涡轮前缘层板冷却流动换热特性及凹陷涡强化换热机理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V235.1
【图文】:
图 1-2 入口温度及冷却结构随年份变化[5]构为主,其常用的冷却结构一般有:冲者如 E3 涡轮第二级导叶,后者如 E3 涡冲击冷却是通过一股或多股低温高压气并在冲击靶面处产生强烈的扰动,冲击方式适用于需重点冷却的局部区域,冲是强化局部传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气式,即叶片内部通道中的冷却空气以一向主流引入二次气流(冷却工质或射流),下向下游弯曲,附着在壁面一定区域上,气隔离,并带走部分高温燃气,从而对冷却技术集冲击冷却、扰流柱对流冷却、解决 2 200 K 温度等级第五代航空发动
b) E3 涡轮第一级动叶 c) E3 涡轮第二级导叶图 1-3 典型的涡轮前缘冷却结构机涡轮叶片高温问题的有效技术手段之一。然而,由于涡轮叶片前缘受燃气击,热负荷较高,对冷却结构的冷却效率要求更为苛刻,有必要采用高效的热强化措施来增强前缘层板冷却结构内部的换热能力。通过在壁面产生凹陷导的凹陷涡具有破坏边界层、产生不同尺度的旋涡的能力,同时具有在保证阻变化不大的情况下,提高换热性能的潜质。相对于传统的扰流结构,凹陷发生器的添加不会增大叶片重量,加工难度不大,因此采用凹陷涡发生器提涡轮叶片前缘层板冷却结构换热具有较重要的实用意义。本文拟采用数值模方法研究凹陷涡影响前缘层板冷却结构的流动换热特性,并通过涡动力学、扑分析及理论分析冷却结构内部的流动换热机理。这对于归纳提炼带凹陷涡生器前缘层板冷却结构流动机理和换热模型,解决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高温蚀问题意义重大。1.3 冷却结构的作用机理及关键技术涡轮叶片冷却结构的设计目的是在较小的循环效率损失情况下取得较大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1.3.1 高效冷却结构的作用机理涡轮叶片的微型冷却结构作为新的高效冷却结构,拥有巨大的优势[6]。微型冷却结构在叶片内部形成若干个微小的通道,冷气在通道中流动,能够提高叶片温度的均匀性从而减小热应力。除此之外,若干微小通道紧靠叶片外壁面,进而提高了冷气的冷却能力。这种微型冷却结构能够用于叶片的整体设计,也能够用于局部区域如叶片前缘位置的换热强化。图 1-4 给出了 Auxier[7]及Bunker[8]等使用的双层壁冷却结构,在这种高效冷却结构中,双层壁的温度接近于冷气的输入温度,外壁面为叶片的表面温度,这种双层壁冷却结构能够显著地降低结构的金属温度。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宇;谭晓茗;单勇;;不同形状扰流柱对溢流层板腔内流动与换热特性的影响[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9年01期
2 王奉明;雷友锋;赵阳阳;;不同形状扰流柱群通道换热特性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4年03期
3 徐青;黄小新;赵广超;李军;凌长明;赵冬梅;张正国;;断裂结构扰流柱通道内的传热和阻力特性[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9年02期
4 凌长明;赵广超;黄小新;徐青;李军;赵冬梅;高学农;;束腰结构扰流柱通道的传热和阻力特性[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8年05期
5 黄小新;凌长明;赵广超;赵冬梅;;断裂结构扰流柱通道内的流动与换热数值模拟[J];科技资讯;2007年15期
6 朱惠人,许都纯;不同直径及形状的短扰流柱群的流阻及换热[J];航空动力学报;2002年02期
7 苏红桢,刘松龄,许都纯,董素艳;扰流柱排内压力场的实验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1998年02期
8 董素艳,刘松龄,苏红桢;扰流柱排内换热的实验研究[J];航空动力学报;1999年01期
9 苏红桢,刘松龄,陈辅群,许都纯;扰流柱排内部流场的实验研究[J];航空动力学报;1997年02期
10 刘长春,顾维藻,张玉明;带扰流柱多出口复杂冷却通道的流动显示与数值模拟计算[J];工程热物理学报;198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含笑;郦建国;姚宇平;郭峰;余顺利;陈招妹;;扰流柱不同排列方式对凝聚器扰流区流场的影响[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9分会场:火电厂烟气净化与节能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2 张靖周;王奉明;王锁芳;;扰流柱形状对流动和换热特性影响的研究[A];探索创新交流--中国航空学会青年科技论坛文集[C];2004年
3 郦建国;刘含笑;姚宇平;尹得仕;何德源;杨涛;杜依倩;;电凝聚器扰流区流场及扰流柱径向受力研究[A];第十六届中国电除尘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5年
4 闫建坤;郭涛;朱惠人;郑杰;;微尺度阵列冲击结构换热特性研究[A];高等学校工程热物理第二十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传热传质学专辑[C];2014年
5 郭峰;陈孙伟;刘含笑;余顺利;吕岱岳;;不同形状单扰流柱流场特性的数值研究[A];第十五届中国电除尘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6 闫建坤;郭涛;朱惠人;郑杰;;微尺度阵列冲击结构换热特性研究[A];高等教育学会工程热物理专业委员会第二十一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传热传质学专辑[C];2015年
7 孔满昭;朱惠人;原和朋;许都纯;;带扰流柱的冲击冷却结构流动与换热特性研究[A];大型飞机关键技术高层论坛暨中国航空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杜依倩;刘含笑;郦建国;姚宇平;何德源;杨浩锋;;电凝聚器的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A];第十七届中国电除尘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7年
9 魏建生;朱惠人;张丽;田宁;宋伟;;涡轮叶片尾缘叶背侧层板冷却结构内换热特性数值研究[A];高等教育学会工程热物理专业委员会第二十一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传热传质学专辑[C];2015年
10 魏建生;朱惠人;张丽;田宁;宋伟;;涡轮叶片尾缘叶背侧层板冷却结构内换热特性数值研究[A];高等学校工程热物理第二十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传热传质学专辑[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晋声;旋转状态下涡轮动叶内冷结构的流动与换热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2 张丽;螺旋片强化的套管换热器壳侧流体流动及复合强化传热[D];天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勇翔;双层壁叶片异型冷却单元内部换热特性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8年
2 季钧;冲击—扰流柱—气膜层板结构的综合冷却效率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9年
3 张议丰;涡轮前缘层板冷却流动换热特性及凹陷涡强化换热机理[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4 王艺聪;基于尾流激振的水下压电俘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5 陈志雅;扰流柱结构对阻燃式防爆阀传热和降压性能影响的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9年
6 蔡庆芝;带扰流柱进气方式的缝形孔气膜冷却特性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8年
7 宋乙丹;涡轮叶片内冷通道的流动传热特性分析及优化设计[D];西北工业大学;2017年
8 李英东;燃气轮机叶片尾缘扰流柱换热特性研究[D];东北电力大学;2017年
9 董艺玮;圆柱扰流的流动稳定性和传热特性分析[D];天津大学;2017年
10 黄国联;竹节形扰流柱对换热效果的影响[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7559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ngkongsky/2755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