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梓楠人工林养分利用效率及养分归还动态研究

发布时间:2016-08-10 20:14

  本文关键词:桂西南地区黑木相思生长规律、生物量及生产力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广西大学》 2014年

香梓楠人工林养分利用效率及养分归还动态研究

吴敏  

【摘要】:本文以南宁地区速生阶段香梓楠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了样方收获法、凋落物收集框法以及凋落物分解袋技术对香梓楠人工林生物量与生产力及其分配格局、林分凋落物归还与分解、凋落物养分归还特征以及人工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等内容进行研究,以期为速生阶段香梓楠人工林进行科学的施肥调控,为速生阶段珍贵树种人工林的高生产力的维持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如下: (1)11a生香梓楠人工林生物量大小为81.678t·hm-2,其中乔木层为78.159t·hm-2,占总生物量的95.68%。香梓楠各器官生物量分配格局为:树干根兜树枝树皮树叶粗根中根细根。另外,平均胸径以上林木总生物量大小为58.427t·hm-2,占乔木层生物量的74.76%。林分总生产力为7.212t·hm-2·a-1,乔木层生产力为7.014t·hm-2·a-1。 (2)香梓楠乔木层中N、P、K、Ca和Mg5种元素的总累积量为741.437kg·hm-2,累积量依次为:N(303.306)K(254.669)Ca(124.977)P(30.858)Mg(27.900kg·hm-2);总累积量在不同器官之间的分配为:树干(228.334)树叶(176.008)根兜(100.655)树枝(100.283)树皮(92.445)粗根(28.371)中根(8.560)细根(6.701kg·hm-2)。 (3)香梓楠不同器官对相同元素的富集系数以及相同器官对不同元素的富集系数均存在差异。林分整体水平5种营养元素的富集系数大小关系为:N (4.678)P (1.423)K (0.193)Mg (0.065)Ca (0.055)。香梓楠每累积1t的干物质所需要N、P、K、Ca、Mg元素的量分别为3.881、0.391、3.258、1.599、0.357kg·t-1,总量合计为9.486kg·t-,养分利用率较低。 (4)人工林年凋落物总量为6.498~9.211t·hm-2·a-1,凋落物在不同月份(季节)之间分配不均匀,月凋落物量曲线呈双峰型甚至3峰型,峰值主要出现在5-7月份和10~11月份,12月至来年3月份之间凋落产量少且波动性小。凋落物产量:夏季秋季春季冬季。香梓楠人工林凋落物月产量与当月气温和当月降水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 (5) N、P、K、Ca和Mg5种养分的年归还总量为197.084kg·hm-2,各养分归还量大小为:NCaMgKP。植物能够通过自身的生理活动来调节养分在不同月份凋落物中的含量以调节养分的归还量,但是这种调节作用是有限的,并不能影响养分归还的分配格局,养分归还分配格局与其凋落物分配格局基本一致。 (6)香梓楠人工林养分年吸收量、年存留量和年归还量分别为283.333、86.249和197.084kg·hm-2·a-1,养分利用系数为0.382,养分循环系数为0.696,养分的周转时间为3.762a。林分养分归还量较大、周转时间短,有利于林地土壤肥力的恢复和维持,展现良好的林地自肥能力。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S718.554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海岗;刘一;黄忠良;;森林凋落物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3期

2 罗坤水;程接娣;邓绍勇;林小凡;;优良木兰科树种观光木造林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23期

3 王冉;何茜;李吉跃;张方秋;丁晓纲;朱报著;潘文;;中国12种珍稀树种光合生理特性[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0年11期

4 刘春华,张春能,郑燕明;观光木及其混交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和生产力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1993年03期

5 李丽红;杉木观光木混交林的生长状况及生物量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2002年01期

6 蔡勇;;杉木火力楠混交林和杉木纯林的生物量及分布格局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2007年02期

7 黄昌春;;福建沙县26年生杂种马褂木人工林生物量与生产力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2008年03期

8 梁有祥;秦武明;韦中绵;黄学勇;段文雯;林德生;;桂西南地区黑木相思生长规律、生物量及生产力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2010年02期

9 温远光;广西英罗港5种红树植物群落的生物量和生产力[J];广西科学;1999年02期

10 李运兴;香梓楠嫁接繁殖试验[J];广西林业科学;2001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曾祥谓;我国多功能森林经营中的珍贵树种问题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0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尚光;梁淑英;;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研究进展[J];安徽林业科技;2009年03期

2 许剑辉;汪茂林;黄庆丰;宫守飞;;天然麻栎单木地上生物量模型研究[J];安徽林业科技;2011年04期

3 郝焰平;苗婷婷;刘圣清;周业勇;;安徽省青阳县栎类阔叶林树木生长规律研究[J];安徽林业科技;2012年01期

4 卢招雄;;不同封育时间闽粤栲群落凋落物特征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15期

5 费鹏飞;;森林凋落物对林地土壤肥力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13期

6 罗祖树;;不同坡位5a生杉木、厚朴及马褂木混交林生物量分配格局[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19期

7 周长海;皖东马尾松纯林更新改造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6期

8 贲越;周一杨;李彧;陈祥伟;;枯落物分解与土壤蓄水能力关系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5期

9 张国武;阙龙善;曾满生;袁贵明;杜天真;;主伐迹地不同清山方式对杉木生长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1期

10 吴昌应;韦许梅;石海明;庄嘉;赖家业;;退耕还林尾叶桉模式生物量及枯落物持水特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小光;宁波;殷志强;穆燕;;末次间冰期以来渭南黄土地区土壤有机碳碳库的演变[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2 郑炜;蒋红梅;张兰军;;山区公路隧道生态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模型[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3 王锐萍;刘强;林开豪;薛宁;文艳;;尖峰岭凋落物分解过程微生物动态变化[A];廿一世纪微生物学发展前沿与应用新技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4 揣小伟;黄贤金;郑泽庆;王婉晶;;基于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江苏省土地利用结构优化[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喻光明;王立国;杨珊;胡利梅;陶文星;;土地整理对生物量平衡及生态环境的影响[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6 黄黎;杨俊峰;吴明作;;城市土壤及植被的碳储量分析——以郑州为例[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8年

7 谷勇;殷瑶;齐泮伦;吴昊;;森林碳储量研究进展[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8 谭文雄;梁素莲;;广东省韶关市森林植被碳储量及其分布[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9 王小明;曹永慧;周本智;李正才;;雨雪冰冻灾害干扰对不同海拔毛竹林凋落物的影响[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10 钟羡芳;;连栽杉木人工林地力衰退原因及对策[A];福建省水土保持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凯;园林绿地生态系统养分动态及其利用效率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2 吴金友;辽宁省森林植被碳储量动态仿真模型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3 赖力;中国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4 韩春丽;新疆棉花长期连作土壤养分时空变化及可持续利用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0年

5 盛浩;中亚热带山区土壤呼吸及其组分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尹刚强;湖南会同退耕还林生态环境效益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7 谭骏珊;会同杉木人工林连栽生物量动态变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8 石军南;亚热带森林植被生物量与碳贮量特征[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9 方江平;西藏原始林芝云杉林群落结构与功能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10 柏方敏;洞庭湖区不同防护林的生态功能及生态影响评价[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仁燕;模拟氮沉降对三峡库区两种土壤碳、氮和盐基离子淋失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谢正鹏;武汉市典型城市湖泊湿地植物群落生物量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罗佳;枫香人工林凋落物分解速率及其对土壤养分的影响[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4 赵进红;泰山不同林分水源涵养功能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5 曹桂萍;旅游活动对泰山风景区土壤与植被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6 徐世红;马尾松阔叶树混交林生物量和矿质养分特征[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7 汪永文;枞阳马尾松混交林林下植被生物量及植物多样性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8 谷扬;章古台樟子松固沙林衰退成因及有效防治措施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9 谢小赞;亚热带典型植物对酸雨和氮沉降胁迫的高光谱响应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10 陈喜;矮生杉木解剖构造及CCR和CesA1基因克隆的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杨帆;冯东升;;火力楠的育苗及造林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11期

2 莫晓勇;;雷州林业局桉树无性系良种繁育展望[J];桉树科技;1996年02期

3 罗建举;;用可持续性发展的战略眼光看广东省桉树人工林生产[J];桉树科技;1998年01期

4 杨民胜;彭彦;;中国桉树人工林发展现状和实木加工利用前景[J];桉树科技;2001年01期

5 贺庆棠,A.Baumgartner;中国植物的可能生产力农业和林业的气候产量[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6年02期

6 张其保,摆万奇;兴安落叶松人工林最优密度探讨[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3年03期

7 郑小贤,王伟;商品林分类指标体系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8 冯宗炜,张家武,陈楚莹,王开平,赵吉录,曾士余,马家禧;火力楠人工林生物产量和营养元素的分布[J];东北林学院学报;1983年02期

9 丁宝永,孙继华;水曲柳天然林生物生产力及营养元素的积累与分布的研究[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89年04期

10 杨玉盛,叶德生,俞新妥,陈光水;不同栽杉代数林分生物量的研究[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程煜;闽楠叶凋落物分解动态及其养分释放规律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3年

2 刘东霞;万木林主要群落凋落物的动态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项东云;新世纪广西桉树人工林可持续发展策略讨论[J];广西林业科学;2002年03期

2 廖观荣,林书蓉,李淑仪,蓝佩玲,廖新荣,王尚明,杨国清,简明,林琳,陈孝;雷州半岛桉树人工林地力退化的成因与防治措施[J];土壤与环境;2002年03期

3 ;西双版纳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研究专题[J];云南林业科技;2002年03期

4 龙腾;莫晓勇;余雪标;;热带人工林生态现状及恢复对策[J];桉树科技;2002年01期

5 韩友志;商品人工林对解决木材供需矛盾及发展趋势分析[J];辽宁林业科技;2003年01期

6 吴琼辉;张浩;;广东省桉树人工林发展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对策[J];广东林业科技;2006年03期

7 杨昌旭;衡理;何飞;贾程;尤海舟;;理县人工林资源现状及其经营对策[J];四川林业科技;2009年03期

8 杨昌旭;衡理;何飞;贾程;尤海舟;;理县人工林资源现状及其经营对策[J];四川林业科技;2010年04期

9 张日跑;;福建地区人工林生态采运问题与对策[J];贵州林业科技;2011年03期

10 袁勤;崔向新;乔荣;;砒砂岩区不同人工林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北方园艺;2013年1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黄晖;李明;邓怡国;;我国桉树人工林更新耕作方式的现状与分析[A];中国热带作物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李瑜琴;赵景波;;长安地区人工林地土层干化与恢复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3 王克勤;;人工林对土壤水环境的影响研究[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4 罗盛旭;李金英;;桉树人工林地土壤微量元素的分布特征[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5 查轩;黄少燕;;亚热带不同人工林地土壤微生物分布特征研究[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6 刘允芬;温学发;刘玲玲;;千烟洲人工林土壤CO_2通量研究[A];粮食安全与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发展——2008年全国农业气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庞正轰;[N];广西日报;2006年

2 省政协副主席 省林业厅党组书记 白成亮;[N];云南政协报;2010年

3 邓建华 ;[N];海南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俊松;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理论的人工林作业资源—环境—经济影响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2 杨钙仁;桉树人工林对林区地表水的影响[D];广西大学;2012年

3 侯淑艳;北京市低山区低效人工林结构特征与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4 李智勇;商品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的环境成本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1年

5 张宁南;广东桉树人工林耗水量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0年

6 王芝泉;桉树人工林投资与生产策略模型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3年

7 玉宝;晋西人工林基于水分生产函数的密度调控模型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8 徐嘉;南亚热带两种人工林土壤碳过程对减少降雨的响应[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4年

9 张顺恒;闽东南桉树人工林生态培育机制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10 王纪杰;桉树人工林土壤质量变化特征[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霆;中国人工林可持续经营[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8年

2 张晓晖;海南省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及可持续经营能力评价[D];华南热带农业大学;2007年

3 赵金龙;广西桉树人工林的生态服务功能研究[D];广西大学;2011年

4 卿华;云南桉树人工林群落结构特征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7年

5 叶志君;永安市桉树人工林与其它林地土壤养分及微生物对比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6 曾洋;东兴市江平桉树人工林土壤及林下植物多样性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2年

7 刘安田;崇明岛5种亚热带人工林凋落层碳动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8 张金旺;乌兰察布草原区两种人工林植被与土壤特征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9 杨智杰;杉木、木荷人工林碳吸存与碳平衡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7年

10 王利兵;多伦县两种草地人工林的生态学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桂西南地区黑木相思生长规律、生物量及生产力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909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engwushengchang/909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533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