结构破坏,一年年地冻融循环也就是土体结构反复被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世民;李双洋;;青藏粉质黏土冻融循环试验研究[J];冰川冻土;2012年03期

2 毕贵权;张侠;李国玉;马巍;毛云程;穆彦虎;;冻融循环对黄土物理力学性质影响的试验[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3 宁建国;朱志武;;含损伤的冻土本构模型及耦合问题数值分析[J];力学学报;2007年01期

4 Dan Chang;JianKun Liu;;Review of the influence of freeze-thaw cycles on the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soil[J];Sciences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2013年04期

5 黄文熙;土的弹塑性应力──应变模型理论[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9年01期

6 魏汝煃;;正常压密粘土的塑性势[J];水利学报;1964年06期

7 杨成松,何平,程国栋,朱元林,赵淑萍;冻融作用对土体干容重和含水量影响的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年S2期

8 王大雁;马巍;常小晓;孙志忠;冯文杰;张军伟;;冻融循环作用对青藏粘土物理力学性质的影响[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23期

9 殷宗泽;一个土体的双屈服面应力-应变模型[J];岩土工程学报;1988年04期

10 齐吉琳;马巍;;冻融作用对超固结土强度的影响[J];岩土工程学报;2006年1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祥勇,邓安福;矩形浅基础作用下地基的沉降分析[J];地下空间;2002年01期

2 杨斐;缪林昌;孙立军;;软土地基路堤超载预压效果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8年02期

3 姚晓亮;齐吉琳;宋春霞;;冻融作用对青藏粘土工程性质的影响[J];冰川冻土;2008年01期

4 冯勇;何建新;刘亮;杨力行;;冻融循环作用下细粒土抗剪强度特性试验研究[J];冰川冻土;2008年06期

5 高志华;石坚;张淑娟;罗丽娟;;高含冰量冻土动强度和残余应变的试验研究[J];冰川冻土;2009年06期

6 董晓宏;张爱军;连江波;郭敏霞;;反复冻融下黄土抗剪强度劣化的试验研究[J];冰川冻土;2010年04期

7 张明;林鸿苞;周秀忠;肖延松;;越江隧道水平冻结法冻结壁设计计算[J];冰川冻土;2010年04期

8 王威娜;支喜兰;毛雪松;侯仲杰;雷明轩;;冻融循环作用下路基土回弹模量试验研究[J];冰川冻土;2010年05期

9 罗汀;罗小映;;适用于冻土的广义非线性强度准则[J];冰川冻土;2011年04期

10 周家作;李东庆;房建宏;徐安花;;开放系统下饱和正冻土热质迁移的数值分析[J];冰川冻土;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安福;李端文;曾祥勇;周常春;;土的本构模型的应用与分析[A];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2001年

2 张明义;周伟;;静压桩贯入地基的模拟计算[A];第十一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2002年

3 黄文雄;;亚塑性理论框架中粗粒土的本构模拟[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姚仰平;侯伟;罗汀;王乃东;孔玉侠;;统一硬化模型[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龚晓南;袁静;益德清;;岩土流变模型研究的现状与展望——第九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特邀报告[A];第九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2000年

6 张宗亮;贾延安;张丙印;;复杂应力路径下堆石体本构模型比较验证[A];土石坝技术——2008年论文集[C];2008年

7 张永兴;王韵斌;宋西成;冯兵;;极端冰雪条件下典型红粘土力学性能试验研究[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0年

8 魏汝龙;;软粘土工程的理论和实践[A];海峡两岸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地工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9 沈珠江;;南水双屈服面模型及其应用[A];海峡两岸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地工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10 殷宗泽;;高土石坝应力变形分析[A];海峡两岸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地工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浜葭;冻融和渗流耦合作用下风积土路基结构性演变规律的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2 兰常玉;冻融循环与列车动载耦合作用下高速铁路地基沉降规律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3 周明涛;植被混凝土冻融效应试验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4 施烨辉;列车荷载和冻融循环作用下冻土路基稳定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5 王天亮;冻融条件下水泥及石灰路基改良土的动静力特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6 冷毅飞;中俄石油管道多年冻土物理力学性质试验研究及温度场数值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7 严耿升;干旱区土质文物劣化机理及材料耐久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韩春鹏;石灰处治土路基冻融作用特性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9 王恩Y,

本文编号:8801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8801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1de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