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地区长兴组生物礁储层沉积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6-08-11 10:02

  本文关键词:川东地区长兴组生物礁储层沉积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成都理工大学》 2012年

川东地区长兴组生物礁储层沉积学研究

周刚  

【摘要】:生物礁滩是一种特殊的碳酸盐岩沉积物,具有独特的油气储集空间,是一种优良的碳酸盐岩储层。礁滩相储层在世界分布广泛,在我国分布也很普遍,如发育于川东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的一系列生物礁型气藏,但礁相油气藏储层预测一直是油气勘探难点,目前发现的礁型气藏多为随机钻遇,而预测成功的礁型气藏很少,因此,对长兴组礁滩相储层成因和分布规律开展研究,对提高预测成功率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以碳酸盐岩沉积学、沉积动力学、储层地质学、地球化学等多学科理论为指导,对川东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生物礁开展了储层沉积学研究,取得以下主要进展: 建立了川东地区以生物礁为主题内容的碳酸盐台地沉积模式,编制了长兴组沉积相平面展布图,深入讨论了各沉积相带的平面展布特征,突出了生物礁的分布规律和几何形态及其与储层的关系,为进一步的长兴组生物礁储层预测奠定基础。 对川东及邻区长兴组生物礁进行了详细的地质调查,对典型台地边缘生物礁、台内生物礁做了详细解剖,按照生物礁生长位置及发育规模,将研究区生物礁划分为4种类型,系统总结了川东地区长兴组这4种生物礁的生长演化阶段,并各自建立相对应的演化模式图。该研究成果大大丰富了川东地区长兴组生物礁的研究内容。 对川东长兴组生物礁发育的控制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首次提出古地貌格局和区域性同沉积构造是控制生物礁分布的主控因素的观点;古海平面的“升降”控制了生物礁形态及规模;不同性质的海槽与海槽的不同部位决定了台地边缘生物礁类型;提出了二叠纪末海平面频繁快速大幅度升降是二叠纪末生物礁绝灭的重要原因;总结了川东地区长兴组不同类型的生物礁沉积模式。 总结了川东长兴组生物礁在地层中的表现特征,利用礁分布规律和成礁条件,对研究区进行了生物礁滩预测。 对川东长兴组生物礁储集性进行了统计研究,明确了白云石化是川东长兴组生物礁储层发育不可缺少的控制因素,建立了台地边缘生物礁和台内生物礁储层模式图。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P618.1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绪论9-24
  • 1.1 选题的科学意义9-10
  • 1.2 研究现状及潜在研究领域10-21
  • 1.2.1 国外生物礁研究现状10-12
  • 1.2.2 国内生物礁研究现状12-13
  • 1.2.3 二叠纪生物礁发育的全球背景13-17
  • 1.2.4 川东地区长兴组生物礁研究现状17-21
  •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21-22
  • 1.4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22-23
  •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23
  • 1.6 论文创新性成果23-24
  • 第2章 川东地区区域地质背景24-30
  • 2.1 区域构造特征24-28
  • 2.1.1 区域构造分区24-25
  • 2.1.2 构造演化特征25-28
  • 2.2 区域地层特征28-30
  • 第3章 川东地区长兴组沉积相特征30-48
  • 3.1 沉积相标志30-37
  • 3.1.1 岩石学特征30-32
  • 3.1.2 古生物特征32
  • 3.1.3 测井相特征32-33
  • 3.1.4 地震相特征33-37
  • 3.2 沉积相划分与对比37-45
  • 3.2.1 沉积相划分37
  • 3.2.2 沉积相对比37-45
  • 3.3 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和模式45-48
  • 3.3.1 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45-47
  • 3.3.2 沉积相模式47-48
  • 第4章 川东地区长兴组生物礁沉积学特征48-97
  • 4.1 造礁生物与岩石类型48-53
  • 4.1.1 造礁生物及附礁生物48-51
  • 4.1.2 岩石类型51-53
  • 4.2 生物礁成因类型与礁相划分53-59
  • 4.2.1 生物礁成因类型53-57
  • 4.2.2 台地边缘生物礁礁相划分57-58
  • 4.2.3 台地内部生物礁礁相划分58-59
  • 4.3 典型生物礁沉积学特征描述59-67
  • 4.3.1 台地边缘典型生物礁沉积学特征描述59-65
  • 4.3.2 台地内部典型生物礁沉积学特征描述65-67
  • 4.4 晚二叠世长兴期成礁构造古地理67
  • 4.5 生物礁形成演化规律与控制因素67-84
  • 4.5.1 生物礁形成演化规律67-73
  • 4.5.2 生物礁发育的控制因素73-84
  • 4.6 生物礁沉积模式及生物礁预测84-97
  • 4.6.1 生物礁沉积模式84-86
  • 4.6.2 台内生物礁预测86-97
  • 第5章 川东地区长兴组生物礁储层特征97-113
  • 5.1 储层空间特征97-99
  • 5.1.1 孔隙类型97-99
  • 5.1.2 破裂缝和溶缝99
  • 5.2 储层物性特征、分类及评价99-101
  • 5.2.1 储层物性特征99-100
  • 5.2.2 储层孔、渗关系100
  • 5.2.3 储层分类及评价100-101
  • 5.3 岩石类型与储集物性的关系101-105
  • 5.3.1 岩性与孔隙度的关系101-103
  • 5.3.2 岩性与渗透率的关系103-105
  • 5.4 沉积微相与储集物性的关系105-108
  • 5.4.1 沉积微相与孔隙度的关系105-107
  • 5.4.2 沉积微相与渗透率的关系107-108
  • 5.5 沉积相带与储层的关系108-111
  • 5.5.1 台地边缘生物礁储层分布与礁滩相沉积关系109-111
  • 5.5.2 台内点礁储层分布与礁滩相沉积关系111
  • 5.6 生物礁储层模式111-113
  • 结论113-115
  • 致谢115-116
  • 参考文献116-123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123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彭志;开江—梁平海槽东南缘长兴组沉积相及储层分布规律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5年

    2 范振宇;龙岗西地区长兴组生物礁储层预测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5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莹;刘建波;江崎洋一;;四川华蓥二叠-三叠系界线剖面稳定碳同位素变化特征及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成因[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2 罗志立 ,宋鸿彪;川中内江—合川一带地震反射异常的发现及其勘探意义[J];成都地质学院学报;1987年02期

    3 蒋晓光,彭大钧,陈季高,李雅彬,张光荣;滨里海盆地东缘生物礁预测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5期

    4 强子同,文应初,唐杰,沈照国;四川及邻区晚二叠世沉积作用及沉积盆地的发展[J];沉积学报;1990年01期

    5 王兴志,张帆,马青,杨满平,王一刚,文应初,杨雨,张静;四川盆地东部晚二叠世—早三叠世飞仙关期礁、滩特征与海平面变化[J];沉积学报;2002年02期

    6 董霞;郑荣才;罗爱军;蔡家兰;朱宜新;陈守春;;开江—梁平台内海槽东段长兴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J];沉积学报;2009年06期

    7 曾伟,徐建斌,黄继祥,张廷山;川东北地区长兴期生物礁结构分类及分布[J];沉积学报;1998年03期

    8 张遴信 ,吴望始 ,李渭娟 ,刘第墉;四川华鎣山的二叠系[J];地层学杂志;1981年03期

    9 李登华;唐跃;殷积峰;李军;谢芬;;川东黄龙场构造上二叠统长兴组生物礁特征与潜伏礁预测[J];中国地质;2006年02期

    10 强子同,文应初,雷卞军,张帆,王生海,卢卫平;川东鄂西上二叠统生物礁白云石化岩石学和地球化学[J];地球化学;1992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兵;川东—渝北地区长兴组礁滩相储层综合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党皓文;刘建波;袁鑫鹏;;湖北兴山中寒武统覃家庙群微生物岩及其古环境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版(预印本);2008年02期

    2 崔莹;刘建波;江崎洋一;;四川华蓥二叠-三叠系界线剖面稳定碳同位素变化特征及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成因[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版(预印本);2008年03期

    3 赫云兰;刘波;秦善;;白云石化机理与白云岩成因问题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版(预印本);2010年02期

    4 张婷婷;刘波;秦善;;川东北二叠系-三叠系白云岩成因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5 党皓文;刘建波;袁鑫鹏;;湖北兴山中寒武统覃家庙群微生物岩及其古环境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6 崔莹;刘建波;江崎洋一;;四川华蓥二叠-三叠系界线剖面稳定碳同位素变化特征及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成因[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7 赫云兰;刘波;秦善;;白云石化机理与白云岩成因问题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8 王海峰;刘建波;江崎洋一;;贵州罗甸大文二叠三叠系界线剖面海平面变化及其全球对比[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4期

    9 王涌泉;熊永强;王彦美;;川东北固体沥青的有机地球化学[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8年01期

    10 张兵;郑荣才;史建南;文华国;郑超;;四川盆地东部长兴组礁滩相储层测井地质特征[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2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幼斌;罗进雄;;中上扬子地区晚二叠世长兴期岩相古地理[A];第十一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2 张金川;聂海宽;薛会;卞昌蓉;王艳芳;;中国天然气勘探的2个新领域:根缘气和页岩气[A];中国西部复杂油气藏地质与勘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the Sea-level Drop at the End-Permian:Based on Reefs[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五卷(矿产资源与水资源)[C];2003年

    4 ;THE PATTERN AND TIMING OF BIOTIC RECOVERY FROM THE END-PERMIAN EXTINCTION ON THE GREAT BANK OF GUIZHOU,GUIZHOU PROVINCE,CHINA(PAYNE ET AL.,2006)[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三卷)[C];2008年

    5 姜红霞;吴亚生;;重庆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微生物岩新认识[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三卷)[C];2008年

    6 ;Microbialite of anoxic condition from Permian-Triassic transition in Guizhou,China[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三卷)[C];2008年

    7 ;Extinction pattern of reef ecosystems in latest Permian[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三卷)[C];2008年

    8 姜红霞;吴亚生;袁生虎;;重庆二叠—三叠系界线地层的干裂缝和侵蚀面及其意义[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六卷)[C];2008年

    9 姜红霞;吴亚生;;江西修水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树枝状微生物岩状岩石成因初解[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六卷)[C];2008年

    10 吴亚生;范嘉松;姜红霞;Yang Wan;;二叠纪末生物礁生态系绝灭的方式[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六卷)[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利伟;安徽巢湖地区早三叠世和龙山组沉积环境变化及其生物学响应[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2 刘俊峰;海拉尔盆地复杂储层地震识别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3 张运波;四川盆地中二叠统层序地层及沉积模式[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4 孔为伦;中上扬子北缘中—晚二叠世沉积相与古地理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5 万秋;中扬子地区二叠纪构造古地理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6 张晓峰;四川盆地寒武系膏盐岩特征与成藏条件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7 黄福喜;中上扬子克拉通盆地沉积层序充填过程与演化模式[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8 杨永剑;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层序岩相古地理及生储盖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9 苏中堂;鄂尔多斯盆地古隆起周缘马家沟组白云岩成因及成岩系统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10 陈昭国;川西地区海相碳酸盐岩储层预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兴;地震多属性分析及其在塔中地区奥陶系储层预测中的研究与应用[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关利群;四川通江地区二叠系碳氧锶同位素地层学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3 郝松立;鄂尔多斯南缘奥陶纪生物礁及其沉积环境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4 张广旭;南海北部陆缘碳酸盐台地地球物理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5 赵撼霆;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生物礁碳酸盐岩沉积演化及储层特征[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6 廖卫;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华南浅水台地环境的古氧相特征:来自微生物岩中草莓状黄铁矿和黄铁矿化化石的证据[D];中国地质大学;2011年

    7 胡庆;贵州安顺新民剖面晚二叠世碳同位素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1年

    8 刘樟乐;泽库盆地石油地质条件分析[D];长安大学;2011年

    9 刘文磊;四川盆地P-T天然气资源评价[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10 赵灿;阿姆河盆地卡洛夫—牛津阶碳酸盐岩储层成因及地球化学特征[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安江,陈子炓,寿建峰;相对海平面升降与中国南方二叠纪生物礁油气藏[J];沉积学报;1999年03期

    2 何起祥;沉积地球科学的历史回顾与展望[J];沉积学报;2003年01期

    3 董春梅;张宪国;林承焰;;地震沉积学的概念、方法和技术[J];沉积学报;2006年05期

    4 朱筱敏;刘长利;张义娜;彭伟民;;地震沉积学在陆相湖盆三角洲砂体预测中的应用[J];沉积学报;2009年05期

    5 赵小明;牛志军;童金南;姚华舟;;早三叠世生物复苏期的特殊沉积——“错时相”沉积[J];沉积学报;2010年02期

    6 吴因业;朱如凯;罗平;袁选俊;候连华;张天舒;;沉积学与层序地层学研究新进展——第18届国际沉积学大会综述[J];沉积学报;2011年01期

    7 朱莲芳;中国天然气碳酸盐岩储层形成的成岩模式[J];沉积学报;1995年02期

    8 冯增昭,杨玉卿,金振奎,何幼斌,吴胜和,辛文杰,鲍志东,,谭健;中国南方二叠纪岩相古地理[J];沉积学报;1996年02期

    9 赵金科 ,梁希洛 ,郑灼官;论大隆组的层位[J];地层学杂志;1978年01期

    10 张廷山;姜照勇;陈晓慧;;四川盆地古生代生物礁滩特征及发育控制因素[J];中国地质;2008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孛;溶洞型储层测井评价方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英华,张秀莲,张万中,潘荣胜;泥晶碳酸盐岩的超微结构分析及其成岩作用[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2期

    2 李忠权,潘懋,萧德铭,陈更生,路中侃,应丹琳;四川盆地拉张-挤压构造环境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1期

    3 武桂春,姚建新,纪占胜;江西乐平地区晚二叠世—早三叠世的牙形石动物群[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6期

    4 武桂春,姚建新,纪占胜;江西信丰铁石口剖面晚二叠世的牙形石动物群[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5 白俊峰,杨守仁;江西信丰县铁石口剖面二叠-三叠系界线综合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4期

    6 罗志立;试从地裂运动探讨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的新领域[J];成都地质学院学报;1983年02期

    7 陈立官,李鸿智,刘文碧,李安静,刘云鹤,游莉;川东上二叠统长兴组中礁块储层的测井地质特征[J];成都地质学院学报;1986年03期

    8 罗志立 ,宋鸿彪;川中内江—合川一带地震反射异常的发现及其勘探意义[J];成都地质学院学报;1987年02期

    9 黄思静;重庆中梁山和广元上寺P-T界线粘土层中粘土矿物的类型及成因[J];成都地质学院学报;1992年03期

    10 黄思静,石和,毛晓冬,张萌,沈立成,武文慧;早古生代海相碳酸盐的成岩蚀变性及其对海水信息的保存性[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洪福;陕南西乡上二迭统长兴组和有关问题的探讨[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4年03期

    2 王志浩,朱相水;江西长兴组顶部与大冶组底部牙形刺的再研究[J];微体古生物学报;2000年01期

    3 汪晴川;李瑞;蒲平文;王身健;;川东长兴组生物礁分布地震识别技术研究[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08年04期

    4 沙绍礼 ,薛代福 ,冷崇林;滇西北的“长兴组”[J];地层学杂志;1983年02期

    5 蔡正旗,刘其明,张廷山,冯万奎,冯青平;铜锣峡构造中南段长兴组储层特征及评价[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6 李勇;鲍志东;张贵生;余波;刘远洋;陈俊;;川北阆中—南部地区长兴组储层特征[J];中国地质;2011年03期

    7 李凤杰;郑荣才;罗清林;雷光明;;四川盆地东北地区长兴组米兰科维奇周期分析[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8 姜忠正;李国蓉;刘彬;;普光地区长兴组储层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9年02期

    9 李毕松;;川东南涪陵地区长兴组气藏成藏特点[J];天然气技术与经济;2012年05期

    10 李刚;;黔南坳陷平塘上二叠统长兴组储层特征[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0年2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谢光宇;陈明剑;;建南构造南高点建平7井长兴组储层评价[A];湖北省石油学会测井专业委员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胡南方;[N];中国石化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王孝祥 通讯员 杨云龙;[N];中国石化报;2010年

    3 记者 张学斌 通讯员 夏宁 尹德灿;[N];中国石化报;2010年

    4 周生荣;[N];中国石化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兵;川东—渝北地区长兴组礁滩相储层综合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2 杨巍;建南及周缘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地震沉积学研究[D];长江大学;2014年

    3 周刚;川东地区长兴组生物礁储层沉积学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4 徐维胜;川东北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生物礁特征及生物礁储层非均质性综合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韦贤;四川东北部板东地区长兴组储层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07年

    2 王伟;建南地区长兴组储层特征及储层预测研究[D];长江大学;2014年

    3 胡修权;涪陵地区长兴组地震相分析及储层预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4 彭志;开江—梁平海槽东南缘长兴组沉积相及储层分布规律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5年

    5 王丹;建南地区长兴组层序地层及精细沉积相特征研究[D];长江大学;2014年

    6 董文玉;川东北宣汉地区二叠系长兴组储层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7 田蒙;川东涪陵地区长兴组地震储层预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8 姜忠正;川东北地区长兴组层序地层与储层精细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9 汪晴川;川东长兴组生物礁分布地震识别技术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10 郑彧;川东南北部上二叠统长兴组沉积相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川东地区长兴组生物礁储层沉积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914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engwushengchang/914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04f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