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岗西地区长兴组生物礁储层预测研究
本文关键词:川东地区长兴组生物礁储层沉积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西南石油大学》 2015年
龙岗西地区长兴组生物礁储层预测研究
范振宇
【摘要】:论文运用地震地层学、碳酸盐岩沉积学、地震沉积学以及地震地貌学的原理和方法,利用野外露头、钻录井、测井及地震等资料,采用宏、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手段,对龙岗西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开展地层、沉积相以及储层研究。本次研究利用地球物理方法识别生物礁地震响应特征,在沉积古地貌的控制之下,精细刻画出长兴组沉积相带的展布特征,通过地震正演模拟对生物礁储层发育模式进行研究,并优选随机反演方法进行优质生物礁储层分布预测。研究认为:长兴组可以划分为长一段和长二段,自西南向东北方向由长兴组相变为大隆组,地层厚度差异明显,但全区均可横向对比;长兴组发育开阔台地相、台地边缘相、斜坡相、台盆相四个沉积相类型,其中台地边缘相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台缘礁、礁后滩、滩间海、礁间水道、礁间泻湖等若干亚相;区内可以识别出五种典型地震相类型,其中生物礁型地震相具有丘状外形、内部杂乱等典型反射特征;生物礁相带在区内沿北东、北西两个方向展布,其中位于研究区西北部呈北东向展布的生物礁带呈现多排多带的特征;长兴组储层主要发育于生物礁顶部礁盖白云岩中,并在地震剖面上具有典型的亮点反射特征,储层厚度较大,一般在20-100m之间,呈北东、北西两个方向正交展布,与沉积相带展布较为吻合。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618.1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安江,陈子炓,寿建峰;相对海平面升降与中国南方二叠纪生物礁油气藏[J];沉积学报;1999年03期
2 董春梅;张宪国;林承焰;;地震沉积学的概念、方法和技术[J];沉积学报;2006年05期
3 朱筱敏;刘长利;张义娜;彭伟民;;地震沉积学在陆相湖盆三角洲砂体预测中的应用[J];沉积学报;2009年05期
4 赵金科 ,梁希洛 ,郑灼官;论大隆组的层位[J];地层学杂志;1978年01期
5 张廷山;姜照勇;陈晓慧;;四川盆地古生代生物礁滩特征及发育控制因素[J];中国地质;2008年05期
6 徐怀大;地震地层学在沉积学研究中的意义——从中国东部盆地下第三系地震地层及沉积学研究中得到的某些新认识[J];地球科学;1986年03期
7 沈建伟;赵娜;王月;杨红强;;构造和地层背景对华南、澳大利亚和日本晚泥盆世和密西西比纪生物礁发育的影响[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8 冯凯;陈祖庆;查朝阳;;基于叠前地震资料预测碳酸盐岩复合岩性油气藏——以川东飞仙关组气藏储层为例[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6年05期
9 林承焰;张宪国;;地震沉积学探讨[J];地球科学进展;2006年11期
10 王大伟,刘震,陈小宏,姬小兵;地震相干技术的进展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J];地质科技情报;2005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刚;川东地区长兴组生物礁储层沉积学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丹,崔爱华,王宏德;求解非线性反问题的鲁棒同伦算法[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2 王涌泉;熊永强;王彦美;;川东北固体沥青的有机地球化学[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8年01期
3 王一重;冯晅;王俊祥;鹿琪;刘洋;刘财;;相干技术在构造形态自动识别中的应用[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8年S1期
4 栾颖;冯晅;刘财;刘洋;;波阻抗反演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8年S1期
5 刘长利;朱筱敏;胡有山;廖飞燕;王正国;;地震沉积学在识别陆相湖泊浊积砂体中的应用[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1年03期
6 郭倩;蒲仁海;;塔里木盆地巴麦地区石炭系低速异常碳酸盐岩的解释[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1年03期
7 侯明才;李智武;陈洪德;;中—新生代龙门山的差异隆升[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2年01期
8 陈留勤;霍荣;段凯波;胡水清;;川北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陆相层序地层[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2年03期
9 张兵;郑荣才;史建南;文华国;郑超;;四川盆地东部长兴组礁滩相储层测井地质特征[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2年S1期
10 胡宗全,唐钢;波阻抗反演在气藏描述中的应用[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幼斌;罗进雄;;中上扬子地区晚二叠世长兴期岩相古地理[A];第十一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2 潘立银;刘占国;李昌;寿建峰;张建勇;张杰;沈安江;周进高;郑兴平;;四川盆地东部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白云岩化作用及其与储集层发育的关系[A];白云岩成因及油气储集层研讨会论文集(续)[C];2011年
3 胡明;;四川盆地北部地区构造样式及成因分析[A];中国西部复杂油气藏地质与勘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张宏兵;杨长春;;正则参数控制下的波阻抗约束反演[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四卷(油气资源)[C];2003年
5 崔炯成;吴媚;李维新;符力耘;;高分辨率非线性地震波阻抗反演方法和应用[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五卷)[C];2008年
6 曾锐;刘洪;秦月霜;崔宝文;牛彦良;;基于自动增益控制调制法的高频重建技术[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六卷)[C];2008年
7 王二七;孟庆任;;对龙门山中生代和新生代构造演化的讨论[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8学术论文汇编[C];2009年
8 曾锐;刘洪;秦月霜;牛彦良;崔宝文;;基于局域波分解和约束插值的地震反演[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8学术论文汇编[C];2009年
9 朱传庆;徐明;袁玉松;赵永庆;单竞男;何志国;田云涛;胡圣标;;峨眉山玄武岩喷发在四川盆地的地热学响应[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1年
10 王红娟;宁凡顺;孙立新;;综合利用地震、钻探资料解释岩浆岩发育规律及分布范围[A];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地质分会/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惠;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层序地层与有利储集砂体分布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2 刘俊峰;海拉尔盆地复杂储层地震识别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3 梁国胜;白音查干凹陷隐蔽油藏预测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4 雷克辉;下刚果盆地HauterA区块储层信息挖掘及勘探目标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5 张运波;四川盆地中二叠统层序地层及沉积模式[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6 夏凯生;乌江下游岩溶地貌形态、发育与演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梅海;龙门山地区构造应力场及灾害效应数值模拟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8 李佐臣;扬子地块西北缘后龙门山造山带(北段)物质组成、构造特征及其形成演化[D];长安大学;2009年
9 唐世伟;地震解释中的图像处理方法与技术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10 陈汉军;致密碎屑岩储层特征与裂缝发育带预测[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永周;李子垭井田瓦斯赋存规律与突出预测[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刘文伍;杉木树矿井瓦斯地质规律及瓦斯预测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任涛;黄桥地区二叠系油气藏构造解释与储层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4 郭旭;地震属性在薄层砂体预测中的应用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5 陆晓芳;改进的非常快速模拟退火算法反演四川盆地主要构造界面形态[D];西北大学;2011年
6 付明庆;大巴山地区构造地貌特征及演化[D];西北大学;2011年
7 何元方;老君庙油田K层沉积相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8 郝松立;鄂尔多斯南缘奥陶纪生物礁及其沉积环境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9 张广旭;南海北部陆缘碳酸盐台地地球物理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10 赵撼霆;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生物礁碳酸盐岩沉积演化及储层特征[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隽;刘建波;刘建波;江崎洋一;足立奈津子;;安徽东至早奥陶世红花园组生物礁:奥陶纪生物大辐射前的微生物礁[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2 崔莹;刘建波;江崎洋一;;四川华蓥二叠-三叠系界线剖面稳定碳同位素变化特征及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成因[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3 刘金平;王允清;杨懋新;谢春来;赵秀红;陈淑梅;;松辽盆地北部扶杨油层河道砂体的地震识别方法研究(英文)[J];Applied Geophysics;2007年02期
4 黄捍东;张如伟;罗群;赵迪;彭勇民;;基于地震沉积学的隐蔽圈闭识别—一个胜利油田的实例分析(英文)[J];Applied Geophysics;2009年02期
5 罗志立 ,宋鸿彪;川中内江—合川一带地震反射异常的发现及其勘探意义[J];成都地质学院学报;1987年02期
6 李心如,刘效曾;川东地腹区长兴礁岩的成岩作用和孔隙演化特征[J];成都地质学院学报;1991年01期
7 杨雨,张静,张光荣;川东下三叠统飞仙关组鲕滩分布及其天然气勘探前景[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0年S1期
8 蒋晓光,彭大钧,陈季高,李雅彬,张光荣;滨里海盆地东缘生物礁预测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5期
9 李秀鹏;曾洪流;查明;;地震沉积学在识别三角洲沉积体系中的应用[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6期
10 段金宝;黄仁春;程胜辉;曾韬;朱祥;;川东北元坝地区长兴期飞仙关期碳酸盐岩台地沉积体系及演化[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兵;川东—渝北地区长兴组礁滩相储层综合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钟模;;生物礁与找矿[J];大自然;1984年02期
2 金雨溪;生物礁分类及研究方法综述[J];内江科技;2005年03期
3 李钟模;;滇黔桂地区二迭纪生物礁[J];化工地质;1981年02期
4 李玉宽;;试论广西泥盆纪生物礁的特点及其与矿产的关系[J];地质与勘探;1986年07期
5 张明书,何起祥,业治铮,韩春瑞,李浩,吴建政,鞠连军;风驱生物礁相模式——一种新的工作假说[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87年02期
6 张明书,何起祥;对我国与生物礁有关油气资源探查的几点设想[J];中国地质;1988年07期
7 李钟模;滇黔桂地区二叠纪的生物礁[J];贵州地质;1988年01期
8 王生海,范嘉松,J.KeithRigby;贵州紫云二叠纪生物礁的基本特征及其发育规律[J];沉积学报;1996年02期
9 赵焕庭;我国生物礁研究的发展[J];第四纪研究;1996年03期
10 王永标,徐桂荣,张克信,林启祥;中国二叠纪生物礁的研究现状及新进展[J];地质科技情报;199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丽静;吴亚生;;生物礁研究理论发展[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5届学术年会——纪念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80周年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巩恩普;张永利;关长庆;;石炭纪生物礁基本特征[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5届学术年会——纪念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80周年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吴亚生;范嘉松;姜红霞;Yang Wan;;二叠纪末生物礁生态系绝灭的方式[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六卷)[C];2008年
4 吴亚生;习尧;李越;姜红霞;刘丽静;邹建斌;;塔里木盆地奥陶纪生物礁的群落古生态特征[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5届学术年会——纪念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80周年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殷积峰;川东二叠系生物礁的地质特征与地震预测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2 杨荣军;四川盆地西部上三叠统生物礁及其油气地质条件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3 张永利;黔南晚石炭世生物礁生态系统及造礁群落形成的初始条件研究[D];东北大学 ;2009年
4 赵强;西沙群岛海域生物礁碳酸盐岩沉积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5 蒋晓光;生物礁隐蔽油气藏的精细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
6 李梅;四川盆地JG地区二叠系生物礁储层地震预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松立;鄂尔多斯南缘奥陶纪生物礁及其沉积环境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2 姜照勇;鄂西渝东区上二叠统生物礁及含油气性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3年
3 李梦;藏北巴青县—安多地区中—晚侏罗世生物礁的研究[D];长江大学;2012年
4 张敏知;生物礁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及储层预测[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5 万洪程;川西坳陷与右江盆地泥盆纪生物礁发育分布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6 李旭;右江盆地泥盆系生物礁发育分布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7 赵撼霆;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生物礁碳酸盐岩沉积演化及储层特征[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8 王长胜;阿姆河盆地生物礁气藏精细描述[D];长安大学;2009年
9 宋红瑛;南海西部新近系生物礁碳酸盐岩孔渗层变化与成因特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10 高剑超;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晚渐新世—中新世丘状反射体地质解释及生物礁含气性分析[D];西北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川东地区长兴组生物礁储层沉积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914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engwushengchang/91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