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汽车主动悬架输出反馈控制方法研究
本文关键词:智能汽车主动悬架输出反馈控制方法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车路耦合激励 非平稳信号 时频分析 主动悬架 输出反馈
【摘要】:智能汽车的发展使得实时获取道路特征和车辆状态信息成为可能,可为主动悬架控制提供更多有效信息以进一步提高主动悬架的控制性能。本文基于智能汽车的道路特征信息,研究主动悬架控制方法,以期为进一步提升智能汽车主动悬架控制性能提供方法。目前,广泛研究的主动悬架控制是在车速不变,车路耦合具有平稳随机激励特性的条件下进行的。与此不同,本文考虑车速或路面不平度变化导致车路耦合为非平稳随机激励情况。由于车路耦合非平稳激励在不同时间段表现出的特征不同,故本文首先采用时频分析方法对车路耦合激励的频率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根据路面不平度信息设计主动悬架控制器的思路和方法,给出了随路面不平度变化的主动悬架H∞输出反馈控制器,并对给出的控制方法进行了仿真验证,最后开发了主动悬架仿真系统。本文第二章给出了一种单轮路面激励时域建模方法。采用短时傅里叶变换时频分析方法分析了不同等级路面,不同车速时车路耦合激励信号的频率分布情况,得到车路耦合激励信号的时频特征,为后续章节的主动悬架控制器设计提供了激励信号的特征信息。高精度动力学模型veDYNA和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给出的车路耦合激励信号建模方法是可行和有效的。在获得车路耦合激励信号特征的基础上,本文第三章综合考虑了车辆乘坐舒适性和操纵稳定性性能指标,分析了针对不同等级路面设计不同加权函数的方法,考虑了实际应用时可获得的测量信息,给出了一种适应不同车路耦合激励特征的主动悬架约束H∞输出反馈控制算法。仿真结果表明本章给出的控制算法可以更有效抑制不平路面的扰动,提高车辆的舒适性。本文第四章针对人体在有限频域内对振动的敏感特性,基于路面激励频率分布特征确定了上限频率和下限频率,考虑了悬架动行程、轮胎动静载荷比、主动力等约束条件,应用广义KYP引理将传递函数不等式转换为线性矩阵不等式,设计了有限频域H∞输出反馈控制器。并通过仿真检验了控制算法的有效性。为实现硬件在回路的仿真,本文基于AMESim、Lab VIEW和NI设备开发了主动悬架仿真系统。其中AMESim用于仿真车辆和悬架系统动态,运行在NI设备中;本文描述了基于LabVIEW的LabVIEW与AMESim数据交互模块、数据采集模块、传感器信号处理模块、CAN报文接收与发送模块的设计方法。开发的主动悬架仿真系统可实现控制算法硬件在环的测试。
【关键词】:车路耦合激励 非平稳信号 时频分析 主动悬架 输出反馈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63.33;U463.6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18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6
- 1.2.1 车路耦合激励研究现状11-14
- 1.2.2 车辆主动悬架系统研究现状14-16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安排16-18
- 第2章 车路耦合激励信号特征分析18-37
- 2.1 引言18
- 2.2 车路耦合激励信号的时域描述与分析18-24
- 2.3 车路耦合激励信号时频分析24-31
- 2.3.1 车路耦合激励信号的短时傅里叶变换24-25
- 2.3.2 车路耦合激励信号的时频分析结果25-30
- 2.3.3 VeDYNA中车路耦合激励信号时频分析结果30-31
- 2.4 车路耦合激励信号的实验结果及分析31-36
- 2.4.1 实验系统构建31-33
- 2.4.2 实验数据的时频分析33-36
- 2.5 本章小结36-37
- 第3章 主动悬架系统H∞输出反馈控制算法设计37-56
- 3.1 引言37
- 3.2 主动悬架系统建模37-38
- 3.3 H∞输出反馈控制器的设计38-43
- 3.3.1 控制问题描述及加权函数选取38-40
- 3.3.2 H∞输出反馈控制算法设计40-43
- 3.4 仿真结果及分析43-55
- 3.5 本章小结55-56
- 第4章 主动悬架系统有限频域输出反馈控制算法设计56-72
- 4.1 引言56
- 4.2 有限频域H∞输出反馈控制器设计56-61
- 4.2.1 控制问题描述56-57
- 4.2.2 控制算法设计57-61
- 4.3 仿真结果及分析61-71
- 4.4 本章小结71-72
- 第5章 基于AMESim的主动悬架仿真系统开发72-86
- 5.1 引言72
- 5.2 主动悬架仿真系统结构设计72-73
- 5.3 AMESim车辆动力学模型73-76
- 5.4 基于LabVIEW的仿真系统各功能模块开发76-84
- 5.4.1 与AMESim接口模块设计77-79
- 5.4.2 模拟信号输出与采集模块实现79-80
- 5.4.3 CAN报文接收与发送模块实现80-82
- 5.4.4 远程与本地数据交换模块实现82-83
- 5.4.5 LabVIEW控制界面83-84
- 5.5 本章小结84-86
- 结论86-87
- 参考文献87-93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93-95
- 致谢9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跃奎;最优控制理论在车辆主动悬架中的应用[J];重型汽车;2000年04期
2 孟爱红,王良曦,杨静波;基于输出反馈的慢主动悬架系统仿真研究[J];车辆与动力技术;2002年03期
3 孟爱红,王良曦,晁志强,刘相波;车辆主动悬架液压伺服控制系统设计与仿真[J];液压与气动;2004年01期
4 任卫群,金国栋;可减小道路破坏性的车辆主动悬架设计[J];中国机械工程;2004年22期
5 容一鸣,苏泉;车辆主动悬架的控制策略及物理实现[J];机电工程技术;2005年05期
6 陈宏伟;刘凯;;车辆节能型主动悬架的研究[J];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2007年12期
7 喻凡;张勇超;;馈能型车辆主动悬架技术[J];农业机械学报;2010年01期
8 焦娜永;王忠海;陈僧斌;;基于最优控制策略的1/4的主动悬架设计(一)[J];科技信息;2010年22期
9 陈士安;王勇刚;王东;何仁;刘红光;;无外界动力源主动悬架的能量可用性(英文)[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12年02期
10 肖平;高洪;时培成;;主动悬架硬件在回路仿真研究(英文)[J];系统仿真学报;2012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春强;丁惜瀛;李琳;王亚楠;;汽车主动悬架控制策略综述[A];第十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信息科学与工程技术分册)[C];2013年
2 王金湘;陈南;;主动悬架的操纵稳定性控制研究[A];江苏省汽车工程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乔维高;陈杰峰;;车辆主动悬架线性控制策略的研究[A];农业机械化与新农村建设——中国农业机械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4 钟汉文;卜继玲;姜其斌;邹波;;基于整车平顺性的主动悬架联合仿真研究[A];第八届中国CAE工程分析技术年会暨2012全国计算机辅助工程(CAE)技术与应用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5 刘昕晖;陈伟;;具有主动悬架的自适应轮边驱动系统[A];走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道路——中国农业机械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6 严钟辉;严世榕;;基于差动制动与主动悬架的客车防侧翻控制研究[A];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论文集(第15卷)[C];2014年
7 孟爱红;晁智强;刘相波;;基于SIMULINK的电液主动悬架系统仿真研究[A];第四届全国流体传动与控制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树博;基于新型优化算法的主动悬架鲁棒输出反馈控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于显利;车辆主动悬架集成控制策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3 王鹏;铁道车辆馈能式主动悬架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4 孙伟;基于主动轮系统的电动汽车整车动力学分析与集成控制[D];重庆大学;2015年
5 来飞;基于电磁作动器的车辆主动悬架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6 张勇超;车辆电磁主动悬架鲁棒控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7 阮德玉;车辆主动悬架用永磁直线直流作动器的设计与实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8 石米娜;基于压力控制的轮腿式越野车辆自适应液压主动悬架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9 孔英秀;时滞相关非脆弱鲁棒静态输出反馈控制策略及其在主动悬架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4年
10 董红亮;汽车四轮转向和主动悬架的综合控制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雪春;馈能式汽车电动主动悬架的理论及试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2 刘哲;主动悬架的控制策略与仿真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3 刘文强;车辆主动悬架的模糊PID控制器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3年
4 陈宏伟;车辆节能型主动悬架的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8年
5 夏爽;基于四分之一悬架模型与整车虚拟样机的主动悬架控制系统仿真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6 杨斌;基于Matlab仿真的车辆主动悬架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7 林晨;馈能型主动悬架控制算法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5年
8 王长明;电动汽车主动悬架控制策略研究[D];辽宁工业大学;2016年
9 刘兴亚;关于车辆主动悬架稳定性控制系统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10 陆志平;基于人机工程学的纯电动汽车舒适性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6635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663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