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壳聚糖改性水滑石吸附水中重金属的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4 19:14
【摘要】: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展,重金属离子对水环境的污染愈发严重。吸附法作为一种常用的去除水中重金属离子的方法,其操作方法简单方便,吸附材料廉价易得,吸附效果高效快速。其中,吸附剂是吸附法的关键,研究开发高效廉价、性能优异的吸附剂是吸附法推广应用的重要步骤。水滑石,又称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LDHs),具有较大的层间空间、可调变的主体层板和可交换层间阴离子等性质,是一种去除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有效吸附剂。但由于LDHs纳米离子易团聚、不易分离、机械强度差,限制了它在吸附领域的应用。壳聚糖(CS)和β-环糊精(β-CD)作为天然高分子材料,具有环境友好、来源广泛、价廉易得且官能团丰富等特点。将CS和β-CD用于LDHs的功能化改性,不仅可克服LDHs的缺点,还可引入天然高分子材料丰富的官能团,使复合材料能够在协同效应下发挥出更优异的吸附性能。因此,本文采用乳化交联法合成了CS-LDH和β-CD-CS@LDH纳米复合材料,并将其用于对水中重金属Pb(II)、Cd(II)和Cr(VI)的去除,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乳化交联法合成了CS-LDH纳米复合材料,经环氧氯丙烷交联的CS与Mg-Al-LDH基体复合形成CS-LDH。X射线衍射(XRD)、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能量色散谱(EDS)和X光电子能谱(XPS)分析表明,CS-LDH含有丰富的氨基、羟基和酰胺基等表面官能团,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表征和比表面积测定(BET)表明,CS-LDH呈疏松多孔的层状结构,比表面积为80.6 m~2/g。以Pb(II)和Cd(II)为目标重金属离子,考察了CS-LDH的吸附能力。采用批次实验研究了吸附剂用量、初始溶液pH值和接触时间对吸附效果的影响,CS-LDH的最佳用量为0.05 g,对Pb(II)的吸附在10 min内快速达到吸附平衡,对Cd(II)的吸附60 min后达到吸附平衡,溶液pH值在3以上时,吸附过程几乎不受影响。CS-LDH对Pb(II)和Cd(II)的吸附能力明显强于单独的CS和Mg-Al-LDH,吸附容量分别可达到333.3 mg/g和140.8 mg/g。动力学数据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等温线数据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线模型。吸附机理为化学沉淀、表面络合和同晶置换。(2)采用乳化交联法合成了β-CD-CS,然后将β-CD-CS包裹在Mg-Al-LDH表面,制备了β-CD-CS@LDH纳米复合材料。FTIR、XRD、SEM、TEM和XPS表征结果表明,β-CD-CS成功的附着在Mg-Al-LDH的表面,呈疏松多孔的层状结构,含有丰富的-NH_2、-OH和O-C=O等表面官能团。采用批次实验研究了β-CD-CS@LDH和CS-LDH两种材料对水溶液中Cr(VI)的吸附行为,吸附能力均优于未负载聚合物的Mg-Al-LDH,并且β-CD-CS@LDH对Cr(VI)的吸附量比CS-LDH的吸附量大,溶液pH值对吸附效果的影响较大,在pH值为2左右吸附效果最好。动力学数据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等温线数据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线模型,β-CD-CS@LDH和CS-LDH吸附容量分别达48.27 mg/g和23.70 mg/g。用FTIR、Zeta电位、XRD和XPS等表征分析了吸附机理,讨论得出吸附机理主要为表面络合、静电吸引和层间阴离子交换。吸附/解吸再生实验表明β-CD-CS@LDH和CS-LDH两种材料对Cr(VI)的吸附有较好的重复利用性能,是一种适用于废水中Cr(VI)处理的吸附剂。本文以Mg-Al-LDH为基础材料,用天然高分子材料CS和β-CD对其进行功能化改性,分别获得了CS-LDH和β-CD-CS@LDH纳米复合材料,并用来吸附水溶液中的重金属离子(Pb(II)、Cd(II)和Cr(VI)),表现出良好的吸附性能。吸附机理的微观研究为去除实际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图文】:

形貌,图像,球状结构,吸附材料


2.4.3 SEM、EDS 及 TEM 表征图 2.3 Mg-Al-LDH(a, c, e)和 CS-LDH(b, d, f)的 SEM 图像和 EDS 分析用 SEM 表征对 Mg-Al-LDH 和 CS-LDH 的形貌进行了研究,其结果如图 2.3 所示。图 2.3a 和 2.3c 显示,单一的 Mg-Al-LDH 纳米材料呈大小均匀的球形结构,直径约为5~20 μm。Mg-Al-LDH 与 CS 结合形成 CS-LDH 复合材料后,球状结构被破坏,变为疏松多孔的层状结构(图 2.3b 和 2.3d),增大了吸附材料的比表面积,明显有利于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利用 EDS 分别对 Mg-Al-LDH(图 2.3e)和 CS-LDH(图 2.3f)进行元素分析。其中,二者的镁、铝、氧元素含量基本相同,与 CS 复合后形成的 CS-LDH,氮和碳元素的含量分别从 1.4%增加到 3.2%,从 14.2%增加到 21.3%

HRTEM图像,晶格条纹,平面,晶相


此外,由图 2.4e 和 2.4f 可以看到,Mg-Al-LDH 和 CS-LDH 的晶格条纹分nm 和 0.202nm,这与 Mg-Al-LDH 晶相中的的 018 平面(d=0.198nm,2θ=45S-LDH 的(018)平面(d=0.197 nm,,2θ=45.88°)的间距相当。
【学位授予单位】:济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X70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环宇;巩亚冬;黄检;;光合细菌反应处理重金属废水发展模式探析[J];湖北农机化;2019年20期

2 王鹏;徐亚平;;重金属废水污染及治理技术应用探讨[J];环境与发展;2018年12期

3 邓广才;;重金属废水污染及治理技术应用探讨[J];农家参谋;2019年15期

4 张惠华;;工业重金属废水治理工程设计分析[J];绿色环保建材;2019年09期

5 杨亮;陈东;;重金属废水传统处理技术的研究综述[J];广东化工;2017年17期

6 吴若飞;;工业重金属废水的处理技术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16年20期

7 刘美玲;石琛;王丽坤;;重金属废水的处理方法[J];广东化工;2015年01期

8 许晶晶;;重金属废水的处理方法探讨[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年02期

9 刘美玲;石琛;王丽坤;;重金属废水的处理方法[J];煤炭与化工;2015年02期

10 聂小芳;;对重金属废水中含镍废水处理技术的几点探讨[J];科技展望;2015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鲁秀国;段建菊;;重金属废水的处理技术及相关研究进展[A];2015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5年

2 ;电镀重金属废水治理技术现状与展望[A];2009重金属污染监测、风险评价及修复技术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张平;齐剑英;张泽彪;陈永亨;;黄铁矿处理重金属废水及其表面反应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6年

4 邓景衡;余侃萍;肖国光;谢建国;Yang Guochao;Xiao Qichun;;三维电极处理铅镉混合重金属废水[A];第二届全国流域生态保护与水污染控制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5 刘立强;秦英杰;刘云菲;李青;张艳萍;崔东胜;;气态膜过程用于含氨含氰重金属废水的达标治理[A];第六届重金属污染防治及风险评价研讨会暨重金属污染防治专业委员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6年

6 孙亚光;余涛;曾颖颖;容贤华;金陆石;;非金属矿/聚合物复合材料处理重金属废水进展与效果[A];2015年中国非金属矿科技与市场交流大会论文集[C];2015年

7 张平;陈永亨;齐剑英;;黄铁矿处理重金属废水[A];第三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5年

8 戴玉芬;吴少林;钟玉凤;张婷;朱振兴;;螯合剂处理复合型重金属废水研究[A];第二届固体废物处理技术与工程设计全国学术会议专辑[C];2007年

9 成岳;余宏伟;赖慧玲;宁清;段敏晨;;重金属废水高效处理及污泥回收再利用技术[A];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7年

10 冯彬;张利民;;电镀重金属废水治理技术现状与展望[A];全国镀膜与表面精饰低碳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迟平;采矿废水重金属处理难题攻克[N];中国化工报;2013年

2 记者 张鸣岐;专项整治涉酸涉重金属废水纳污坑塘[N];天津日报;2017年

3 长沙晚报记者 王斌 实习生 郭凌飞;打造中国检验检测“第四城”[N];长沙晚报;2017年

4 罗艾东;电化学新技术高效处理重金属废水[N];中国化工报;2011年

5 记者 仇方迎;生物技术治理重金属废水污染获得成功[N];科技日报;2008年

6 仇方迎;生物技术治理重金属废水污染取得成功[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8年

7 李璀;湖南大学解决重金属废水重复利用难题[N];光明日报;2006年

8 记者张莺;贺州重金属废水入江:监管难还是监管缺?[N];新华每日电讯;2013年

9 宣士峰;应用市场化机制提升治理水平[N];中国环境报;2018年

10 钟楠;重金属废水生物制剂处理实现零排放[N];中国环境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民熙;硫酸盐还原菌结合生物材料处理重金属污水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7年

2 周贵寅;凝胶型吸附剂的制备及吸附重金属行为的研究[D];湖南大学;2016年

3 王玉龙;重金属Hg~(2+)和Cu~(2+)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7年

4 门洪;重金属离子选择传感器及其在海水分析中应用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5 陈玉成;表面活性剂对植物吸收土壤重金属的影响[D];武汉大学;2005年

6 邹绍芳;重金属电化学传感器及其在海水检测中应用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7 陈新才;重金属在土壤—微生物界面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D];浙江大学;2006年

8 田颖;聚吡咯的电化学性质及对重金属还原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9 杨雷;水泥工业处理含重金属的危险废物的技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10 邓莉萍;藻体对水环境中N、P及重金属Cu~(2+)、Pb~(2+)、Cd~(2+)、Cr~(6+)的吸附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昊晗;废旧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对水中重金属的吸附性能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9年

2 陈思江;EDTA功能化磁性壳聚糖的制备及去除甲基蓝和重金属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8年

3 蒋翠婷;铁(氢)氧化物—壳聚糖改性铝污泥吸附水中重金属的研究[D];长安大学;2019年

4 门倩;粤北某铀矿山周边水体表层沉积物放射性与重金属元素的赋存形态及污染评价[D];南华大学;2019年

5 吕飞燕;壳聚糖改性水滑石吸附水中重金属的性能研究[D];济南大学;2019年

6 孙俊豪;水滑石基水凝胶去除水中重金属的应用研究[D];济南大学;2019年

7 林冠豪;强化电还原/电氧化协同工艺去除水中重金属及有机物效能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9年

8 王凤连;温度和化学双重响应性重金属Cd~(2+)吸附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18年

9 王恩泽;含重金属酸性废水处理工程技术研究[D];云南大学;2017年

10 王喜召;季铵盐诱导超累积植物内生菌对重金属修复实验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6638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6638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bc0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