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露天矿泥岩路基双重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5 15:48

  本文关键词:露天矿泥岩路基双重改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泥岩 有机 无机 双重改性 力学性能 微观机理


【摘要】:为了对露天矿临时性公路泥岩路基进行改良,提高泥岩路基的力学强度和耐崩解性,提出了双重改性方法。采用XRD、激光共聚焦显微镜、SEM、红外光谱仪、静态水接触角试验、力学性能测试等手段对改性前后泥岩的成分、微观结构、憎水性、膨胀率和抗剪强度等特征进行表征,分析了不同改性方法对泥岩改性的微观机理。结果表明:改性前泥岩浸水10 min崩解成碎屑,有机改性和双重改性后泥岩浸水2 d表面无明显变化,无机改性后泥岩浸水2 d周围有崩解碎屑产生;有机改性和双重改性后泥岩的润湿角由2.6°分别增加为116.3°和119.4°,而无机改性后润湿角仅为4.5°;经过有机改性、无机改性和双重改性,膨胀率由改性前的16.7%分别减小为11.2%,4.2%和2.4%;改性前泥岩的抗剪强度随含水率的增加而减小,改性后抗剪强度随含水率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双重改性对抗剪强度的提高最明显,含水率为25%时泥岩改性效果最好。有机改性时岩粒表面形成一层非极性憎水膜,但泥岩的抗剪强度提高幅度较小;无机改性时泥岩内部孔隙被三维网状凝胶结构填充,力学强度明显提高,但耐崩解性提高幅度较小;双重改性综合了有机改性和无机改性的优点,力学强度和耐崩解性显著提高。
【作者单位】: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力学与工程学院;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关键词】泥岩 有机 无机 双重改性 力学性能 微观机理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274110,51304106,51404136)
【分类号】:U416.16
【正文快照】: improved by inorganic silicate materials,and the mechanicalstrength is enhanced obviously,however hydrolytic stability of mudstone is enhanced slightly.Double modification has theadvantages of both organic and inorganic modification.The mechanical streng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中云;蒋关鲁;;客运专线无碴轨道红层泥岩改良土路基离心模型试验研究[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05期

2 王建国;王振伟;王来贵;纪玉石;;受控于软弱结构面的矿山软岩边坡稳定性[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3 黄宏伟;车平;;泥岩遇水软化微观机理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7期

4 高国瑞;膨胀土的微结构和膨胀势[J];岩土工程学报;1984年02期

5 孔令伟,郭爱国,赵颖文,陈善雄;荆门膨胀土的水稳定性及其力学效应[J];岩土工程学报;2004年06期

6 谭罗荣,张梅英,,邵梧敏,花莉莉;灾害性膨胀土的微结构特征及其工程性质[J];岩土工程学报;1994年02期

7 刘长武,陆士良;泥岩遇水崩解软化机理的研究[J];岩土力学;2000年01期

8 谭罗荣;关于粘土岩崩解、泥化机理的讨论[J];岩土力学;2001年01期

9 郭爱国;孔令伟;胡明鉴;郭刚;王庆;;石灰改性膨胀土施工最佳含水率确定方法探讨[J];岩土力学;2007年03期

10 冯美果;陈善雄;余颂;马佳;;粉煤灰改性膨胀土水稳定性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07年09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昆荣;崔可锐;;安徽膨胀土的微观结构与其工程性质的关系研究[J];安徽地质;2011年01期

2 周杰;徐庆柏;;关于膨润土型砂湿强度理论的若干分析与试验探讨[J];安徽工学院学报;1986年04期

3 张日晨;车平;黄宏伟;;抗裂纤维加固泥岩泥化物固化体试验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06期

4 李向群;北京地区胀缩性地基土工程特性及其上建筑物破坏原因分析[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91年04期

5 张述兴;王昌贤;;黏土岩微结构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6 卿启湘;王永和;李继超;;风化泥质板岩路堤工程性状的模型试验研究[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05期

7 田大鹏;;高速铁路泥质粉砂岩填料物理性试验及路基填筑技术[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02期

8 薛模美;杨铭;胡恒福;;金沙洲隧道淤泥地层改良加固技术[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02期

9 李雄威;冯欣;陈建斌;;大气作用下非饱和土湿热性状的计算模型与分析[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10 周萃英;土体微观结构研究与土力学的发展方向——若干进展与思考[J];地球科学;200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令伟;陈建斌;郭爱国;赵艳林;赵艳林;吕海波;;大气作用下膨胀土边坡的现场响应试验研究[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特邀报告[C];2007年

2 李维朝;戴福初;李宏杰;许领;赵春宏;刘振波;;220kV盐津变电所开挖边坡变形机制分析[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8学术论文汇编[C];2009年

3 吴圣林;许惠德;;内蒙古元宝山露天煤矿三趾马红土的工程地质性质及其改良[A];第五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文集[C];1996年

4 施斌;刘瑾;黄河;姜洪涛;;STW型生态土壤稳定剂研发与基本性能[A];第八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8年

5 张志沛;彭惠;段立莉;;勉宁高速公路沿线泥岩遇水崩解特征的研究[A];2010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暨“工程地质与海西建设”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6 孔令伟;张世飚;郭爱国;郭刚;胡明鉴;王庆;;膨胀土路堤分层交错填筑处治效果原位试验研究[A];中国公路学会第三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湖北优秀论文集[C];2006年

7 王斌;谢梁萍;卞可;;膨胀土改性试验方案[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3卷)[C];2010年

8 刘刚;井绪文;王拓;;软岩硐室破坏机理及修复技术[A];全国矿山建设学术会议论文选集(上册)[C];2004年

9 孔令伟;方晓睿;郭爱国;;膨胀土的基本性质与路基工程实践研究现状与展望[A];第一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公路设计与施工卷[C];2002年

10 王振伟;王建国;王来贵;;基于模糊数学与极限平衡的边坡综合评价方法[A];煤矿重大灾害防治技术与实践——2008年全国煤矿安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邵玉娴;粘性土工程性质的温度效应试验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2 温世亿;膨胀土渠坡若干关键技术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3 宋晶;分级真空预压法加固高粘性吹填土的模拟试验与三维颗粒流数值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4 滕文彦;滨海水网区高速公路路基长期稳定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5 周斌;湘西红砂岩顺层边坡稳定可靠度分析和风险评估[D];中南大学;2010年

6 宋玉环;西南地区软硬互层岩质边坡变形破坏模式及稳定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7 姚强岭;富水巷道顶板强度弱化机理及其控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8 管延华;强度衰减路基稳定性及其路面结构力学响应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9 刘龙武;公路膨胀土路堑边坡的破坏特征及勘察技术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

10 胡再强;黄土结构性模型及黄土渠道的浸水变形试验与数值分析[D];西安理工大学;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新明;钢渣稳定土的路用性能研究及应用[D];郑州大学;2010年

2 王亮;级配碎石上基层路用性能研究及路面结构分析[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3 王晓蕾;延吉盆地强膨胀软岩强度特性及其本构关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4 胡奇凡;高速铁路路基填料改良试验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5 王强;安康地区膨胀土物理力学性质及化学改性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6 张永明;泥质红砂岩边坡稳定性分析与防治技术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7 牛向飞;掺聚丙烯纤维水泥灰土稳定砂基层的路用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8 冯强;四川红层泥岩的分布及其路用性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9 王诗;基于正交试验方法优化膨胀土地区桩板结构路基设计参数的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1年

10 马千里;膨胀土非线性流变特性试验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包承纲,饶锡保;土工离心模型的试验原理[J];长江科学院院报;1998年02期

2 范一林,李青云,陈智勇;水布垭页岩软化特性的微观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1998年03期

3 查甫生;刘松玉;杜延军;;石灰-粉煤灰改良膨胀土试验[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4 陈钢林,周仁德;水对受力岩石变形破坏宏观力学效应的实验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1991年03期

5 曲永新 ,单世桐,徐晓岚 ,时梦熊;某水利工程泥化夹层的形成及变化趋势的研究[J];地质科学;1977年04期

6 戴广秀;凌泽民;石秀峰;张宁;;葛洲坝水利枢纽坝基红层内软弱夹层及其泥化层的某些工程地质性质[J];地质学报;1979年02期

7 张梅英;;粘性土岩介质的电子显微镜研究[J];电子显微学报;1983年01期

8 王来贵,张永利,章梦涛,王永嘉;含有结构面的岩石试件力学系统滑动稳定性[J];阜新矿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4期

9 杨和平;林丽萍;肖杰;湛文涛;;用土水特征曲线分析膨胀土的改良效果[J];公路交通科技;2011年10期

10 高国瑞;黄土显微结构分类与湿陷性[J];中国科学;1980年1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贺建清;石灰改良土路基填料的动力特性及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林青;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床结构的动力特性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2 张中云;红层泥岩及其改良土路基离心模型试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新波,张新明,张长瑞,周新贵,周安郴;碳纤维增强碳化硅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与界面[J];中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2 甘应进,傅宏俊,陈东生;3D机织物的织造与力学性能测试[J];吉林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3 蔡健,卫敏玲,房振山;提高电缆箔力学性能的工艺措施[J];轻合金加工技术;2000年07期

4 周志宏,崔天生,姜宏宇,王树森;混凝土瓦力学性能及其检测方法[J];辽宁建材;2002年02期

5 刘靖,鹿守理;低碳钢组织与力学性能关系[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6 陈鼎,黄培云;钛和钛合金在低温下的力学性能[J];矿冶工程;2002年03期

7 翁文达;金属薄板杯突值与力学性能的多元回归分析[J];理化检验(物理分册);2003年01期

8 刘豹;梁冰;任瑞晨;;非金属矿物粉体对塑料力学性能的影响[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5年S2期

9 王丹民;李华德;李擎;;力学性能预测模型及其控制的研究[J];机械强度;2006年06期

10 梁艳;赵杰;王来;李凤敏;;贝壳的力学性能和增韧机制[J];机械强度;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东明;任池锦;;高性能高层建筑结构用钢力学性能与组织研究[A];第5届中国金属学会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裴家明;谢剑;;超低温环境下钢的力学性能研究[A];第20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1年

3 温茂萍;张葵阳;李明军;朱风云;陶磊;;垫层材料的力学性能测试[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1998)[C];1998年

4 李志君;李学成;包建文;陈祥宝;;M40J/EC复合材料的湿热性能研究[A];第十三届玻璃钢/复合材料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9年

5 包亦望;;陶瓷及玻璃力学性能评价的一些非常规技术[A];《硅酸盐学报》创刊50周年暨中国硅酸盐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6 陆琪;罗月新;计波;;热处理对7715D高温钛合金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A];第十四届全国钛及钛合金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7 包亦望;;玻璃的厚度效应与超薄玻璃的力学性能评价[A];2013全国玻璃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8 卢子兴;;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细观结构及力学性能研究[A];复合材料力学的现代进展与工程应用——全国复合材料力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马兴涛;王德龙;;锰含量和工艺参数对低碳钢力学性能的影响[A];山东省金属学会理化检验学术委员会理化检验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10 曲斌瑞;冯雪;;柔性电子的制备表征及力学性能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热轧带钢力学性能在线监控系统(待续)[N];世界金属导报;2001年

2 余万华;CQE-热轧钢卷的力学性能控制模型[N];世界金属导报;2009年

3 王华;大厚度海洋平台用钢的组织和力学性能[N];世界金属导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朱祝何;技术规范更接“地气”[N];中国质量报;2013年

5 李家科 周健儿 刘欣 张小珍;微晶陶瓷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N];广东建设报;2006年

6 刘娜;首钢200吨碳纤维项目在皖投产[N];中国冶金报;2012年

7 韩利雄 曾庆文;高强度高模量玻璃纤维应运而生[N];中国建材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晓立;爆炸压实非晶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及其力学性能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

2 杜爱兵;独居石结构稀土磷酸盐及其复合材料的导热与力学性能[D];清华大学;2009年

3 焦传梅;无卤阻燃EVA、POE及其交联改性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4 罗以喜;双轴向经编柔性复合材料多轴向力学性能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5 刘侃;基于面料力学性能的服装缝纫平整度等级客观评价系统的建立[D];东华大学;2005年

6 左惟炜;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力学性能与工程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7 陈晓浪;无卤阻燃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形态结构与性能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8 贺毅强;喷射沉积SiC_p/Al-Fe-V-Si复合材料热加工工艺、组织及性能的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9 丁学忠;复合材料的氧化损伤及高温力学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10 方庆红;纤维增强橡胶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力学性能研究[D];东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竞;玻璃钢在盐雾环境中腐蚀机制和性能演变规律的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2 吕孝永;生物陶瓷/镁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表征[D];天津大学;2010年

3 吴凤秋;炭/炭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及其断裂机理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2年

4 车延科;亲水性聚合物基金属梯度复合材料形态结构及力学性能的研究[D];青岛大学;2003年

5 蒋建国;γ’相增强镍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力学性能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6 贾换;Ti_3SiC_2基复合材料的制备、结构与性能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7 谭武军;含能晶体力学性能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08年

8 李娟;新型含铜节育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9 刘旭波;三维机织复合材料细观结构和力学性能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10 祝晓辉;电磁场下原位合成6005A基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力学性能[D];江苏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9776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9776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7a5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