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艾汤活性成分治疗子宫疾病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02 07:51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探究胶艾汤的药理作用机制。方法依托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检索胶艾汤7味中药的活性成分和基因靶点。采用Cytoscape构建化合物-靶点网络、化合物靶点-疾病靶点和靶点-通路网络,根据在线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研究胶艾汤药理机制。结果通过筛选获得64个化合物,化合物-疾病相应关键靶点32个。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包含20个靶点,关键靶点涉及Ptgs2、F2、Tnf、Il6、F3等。基因本体条目61个,其中生物过程相关的条目34个,细胞组成相关条目20个,分子功能相关的条目7个。KEGG通路富集分析通路4条。结论本研究初步验证了胶艾汤的基本药理作用及其机制,为进一步探究其药理作用奠定了基础。
【文章来源】: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2019,36(17)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化合物基因-疾病基因PPI网络Fig.2Compoundgene-diseasegenePPInetworkChinJModApplPharm,2019September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吴茱萸汤作用机制分析[J]. 刘鑫馗,吴嘉瑞,蔺梦娟,张晓朦.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7(16)
[2]基于网络药理学的“金银花-连翘”药对作用机制分析[J]. 吴嘉瑞,金燕萍,王凯欢,刘鑫馗,张丹,张冰.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7(05)
[3]山萘酚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 雷晓青,陈鳌,刘毅,何珺. 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 2017(02)
[4]雌激素及雌激素受体信号转导途径的研究进展[J]. 闫懿,敖锋,宋健. 山西医药杂志. 2016(09)
[5]基于网络药理学的逍遥散抗抑郁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研究[J]. 高耀,高丽,高晓霞,周玉枝,秦雪梅,田俊生. 药学学报. 2015(12)
[6]DPP-4的基因组学研究进展与DPP-4抑制剂的临床应用[J]. 邢晓敏,张波,韩毅,于文君,严妍,李妍,苏乐群.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5(20)
[7]豆甾醇的研究及开发进展[J]. 周志远,卢群,刘洋,谢哲,罗少洪. 中国当代医药. 2015(24)
[8]β-谷甾醇药理活性的研究现状[J]. 肖志彬,贾韩学,刘小雷.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08)
[9]环氧化酶在肠道运动功能障碍中的作用[J]. 田亚汀,张玉平,田小菲,乔海霞,王小荣.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5(04)
[10]胶艾汤止血机制的实验研究[J]. 贺卫和,王志琪,蒋孟良,蒋晓煌,钟丹.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12)
博士论文
[1]5-羟色胺对心肺迷走神经节前神经元突触传入的调节作用[D]. 陈咏华.复旦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378632
【文章来源】: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2019,36(17)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化合物基因-疾病基因PPI网络Fig.2Compoundgene-diseasegenePPInetworkChinJModApplPharm,2019September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吴茱萸汤作用机制分析[J]. 刘鑫馗,吴嘉瑞,蔺梦娟,张晓朦.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7(16)
[2]基于网络药理学的“金银花-连翘”药对作用机制分析[J]. 吴嘉瑞,金燕萍,王凯欢,刘鑫馗,张丹,张冰.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7(05)
[3]山萘酚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 雷晓青,陈鳌,刘毅,何珺. 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 2017(02)
[4]雌激素及雌激素受体信号转导途径的研究进展[J]. 闫懿,敖锋,宋健. 山西医药杂志. 2016(09)
[5]基于网络药理学的逍遥散抗抑郁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研究[J]. 高耀,高丽,高晓霞,周玉枝,秦雪梅,田俊生. 药学学报. 2015(12)
[6]DPP-4的基因组学研究进展与DPP-4抑制剂的临床应用[J]. 邢晓敏,张波,韩毅,于文君,严妍,李妍,苏乐群.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5(20)
[7]豆甾醇的研究及开发进展[J]. 周志远,卢群,刘洋,谢哲,罗少洪. 中国当代医药. 2015(24)
[8]β-谷甾醇药理活性的研究现状[J]. 肖志彬,贾韩学,刘小雷.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08)
[9]环氧化酶在肠道运动功能障碍中的作用[J]. 田亚汀,张玉平,田小菲,乔海霞,王小荣.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5(04)
[10]胶艾汤止血机制的实验研究[J]. 贺卫和,王志琪,蒋孟良,蒋晓煌,钟丹.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12)
博士论文
[1]5-羟色胺对心肺迷走神经节前神经元突触传入的调节作用[D]. 陈咏华.复旦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3786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rengongzhinen/33786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