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航空航天论文 >

充气机翼的褶皱与失效行为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13 04:01

  本文选题:充气机翼 + 褶皱 ; 参考:《航空学报》2016年10期


【摘要】:在经典工程梁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张力薄膜的应力状态分析,提出充气机翼褶皱失稳的判据。计入表面薄膜褶皱引起的刚度退化效应,将机翼等效处理为一个变截面刚度的梁,建立了充气悬臂机翼的等效梁模型,并采用微分求积法进行充气机翼弯曲变形分析。计算结果与充气机翼的静力弯曲试验结果相吻合,验证了充气机翼弯曲变形分析方法的有效性。应用片条理论引入气动力模型,并与所建立的等效梁模型相耦合,建立充气机翼的静气动弹性耦合模型,并用迭代算法进行求解。考虑起皱和失稳两种判据,并计算获取了试验机翼的起皱动压和皱褶失稳动压形式,计算结果与风洞试验结果一致。根据所建立的充气机翼静气动弹性分析方法,可以预测充气机翼表面褶皱区的扩展和弯曲变形,进而绘制充气机翼的静气弹许用包线,为充气机翼的设计提供必要的安全边界参考依据。
[Abstract]:Based on the classical engineering beam theory and the stress state analysis of the tension film, a criterion for the buckling of an inflatable wing is proposed. The equivalent beam model of an inflatable cantilever wing is established by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stiffness degradation effect caused by the surface film fold and the wing is treated as a beam with variable cross-section stiffness. The differential quadrature method is used to analyze the bending deformation of the inflatable wing. The calculated results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static bending test results of the inflatable wing, which verifies the validity of the analysis method of the inflatable wing bending deformation. The aerodynamic model is introduced into the strip theory and coupled with the established equivalent beam model. The static Aeroelastic coupling model of the inflatable wing is established and solved by iterative algorithm. Two criteria of wrinkling and instability are considered, and the wrinkling dynamic pressure and crease instability dynamic pressure of the test wing are obtained. The calculated results are in agreement with the wind tunnel test results.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tic Aeroelastic analysis method, the expansion and bending deformation of the surface fold zone of the inflatable wing can be predicted, and then the allowable envelope of the aerostatic elasticity of the inflatable wing can be drawn. It provides the necessary safety boundary reference for the design of the inflatable wing.
【作者单位】: 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172238)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3102014KYJD015) 高等学校创新引智计划(B07050)~~
【分类号】:V2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学军,朱萍玉,刘义伦;复杂载荷下变刚度静不定梁程序化求解[J];工程力学;2003年04期

2 杨润林;陈芳;宋波;闫维明;周锡元;;结构新型半主动连续变刚度控制的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年02期

3 杨润林;周锡元;闫维明;宋波;;结构半主动变刚度控制的研究[J];建筑科学;2007年03期

4 杨润林;闫维明;周锡元;;结构连续变刚度控制有效性分析[J];振动与冲击;2008年03期

5 徐明欣;刘保国;孙磊;;随机变刚度支撑平台的研究[J];机械设计;2008年08期

6 蒋建平;沈珏;;岩土工程中的变刚度协调变形和内力问题探讨[J];科技资讯;2012年33期

7 李权,柳欣生;变刚度簧片式弹性联轴节的研制[J];内燃机车;1981年01期

8 裘子秀,冯懿治;圆柱型正交各向异性材料变刚度环形薄板的弯曲问题[J];上海机械学院学报;1984年03期

9 黄道岸;变刚度圆板弯曲问题的传播矩阵算法[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1987年01期

10 周坚;;变刚度芯墙结构的约束扭转[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8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谭福平;杨润林;牟在根;李洪泉;;结构半主动变刚度控制系统位置优化研究[A];第九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阎维明;谭平;周福霖;;多结构联系体系的主动变刚度控制[A];第七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1998年

3 王建;李烨;李青;钱鹏;;加固、改造设计的变刚度分析方法[A];首届全国既有结构加固改造设计与施工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4 谭平;阎维明;周福霖;;主动变刚度控制系统的瞬时最优控制算法[A];第七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1998年

5 林甄莹;;桩基变刚度调平优化设计在工程中的实际运用[A];第三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6 党发宁;侯玲;刘奉银;王晓章;;岩土工程中有限元病态问题的变刚度解法[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3年

7 张启江;;渐变刚度板簧中,长锥变截面主簧与短副簧组合方式的不适宜性分析[A];2003年十一省、区、市机械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胡启平;史三元;;变刚度框—剪结构的自振特性分析[A];第五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三卷)[C];1996年

9 周福霖;阎维明;谭平;;主动变刚度/阻尼系统的变结构控制[A];第七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1998年

10 王伟;;主动连续变刚度结构体系(ACVS)控制算法研究[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高杰;高层建筑变刚度隔震技术试验研究[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13年

2 陈以金;变体飞行器柔性蒙皮及支撑结构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顾兴士;气压调节变刚度柔性仿生机器鱼机理及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李鸽鸽;随机变刚度联轴器及其对转子系统动力学性能影响的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5年

3 刘昌;复合材料变刚度铺层优化设计方法研究[D];中北大学;2016年

4 向小健;仿生对抗变刚度驱动关节的研究与设计[D];东北大学;2014年

5 康宇;一系纵向变刚度定位装置及其动力学影响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6 袁洁;变刚度调平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应用[D];河北工程大学;2013年

7 司林军;变刚度框架—剪力墙结构静动力分析的初参数法[D];广西大学;2006年

8 陈芳;基于遗传算法的连续变刚度控制系统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08年

9 郭龙;机器人可变刚度柔性关节设计分析与试验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5年

10 高帅;基于气动柔性驱动的膝关节康复训练变刚度控制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8815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ngkongsky/18815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498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