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糊聚类的驾驶决策判别
本文关键词:基于模糊聚类的驾驶决策判别
更多相关文章: 交通运输安全工程 驾驶员行为 模糊聚类 决策机制
【摘要】:分析了在驾驶决策过程中的生理和心理活动,确定了影响驾驶决策的主要因素,例如感知范围、驾驶经验等。在此基础上,考虑驾驶心理,计算了驾驶员感知临界值和紧急响应临界值,并且利用模糊聚类方法对信息样本分类,得到信息样本在不同驾驶决策上的隶属程度,从而判别驾驶员采取加速、减速、匀速自由驾驶或紧急制动。最后,分析了不同道路等级条件下驾驶员心理感知响应的临界值变化。结果表明:驾驶员心理感知范围并不只是驾驶员视觉上对距离的感应,在不同速度条件下驾驶员心理也会发生很大变化。本文方法直观、简单,可为交通仿真和交通安全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网络中心;长春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分院;吉林大学交通学院;
【关键词】: 交通运输安全工程 驾驶员行为 模糊聚类 决策机制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278520,51278220) 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130206093SF)
【分类号】:U491.254
【正文快照】: 长春130022)0引言目前,国内外学者在驾驶决策方面已进行大量研究。Wilde和Naatanen等[1-3]认为驾驶员在驾驶车辆时会尽量避免或降低驾驶风险,驾驶决策与驾驶员所面对的驾驶风险存在直接联系,在驾驶风险和驾驶安全两个角度分析了决策判别的依据。Tomas[4]利用Agent模拟,结合驾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S.C.Wong;;Lane changing analysis for two-lane traffic flow[J];Acta Mechanica Sinica;2007年01期
2 杨建国,王金梅,李庆丰,王兆安;微观仿真中车辆换道的行为分析和建模[J];公路交通科技;2004年11期
3 魏朗,陈涛,代素珍,李春明,周维新;关于一、三级公路安全性认知因素的试验建模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5年02期
4 杨小宝;张宁;黄留兵;;通行能力仿真中的换道模型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7年05期
5 刘小明;郑淑晖;蒋新春;;基于动态重复博弈的车辆换道模型[J];公路交通科技;2008年06期
6 刘伟铭,王倩;仿真理论在ETC车道设置研究中的应用[J];广西交通科技;2003年01期
7 金盛;王殿海;;考虑前方交通状态的车辆跟驰模型与数值仿真[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2年08期
8 孙德强;刘伟铭;;自动发卡条件下公路收费车道的通行能力[J];公路交通科技;2013年08期
9 杨达;蒲云;祝俪菱;杨飞;Ran Bin;;改进的基于安全距离的车辆跟驰模型[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3年09期
10 刘志强;张硕辉;汪澎;;基于PCA与BP神经网络的制动行为模型[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任晓明;薛青;于希涛;;基于Agent的驾驶行为建模研究[A];'2010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2 薛青;任晓明;郑长伟;周文斌;;基于包容体的驾驶行为建模研究[A];第13届中国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A review of the driving behavior researches in China[A];2008第四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澎;驾驶人警觉状态检测技术研究[D];江苏大学;2010年
2 任园园;公路弯道路段行车危险区域及驾驶行为模型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丛岩峰;高速公路环境中自主驾驶车辆运动规划与控制[D];吉林大学;2011年
4 肖献强;基于信息融合的驾驶行为识别关键技术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5 张良力;面向安全预警的机动车驾驶意图识别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6 刘新全;城市群卫星城市区驾驶者出行行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7 商蕾;城市微观交通仿真及其应用[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8 闻育;复杂多阶段动态决策的蚁群优化方法及其在交通系统控制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04年
9 陈斌;高速公路意外事件影响下的车辆行为模型与事件检测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10 倪安宁;并行交通仿真模型及关键算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小梅;公交车辆进出站行为对道路交通流的影响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林颢;改进的元胞自动机车辆微观行为仿真模型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3 谢寒;城市快速路交织区换车道行为与交通流特征参数关系实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4 雷晓晖;山区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最小间距的探讨和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1年
5 周华鹏;视觉导航中局部路径规划方法研究及嵌入式实现[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6 曹珊;城市道路车辆换道模型及换道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7 韩珍;驾驶员—车辆Agent微观换道行为的建模[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8 王苗;决策树ID3算法的改进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1年
9 贺瑞华;CORSIM和SIMTRAFFIC模型在北京的适用性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3年
10 路静;基于TSIS的城市道路交通流仿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高振海,管欣,郭孔辉;驾驶员确定汽车预期轨迹的模糊决策模型[J];吉林工业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0年01期
2 冯浩;席建锋;矫成武;;基于前视距离的路侧交通标志设置方法[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07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马晓凤;基于Multi-Agent的微观交通流建模与仿真[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月;徐王伟;;基于模糊聚类的高维划分策略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6年01期
2 高飞;肖刚;潘双夏;张元鸣;程振波;;基于模糊聚类的零部件重组策略与方法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6年06期
3 鲁明羽;姚晓娜;魏善岭;;基于模糊聚类的网络论坛热点话题挖掘[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4 尚松蒲;赵中建;;一类带最小约束的模糊聚类问题[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年19期
5 吴佳芯;李明;董青海;;一种基于最大熵模糊聚类的数据关联算法[J];火控雷达技术;2013年03期
6 韩捷;;齿轮故障的模糊聚类及其微机辅助诊断[J];郑州工学院学报;1989年04期
7 邹声华,杨继平,刘建仁;用模糊聚类法划分旋风除尘器类型[J];湘潭矿业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8 孟燕,贾利民,孙扬;基于模糊聚类的铁路智能运输系统结构分析方法研究[J];铁路计算机应用;2005年04期
9 李永忠;王汝山;张念贵;王玉雷;;基于半监督模糊聚类的入侵检测技术[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10 武金良;;基于模糊聚类的产品拆卸模型研究[J];才智;2011年3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春月;李晓奇;;基于SPSS的模糊聚类分析[A];第七届中国不确定系统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朱辉;李在铭;;基于模糊聚类的图像阀值处理方法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A];第十届全国信号处理学术年会(CCSP-2001)论文集[C];2001年
3 朱枝琳;;基于模糊聚类的城市功能区划分研究[A];2006年浙江省测绘学会工程测量专业委员会论文评审和讨论工程测量发展趋势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李扬;谢春雪;赵小囡;李红;;基于模糊聚类的方法评定学生的学习状态[A];创新沈阳文集(B)[C];2009年
5 李仲来;;模糊聚类与系统聚类的结合分析[A];中国系统工程学会模糊数学与模糊系统委员会第五届年会论文选集[C];1990年
6 李小平;焦李成;;信息颗粒在数据模糊聚类中的应用与构造[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7 王建伟;谢永强;;基于遗传模糊聚类的异常检测方法[A];全国第19届计算机技术与应用(CACIS)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8年
8 杜赵群;于伟东;;服装面料风格的模糊聚类研究[A];2005现代服装纺织高科技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李俊花;刘文白;孙昭晨;崔莉;;基于半模糊聚类的长输管道泄漏监测[A];2007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丁力行;阮秀英;邓玉艳;;基于,
本文编号:8857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885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