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自复位隔震桥梁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
本文关键词:SMA自复位隔震桥梁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
更多相关文章: 隔震桥梁 模型简化 非线性反应谱 位移设计方法
【摘要】:本文针对隔震桥梁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展开研究。首先对隔震桥梁结构进行模型简化,得到可用于设计的精简模型,并通过合理的构造设计,得到可实用的SMA隔震层;经过推导得到简化模型的等效延性和刚度;在非线性反应谱的基础上,建立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最后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对设计方法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在设计地震作用下,桥梁的地震反应与预期的设计指标相差很小,说明该位移设计方法具有较好的可靠性。
【作者单位】: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中国地震局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隔震桥梁 模型简化 非线性反应谱 位移设计方法
【基金】: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011B0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108432)
【分类号】:U442.55
【正文快照】: 引言近年来,国内外几次重大地震如,美国Loma Prieta地震、日本Kobe地震、台湾Chi-Chi地震以及我国汶川地震等,其震害都表明,桥梁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容易受到损伤,桥梁结构的破坏不仅对生命线工程造成重大损伤,同时也给抗震救灾工作带来巨大阻碍。对桥梁采取合理有效的抗震对策,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范立础,王君杰;桥梁抗震设计规范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1年02期
2 王克海;李茜;韦韩;;国内外延性抗震设计的比较[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6年03期
3 王克海;李茜;;桥梁抗震的研究进展[J];工程力学;2007年S2期
4 徐忠根,周福霖;日本桥梁隔震规范评述[J];世界地震工程;1999年01期
5 范立础,王志强;我国桥梁隔震技术的应用[J];振动工程学报;1999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传永;;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分析[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2 王丽,阎贵平,方有亮;隔震桥梁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3 徐建国;陈淮;王博;;渡槽结构非线性隔震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8年02期
4 王维;何丽丽;李涛涛;黄信;;基于混凝土损伤塑性模型的桥墩地震响应分析[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2年06期
5 杨海旭;姚建岗;王海飙;;铅芯橡胶隔震桥梁结构的地震反应动力分析[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6 王东升,冯启民,翟桐;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桥墩的抗震性能[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3年01期
7 史志利,李忠献;随机地震动场多点激励下大跨度桥梁地震反应分析方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3年04期
8 方海;李升玉;王曙光;刘伟庆;;高烈度区连续梁桥的减震设计方法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5年06期
9 邱文亮;姜萌;张哲;;城市独柱墩桥梁结构体系非线性抗震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0年01期
10 吴少峰;上官萍;;横桥向地面运动作用下独塔部分斜拉桥易损性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克海;李茜;;桥梁抗震的研究进展 第1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特邀报告[A];第1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7年
2 金德印;伊藤裕二;;强地震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桥梁的动力非线性分析与程序实现[A];第十四届全国工程设计计算机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梁广雪;杜建华;谷源远;商志清;;钢筋混凝土连续梁桥的减震研究[A];中国水利学会第二届青年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5年
4 宋恒扬;;汶川大地震桥梁震害对山区既有简支梁桥抗震加固的启示[A];汶川大地震工程震害调查分析与研究[C];2009年
5 林鹏;黄凯珠;李子昌;郑文炜;周维垣;;汶川地震对桥梁结构破坏的影响与启示[A];汶川大地震工程震害调查分析与研究[C];2009年
6 黄培敏;姚令侃;;《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修订的几点建议[A];第三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7 陈成;曾祥国;唐光武;陈华燕;;基于细观结构塑性铰区弯矩曲率和墩顶推力位移关系的数值模型研究[A];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开发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芳;列车荷载及地震作用下隔震铁路桥梁的动力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2 田学民;结构非线性随机地震反应与滤波的理论研究及应用[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3 史志利;大跨度桥梁多点激励地震反应分析与MR阻尼器控制[D];天津大学;2004年
4 龙晓鸿;斜拉桥及连续梁桥空间地震反应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5 杨孟刚;磁流变阻尼器在大跨度桥梁上的减震理论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6 徐建国;大型渡槽结构抗震分析方法及其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7 吴高峰;大跨度箱形梁结构剪力滞效应及非线性抗震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5年
8 耿淑伟;抗震设计规范中地震作用的规定[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5年
9 王志华;大型工程土与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理论和试验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10 周勇军;高墩大跨曲线连续刚构桥梁地震响应的设计参数研究[D];长安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柱;百层港大水位差干散货码头装卸工艺优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2 孙聪;榫减震系统的研究及其在大跨度连续梁桥上的应用[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3 刘级;不同结构体系斜拉桥地震反应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4 朱伟伟;独塔斜拉桥地震反应分析与减震设计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5 许文俊;基于多级限位耗能装置的新型结构体系抗震性能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6 莫山峰;展翅系杆拱桥的动力特性及抗震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7 王倩;桥梁抗震粘滞阻尼器参数分析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8 尹红亮;轻质混凝土连续刚构桥地震响应分析[D];长安大学;2011年
9 袁松林;大跨度混合梁斜拉桥地震响应分析[D];郑州大学;2011年
10 刘玺;大跨度钢桁梁斜拉桥结构计算分析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克海;李茜;韦韩;;国内外延性抗震设计的比较[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6年03期
2 范立础,聂利英,李建中;复杂结构地震波输入最不利方向标准问题[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6期
3 翟长海;谢礼立;;抗震结构最不利设计地震动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5年1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克海;斜拉桥结构基于模态分析的减震控制研究[D];北方交通大学;199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作玉;程树良;王焕定;;隔震换能系统的性能及其参数影响分析[J];世界地震工程;2006年01期
2 魏陆顺;周福霖;任珉;刘文光;谭平;黄襄云;陈建秋;;三维隔震(振)支座的工程应用与现场测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7年03期
3 尚守平;周志锦;刘可;姚菲;;一种钢筋-沥青复合隔震层的性能[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03期
4 肖文凤;叶明河;唐旭升;赵安;;汶川第二小学隔震过道板施工技术[J];施工技术;2010年S2期
5 尚守平;姚菲;刘可;;一种新型隔震层的构造及其振动台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1年02期
6 李泽;卢文胜;翁大根;;某隔震建筑隔震层结构性能现场试验方法[J];结构工程师;2012年06期
7 郝章程;;建筑隔震橡胶技术经受住强震考验[J];中国橡胶;2013年10期
8 尚守平;周浩;朱博闻;鲁华伟;;钢筋沥青隔震层实际工程应用与推广[J];土木工程学报;2013年S2期
9 尚守平;李晓辉;;钢筋沥青隔震层计算减震系数修正方法探讨[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3年05期
10 吴子燕,赵玉立;滑动隔震建筑物的基础板与隔震层间的运动状态研究[J];机械科学与技术;2000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尚守平;易春荣;;一种贫民百姓用得起的优效隔震层[A];第23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14年
2 孙作玉;王晖;;隔震换能控制系统的仿真分析[A];机床与液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孙作玉;王晖;;隔震换能控制系统的仿真分析[A];第三届全国流体传动及控制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卷)[C];2004年
4 曾聪;吴斌;陶忠;潘文;白俊峰;;昆明新国际机场主航站楼A区隔震效能分析[A];第六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Ⅰ)[C];2012年
5 韩淼;郭俸铭;姜岳;;近断层地震作用下基础隔震层组合限位分析[A];第四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下)[C];2013年
6 曹海韵;杨军;潘鹏;王飞;狄启腾;申金昌;;大型液化天然气储罐隔震分析和设计[A];第三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7 牛力军;张文芳;;橡胶隔震采用摩擦消能的减震研究[A];第1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7年
8 吴国勤;傅学怡;施永芒;莫世海;;浅谈设隔震垫框架结构设计方法[A];第二届全国工程结构抗震加固改造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9 韩淼;王秀梅;伍大维;;基础隔震层软碰撞对结构反应的影响[A];第14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三册)[C];2005年
10 韩淼;杜红凯;李仙华;;基础隔震层软碰撞限位实验研究[A];第1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马敏;隔震橡胶:支起“楼坚强”[N];中国化工报;2013年
2 记者 王燕宁 通讯员 徐少亚 杨芳;专家推介隔震抗震新技术[N];科技日报;2009年
3 记者 任小昌 刘仁;隔震新技术 为建筑物安全“加分”[N];广元日报;2009年
4 任松筠 南工萱;隔震新技术可为建筑物安全“加分”[N];新华日报;2008年
5 夏杨邋韦英哲 朱玉尊;广东新技术助力隔震房建设[N];中国建设报;2008年
6 迟妍玮;“弹簧隔震”,,托稳不倒的大楼[N];工人日报;2013年
7 于莘明;小胶垫岂能“隔离”大地震?[N];科技日报;2007年
8 本版编辑 陆建衡 王尚 陈永祁 罗琦 荆闻 何闻;人类防震技术,要镇住背驮大地的“鳌鱼”[N];广东建设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谈琳;人命关天:鲁甸民居的不能承受之重[N];科技日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张云峰;立式储罐并联隔震基础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2 魏陆顺;组合隔震与三维隔震(振)理论及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3 刘可;基础隔震的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4 孟庆利;基底隔震混合控制和三维隔震系统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5年
5 黄襄云;层间隔震减震结构的理论分析和振动台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6 田力;地下爆炸波冲击下地面结构动力响应及滑移隔震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7 商昊江;高层钢筋混凝土基础隔震结构减振研究[D];福州大学;2011年
8 苏键;叠层橡胶支座力学性能和高架桥及高层隔震结构地震响应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倪涛;新型钢筋隔震层抗震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2 郜志远;复合隔震墩隔震性能的振动台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3 黄群堂;钢筋—沥青复合隔震墩砌体模型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4 李荻;二维周期板结构隔震性能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5 孙兰玉;金属滑移支座隔震性能分析[D];山东大学;2010年
6 赵玉成;基于性能的隔震加固实用设计方法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7年
7 周可威;复合隔震墩性能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8 武辉皎;基于隔震层位置变化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影响研究[D];宁夏大学;2014年
9 朱娜;大型隔震与抗震试验模型的应变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10 黄海生;改性沥青隔震垫隔震性能的理论研究和实验分析[D];浙江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9779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977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