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降解石油烃混合菌剂的研制及室内模拟修复石油污染地下水效果

发布时间:2020-04-23 08:37
【摘要】:石油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在生产、加工、运输及使用过程中,由于泄露及未按规定排放等原因,会伴随着石油烃类混合物的溢出和渗透,造成了石油对环境的污染十分严重,使得石油烃污染修复迫在眉睫。微生物修复技术作为一种高效、安全、低成本、无二次污染、经济有效的石油污染修复技术,在过去的几年里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由于微生物菌株在实际污染环境中易受外界因素影响,不容易保存等因素,导致降解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微生物混合菌剂的制备技术,是指利用载体携带目标菌株,不仅可以有效的排除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还可以屏蔽土著菌等对其产生的抑制作用,最终提高对石油污染物的降解率,因而有很广泛的应用潜力。本课题从松原油田石油污染土壤中,筛选出3种高效降解石油烃菌株,并对菌株进行鉴定,随后对3种菌株进行复配,将优化后的复配菌株在特定的载体上进行发酵培养,制备混合微生物固体菌剂,并从5个方面研究混合菌剂的制备条件,分别是考察(1)pH;(2)烘干温度;(3)载体比例;(4)料水比;(5)接菌量。通过5个方面研究,获得最好的石油烃降解菌剂制备条件,随后按照最优的条件制备石油烃降解菌剂,最后将该菌剂用于后续的室内模拟修复石油污染地下水。本课题所得出如下结论:1、筛选出3种菌株,鉴定结果为微嗜酸寡养单胞菌YH(Stenotrophomonas acidaminiphila strain)、类产碱假单胞菌TM(Pseudomonas pseudoalcaligenes strain)和红球菌K1(Rhodococcus sp.)。2、3种菌株具有协同降解石油烃的作用,3种菌株(YH:TM:K1)配比为1:0.5:1.5时,对石油烃降解效果最好。初始浓度为2000 mg/L的石油烃,加入混合菌株,130 r/min、30℃下振荡培养6天后,石油烃降解率达94.3%。其降解石油烃动力学曲线与零级动力学方程拟合效果良好。3、菌剂在载体(稻壳:木屑:硅藻土)比例80%:10%:10%、pH=8、烘干温度35℃,料水比1:2、载体接菌量80%的条件下制备的固体菌剂降解石油烃效果最好。初始浓度为2000mg/L的石油烃,加入菌剂,在130 r/min、30℃下振荡培养6天后,总石油烃降解率高达98.8%。4、混合菌剂模拟修复石油烃污染地下水的研究表明,运行30天后,石油烃浓度由34.6mg/L变化为3.3 mg/L,石油烃修复效果显著。污染的地下水中石油烃降解效果明显。
【图文】:

技术路线图,复配,石油烃,石油烃降解


题研究的内容、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题研究的内容、目的、意义题研究的内容:文采集松原油田石油污染的土壤样品,并从土壤中筛选出 3油烃菌株,然后将 3 种单菌进行复配,并研究了 3 种单菌及复配菌对石油烃最后以该混合菌株为研究对象在特定的载体上进行发酵扩大培养制备固体菌剂用于室内模拟修复石油污染地下水的研究。题研究的目的:石油烃降解菌株的筛选、鉴定、降解特性、复配、菌剂研制探索发现微生物降解石油烃新菌种,并研究该石油烃降解菌群适宜的生活协同作用,室内模拟的目的是研究混合菌剂是否能够有效的修复地下水中石题研究的意义:本文为微生物降解石油烃研究,以及微生物复配提供新的剂的研制提供了新的思路。文研究的技术路线文研究技术路线如图 1.1 所示

照片,照片,土壤样品,石油污染土壤


4NaH2PO4HCl 正己烷()2SO4MgCl2·6H2O 无水硫酸钠 乙醇·7H2O ZnSO4·7H2O 葡萄糖 0#柴油6H2O NaMoO4·2H2O 淀粉 琼脂·2H2O CaCl2·2H2O 牛肉膏 甲基红试O4CuSO4·5H2O 蛋白胨草酸铵NaOH 浸酵母粉 革兰氏碘种种从松原石油污染土壤中富集、驯化筛选得到。土壤样品采集:采 10~30 cm 处土壤样品(如图 2.1),装入采样袋中,密封后迅速移存备用。将被石油污染的土壤样品 10 g 用无菌水 90 mL 悬浮,用 min,然后用八层纱布过滤掉杂物碎泥,静止 1 h,取 10 mL 悬浮富集培养基中(如图 2.2),30℃,120 r/min 摇瓶培养 10d。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化工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X5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夏星辉,,许嘉琳;土壤石油烃类污染治理方法述评[J];环境保护科学;1995年01期

2 卢旭;王育敏;琚建勇;申开莲;;气吹-阱捕集、气相色谱法测定水中挥发烃[J];石油化工环境保护;1988年03期

3 薛廷玺;紫外吸收光度法测定工业污水中石油烃类的方法改进[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1989年01期

4 邱清华;哈尼帕;邓绍云;;微生物降解石油烃类污染物的研究进展[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2年02期

5 王平,于养信;石油烃类体系固液平衡热力学模型的建立[J];石化技术;2000年04期

6 王宝山;温成成;孙秦川;赵峰德;;石油烃类污染对青藏高原北麓河地区冻区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J];环境工程学报;2018年10期

7 丁美丽;海洋细菌对石油烃类的降解[J];海洋科学;1978年02期

8 田贞乐;朱丽华;吴映辉;唐和清;;气相色谱与紫外分光光度法评价石油烃类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过程[J];分析化学;2006年03期

9 孙涛;肖雅元;王腾;刘永;付亚男;李纯厚;;大亚湾海域水体和沉积物中石油类含量与分布特征[J];南方水产科学;2018年04期

10 韩志勇;唐凤琳;鹿玲;杜旺兵;苏思;陆妍;;改性凹凸棒土对地下水中石油烃类吸附的影响[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1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田贞乐;朱丽华;唐和清;;石油烃类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过程的简易评价方法[A];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全国应用化学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樊朝阳;张艳芬;韩晔华;;基于等离子体电离技术的石油烃高分辨质谱分析方法[A];第三届全国质谱分析学术报告会摘要集-分会场5:有机/生物质谱新方法[C];2017年

3 张峥;彭跃;卢雁;贾玉霞;;辽河水有机污染来源判别[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8年

4 孙永革;盛国英;傅家谟;;石油烃类生物降解过程中分子碳同位素分馏及其在污染源追踪、环境修复评价中的应用[A];第六届全国环境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 刘丹青;土壤中石油烃的配套测定方法标准亟待推出[N];中国环境报;201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鹏飞;降解石油烃混合菌剂的研制及室内模拟修复石油污染地下水效果[D];吉林化工学院;2019年

2 帅异莹;舟山海域石油烃污染调查及相关石油烃降解微生物的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9年

3 叶茜琼;微生物修复对石油烃的去除特性及土壤微生态环境变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年

4 任煊静;生化黄腐酸在石油烃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8年

5 李德宇;石油烃降解复合菌群的构建及降解动力学研究[D];山东交通学院;2018年

6 唐凤琳;渗透性反应墙处理被石油烃类物质污染地下水的室内试验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3年

7 石文娟;浅层地下水中典型石油烃类污染物的自然衰减规律[D];吉林大学;2011年

8 樊林;用生物法处理石油烃类污染物的初步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9 韩博;石油烃降解菌Acinetobacter venetianus WB1与Pseudomonas aeruginosa WB2的降解性能及最适降解条件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6年

10 邸富荣;渤海石油烃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基因组学分析[D];天津科技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6375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6375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638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