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机场接续运输协调保障技术研究与实现
发布时间:2017-10-07 01:10
本文关键词:首都机场接续运输协调保障技术研究与实现
【摘要】:随着国内航空运输业的不断发展,国内的大型枢纽机场正在经历着新一轮的改扩建。然而随着机场客流吞吐量的不断增加,路侧交通接续运输能力与巨大的客运需求间的矛盾日益凸显。首都机场作为当今最具发展潜力的航空枢纽之一,承担着国内主要的航空业务,其旅客日吞吐量也是在全国排行首位。然而首都机场路侧的接续运输保障体系却并不完善,远离市区的地理位置导致机场周边路网一旦拥堵,首都机场就会成为一个孤岛,导致大量旅客滞留机场。同时,大容量交通方式总体客流承担比例偏低,导致综合运输效率不高。多种运输方式间协调配合经验不足,针对特殊情况下的应急保障措施不完善。基于上述内容,本文主要对首都机场路侧接续运输协调保障技术进行相应的研究,研究内容包括:1)通过对国内外大型枢纽机场接续运输保障体系建设现状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同时结合首都机场实际的路侧交通方式的特点及其适用性,深入分析首都机场路侧接续运输方式的客流分担情况;2)研究到港客流量的变化规律,对到港客流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对短时到港客流量进行预测;3)通过对短时交通流预测相关技术的研究,结合首都机场接续运输方式的特点与规律,提出适合首都机场的短时交通流预测算法;4)分析机场客流在不同条件下的交通方式选择特点和规律,重点研究出租车这种主要调度保障运输方式的运营特征,研究内容包括:出租车在所有接续运输方式中所承担的载客比例(分担比)研究、出租车运力供给情况的分析,并通过短时交通流预测算法对出租车运力供给情况进行预测;5)设计并实现首都机场接续运输协调保障系统。在对上述内容的研究基础上,依据机场客流与运力的动态信息以及相应的预测结果,分析未来短时接续运输运力与需求匹配情况,为机场管理部门提供决策支持。通过对上述内容的研究以及对机场到港客流预测算法以及短时交通流预测算法的有效性进行仿真分析,验证了算法在首都机场应用场景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同时,设计并实现首都机场接续运输协调保障系统有效地提高了机场管理部门对到港客流接续转运需求响应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优化首都机场接续运输综合管理体系,同时提高机场陆侧各接续运输方式的综合效能。
【关键词】:首都机场 接续运输 交通流预测 分担比
【学位授予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V35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3
- 第一章 绪论13-18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3-14
- 1.1.1 研究背景13-14
- 1.1.2 研究意义14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4-16
- 1.2.1 机场接续运输综合保障相关技术研究14-15
- 1.2.2 短时交通流预测研究现状15-16
- 1.3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16-17
- 1.4 本章小结17-18
- 第二章 系统需求分析与总体设计18-27
- 2.1 系统需求分析18-20
- 2.1.1 系统功能性需求分析18-20
- 2.1.2 系统技术性需求分析20
- 2.2 系统总体设计20-26
- 2.2.1 系统数据库设计21-22
- 2.2.2 信息采集与管理模块设计22-24
- 2.2.3 计算分析模块设计24
- 2.2.4 信息服务模块设计24-26
- 2.3 本章小结26-27
- 第三章 到港客流接续运输模型分析27-57
- 3.1 到港客流接续运输模型建立27-30
- 3.2 到港客流与交通方式分析与预测30-41
- 3.2.1 到港客流量分析31-34
- 3.2.2 基于航班信息的到港旅客预测方法34-37
- 3.2.3 机场路侧各交通方式分担率分析37-41
- 3.2.4 小结41
- 3.3 出租车运力分析与预测41-56
- 3.3.1 算法基本思想41-43
- 3.3.2 算法流程43-47
- 3.3.3 交通流预测算法实现47-53
- 3.3.4 实验与参数分析53-56
- 3.4 本章小结56-57
- 第四章 首都机场接续运输协调保障系统实现57-75
- 4.1 系统详细流程设计57-62
- 4.1.1 系统总体结构与子模块设计57-61
- 4.1.2 系统数据流转过程设计61-62
- 4.2 系统开发环境介绍62-64
- 4.3 系统关键模块设计与实现64-74
- 4.3.1 数据采集子模块设计与实现64-65
- 4.3.2 信息管理子模块设计与实现65-67
- 4.3.3 出租车运力预测与预警子模块设计与实现67-72
- 4.3.4 信息服务模块设计与实现72-74
- 4.4 本章小结74-75
- 第五章 系统测试75-82
- 5.1 系统发布与运行环境75
- 5.2 系统关键模块测试75-80
- 5.2.1 信息采集与管理模块测试75-77
- 5.2.2 计算分析模块测试77-78
- 5.2.3 信息服务模块测试78-79
- 5.2.4 用户管理模块测试79-80
- 5.3 系统总体测试80-81
- 5.4 本章小结81-82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82-84
- 致谢84-85
- 参考文献85-88
- 攻硕期间的研究成果88-8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鲍枫,唐祯敏;城市公共交通客运量修正灰色模型[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2 周伟,姜彩良;城市交通枢纽旅客换乘问题研究[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5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蒋帅;K-均值聚类算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胡枫;基于马尔科夫模型的短时交通流预测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3年
3 金玉婷;基于混沌和小波神经网络的短时交通流预测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9860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ngkongsky/9860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