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处理下冬小麦生长及土壤微型生物群落动态研究

发布时间:2016-08-11 11:15

  本文关键词:秸秆处理下冬小麦生长及土壤微型生物群落动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河南大学》 2011年

秸秆处理下冬小麦生长及土壤微型生物群落动态研究

车慧  

【摘要】:秸秆因含有大量的土壤生态系统所需的营养物质而广泛的应用于农业生产,秸秆还田为农作物提供所需营养元素,同时对土壤中根际微型土壤动物产生影响。本研究采用盆栽实验的方法,研究不同秸秆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和冬小麦的根际微型生物群落动态的影响。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在不同秸秆处理的盆栽实验中,研究冬小麦根系、微生物、线虫、土壤理化性质。模拟大田冬小麦种植模式,研究秸秆还田量对根际微型生物群落动态的影响,微型生物群落动态与作物发育的关系。不同量的秸秆处理设计为3000 kg/hm~2(Ⅰ)、6000 kg/hm~2(Ⅱ)、9000 kg/hm~2(Ⅲ)、12000 kg/hm~2 (Ⅳ)4个处理,以不添加秸秆为对照(ck),对冬小麦生长、产量及根系特征中根长度、根直径、表面积、体积进行动态研究;并研究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群落动态;线虫不同功能群中食真菌性线虫、食细菌性线虫、植食性线虫、杂食捕食性线虫群落动态。结果显示,不同处理下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呈S型增长趋势,随着秸秆添加量的增加,干物质积累增加,9000 kg/hm~2达最大。不同处理下冬小麦根长生长趋势相同,生育前期呈快速生长阶段,扬花期根长随秸秆添加量增加而增长,花后根长生长缓慢;根直径各处理在生育期都呈增长趋势,在拔节期到孕穗期生长快速,后期生长缓慢,根面积、根体积在生育期都呈平稳增长趋势,各处理增长趋势相同。秸秆施入量为9000 kg/hm~2时产量最大。 微生物群落动态研究结果显示,添加秸秆的处理中微生物量高于对照,而且在全生育期内表现为s型增长趋势,在冬小麦拔节期到扬花期,9000 kg/hm~2处理下微生物密度最高,ck处于低水平;细菌、真菌、放线菌,在9000 kg/hm~2处理下亦最大。相关分析显示,拔节-孕穗期微生物密度与秸秆使用量为正相关关系。 线虫研究结果显示,4次取样共检测到线虫36个属,在整个生育期不同处理下线虫密度都呈先增长后下降趋势,孕穗期达最大,其中9000 kg/hm~2、12000 kg/hm~2处理中较高,显著高于其它处理。拔节-孕穗期杂食、捕食性线虫为优势类群,孕穗期以后食细菌性线虫占优势。孕穗-扬花期,9000 kg/hm~2处理下的食真菌性线虫、食细菌性线虫、植食性线虫最高。经相关分析显示,线虫密度与秸秆施用量、根长呈正相关。 研究土壤中的理化性质,不同处理间也有明显不同。经分析显示,除了在拔节期,9000 kg/hm~2处理下的有机质含量最低。氮含量随着冬小麦的生长呈下降趋势。 因此,秸秆施入量为9000 kg/hm~2时,相应的微生物、线虫群落动态和土壤的养分含量最适合小麦的生长。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S512.11;S154.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凌斌;肖启明;;土壤线虫在食物网中的作用[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11期

2 吴奇;汪张懿;;土壤动物群落生态功能研究进展[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13期

3 刘方明;孟维韧;;土壤线虫作为生态系统恢复指示生物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7期

4 冯春福;王黎明;杜世凯;;鄂西南地区农作物秸秆还田的措施和条件[J];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16期

5 申燕;郑子成;李廷轩;吴德勇;;茶园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研究[J];茶叶科学;2009年04期

6 裴希超;许艳丽;魏巍;;湿地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研究进展[J];湿地科学;2009年02期

7 胡诚;曹志平;白娅舒;杨合法;;长期不同施肥措施对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07年03期

8 何铁柱;何铁锁;乔艳站;吕学英;李玉梅;;用调节土壤微生物平衡的理念 诠释温室秸秆反应堆的使用效果[J];农业科技通讯;2009年07期

9 刘涛;刁治民;祁永青;高晓杰;;根际微生物及对植物生长效应的初步研究[J];青海草业;2008年04期

10 王学翠;童晓茹;温学森;杨德奎;;植物与根际微生物关系的研究进展[J];山东科学;2007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戴志刚;秸秆养分释放规律及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新华;李鹏;张锋;张凤云;孙明柱;;法国小麦种质资源的特点与诱变利用[J];山东农业科学;2009年06期

2 吴奇;汪张懿;;土壤动物群落生态功能研究进展[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13期

3 任仲杰;顾孟迪;;我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与循环经济[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11期

4 王允青;郭熙盛;;无水层节水灌溉丰产沟秸秆还田对水稻及后茬油菜产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9期

5 王允青;郭熙盛;;不同水分管理条件下秸秆还田方式对水稻及后茬油菜产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3期

6 张联合;郁飞燕;苗艳芳;;有机肥的培肥效应及在烤烟上的作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6期

7 刘方明;孟维韧;;土壤线虫作为生态系统恢复指示生物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7期

8 吉牛拉惹;彭世逞;;激光-核辐射诱变小麦生理及冠层性状的遗传变异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3期

9 彭世逞;吉牛拉惹;;四川凉山盐中灌区高产稳产农田土壤培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3期

10 孙传伯;李云;廖梓良;李永丽;刘士清;张无敌;夏朝凤;;现代设施农业中土壤活性物组成关联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武春成;毛秀杰;曹霞;陈秀丽;班淑菊;陈余波;;不同有机肥料对日光温室土壤营养和番茄生长发育的影响[A];2008园艺学进展(第八辑)——中国园艺学会第八届青年学术讨论会暨现代园艺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蔡三山;陈京元;韩莉莉;杨代贵;侯明生;;伯克霍尔德菌C23抗菌物质的初步研究[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5 森林病害及其防治论文集[C];2009年

3 王宏立;张伟;;不同保护性耕作方式对东北寒地旱作区土壤温度的影响[A];2010国际农业工程大会现代农机新技术应用研讨会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4 徐培智;解开治;陈建生;杨少海;张发宝;唐拴虎;黄旭;顾文杰;;稻秆还田配伍不同促腐剂对稻田土壤肥力及其水稻产量的影响[A];土壤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程晓亮;纪莉景;栗秋生;王连生;孔令晓;;耕作方式对小麦根部病害的影响[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苏伟;鲁剑巍;周广生;李小坤;李云春;刘晓伟;;稻草还田对油菜生长、土壤温度及湿度的影响[A];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屈会娟;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轮作秸秆全量还田对冬小麦的生理生态效应[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2 沈学善;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秸秆全量还田对夏玉米生育及产量影响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3 吉艳芝;填闲作物阻控设施蔬菜土壤硝态氮累积和淋失的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4 俞海;农地制度及改革对土壤质量演变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2年

5 艾应伟;不同覆盖条件下稻麦轮作体系的产量效应与氮肥去向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6 乔家君;中国中部农区村域人地关系系统定量研究——河南省巩义市吴沟村、滹沱村、孝南村的实证分析[D];河南大学;2004年

7 白耀宇;转Bt基因水稻Cry1Ab杀虫蛋白的环境动态及其对非靶标昆虫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4年

8 刘光栋;区域农业生产环境影响的价值评估方法及应用[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9 易兰;浙江天童受损常绿阔叶林的次生演替对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朱凤武;金龟子形态分析及深松耕作部件仿生设计[D];吉林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伟;油菜轻简化生产中几项养分管理关键技术的初步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李艳华;半夏软腐病根际拮抗细菌的筛选及其鉴定[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3 庞敏;临沂烟区绿肥还田配套技术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4 王兆伟;华北地区秸秆覆盖下农田降雨转化过程模拟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5 杨树泉;老龄苹果园及连作园不同位置土壤环境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6 张丽娟;砂姜黑土玉米秸秆碳、氮矿化特征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7 赵芳芳;黄河三角洲盐生植物根际调控机制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梁芳;多氯联苯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宋俊芬;采用秸秆栽培双孢蘑菇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10 李春楠;转Bt基因水稻根际微生物的遗传多样性分析[D];浙江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翔宇;丁国栋;尚润阳;马士龙;;秸秆、地膜覆盖控制农田土壤风蚀机理[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16期

2 吴玉荣;;小麦秸秆翻压深度、粉碎程度试验初报[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10期

3 李孝勇,武际,朱宏斌,王允青;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3年05期

4 张虎,常江;秸秆堆腐还田对土壤肥力及作物产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8期

5 王允青;郭熙盛;;不同还田方式作物秸秆腐解特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0期

6 潘林;董原;郭继勋;;扎龙湿地自然保护区土壤动物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4期

7 马文明;陈智华;吴鹏飞;;我国土壤动物生态学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2期

8 宁应之,沈韫芬;中国典型地带土壤原生动物:Ⅰ.区系特征和物种分布[J];动物学报;1998年01期

9 马丽萍,张德罡,姚拓;高寒草地不同扰动生境纤维素分解菌数量动态研究[J];草原与草坪;2005年01期

10 汤丽琳,夏先林,张丽,潘维娜,杨成,郭靖;不同处理方法对稻草营养成分影响研究[J];草业科学;2002年07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薇;王燕敏;万汉芸;谢光芬;;冬小麦产量与气象条件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1年10期

2 滕凯;于兴华;陈凌颜;;冬小麦水肥生产函数模型的进一步优化[J];农业科学研究;2011年02期

3 周立峰;冯浩;杜健;;土壤扩蓄增容肥对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1年04期

4 张云霞;冉献忠;;气象条件对2010年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1年S1期

5 刘淑君;;北方潮土区冬小麦最佳测土配方施肥模式[J];天津农业科学;2011年04期

6 成林;刘荣花;马志红;;增温对河南省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分析[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1年04期

7 ;干旱肆虐推高多国粮价[J];粮食问题研究;2011年04期

8 裴宏伟;孙宏勇;沈彦俊;刘昌明;;不同灌溉处理下冬小麦水平衡与灌溉增产效率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1年05期

9 张喜英;;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农田节水研究过去、现在和未来[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1年05期

10 周立峰;冯浩;;不同灌水下复合肥对冬小麦产量及农田净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为安;唐为安;田红;陈晓艺;温华洋;丁霞;徐光清;;气候变暖背景下安徽省冬小麦产量对气候要素变化的响应[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现代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2 张俊宁;李民赞;张小超;;基于冬小麦信息融合的非线性产量建模分析[A];纪念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暨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CSAE 2009)论文集[C];2009年

3 吴洪颜;高苹;徐为根;;江苏省冬小麦春季阴湿害的风险评估及区划[A];第七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陈联裙;张群;张锦水;潘耀忠;;实割实测数据支持下的县级尺度冬小麦产量遥感估测[A];全国农业遥感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陆春花;梁运香;刘孝清;刘志宏;孙建文;;影响介休市冬小麦产量的原因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1气象与现代农业[C];2011年

6 李东;王雪梅;曹苏娅;;气候变化对冬小麦适播期影响及对策[A];经济策论(下)[C];2011年

7 赵小蓉;赵燮京;王昌桃;;川中丘陵区节水栽培技术对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的研究[A];农业、生态水安全及寒区水科学——第八届中国水论坛摘要集[C];2010年

8 车少静;高祺;刘利军;;2009-2010年度石家庄异常低温对冬小麦影响[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现代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9 李松敏;王仰仁;周青云;孙书洪;;水肥耦合方式对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A];现代节水高效农业与生态灌区建设(上)[C];2010年

10 岳文俊;张富仓;;水分胁迫后复水对冬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小静;[N];国际商报;2003年

2 黄艳红、铁良;[N];唐山劳动日报;2010年

3 记者 郭晋晖;[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4 本报特约观察员 刘正敏;[N];粮油市场报;2011年

5 殷国安;[N];新农村商报;2011年

6 曾晓伟 陈晓艺;[N];中国气象报;2004年

7 莱阳农学院 刘树堂;[N];农资导报;2006年

8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 王晓辉;[N];粮油市场报;2003年

9 乔林生;[N];期货日报;2006年

10 曹一平;[N];农资导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麦博儒;太阳辐射减弱对冬小麦生理生化及产量的影响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2 冯福学;不同耕作措施对绿洲灌区冬小麦“根土系统”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3 夏天;基于高光谱遥感的区域冬小麦生物量模拟及粮食安全评价[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韩雪;CO_2浓度升高对冬小麦生长和产量影响的生理基础[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5 吴忠东;微咸水畦灌对土壤水盐分布特征和冬小麦产量影响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8年

6 方燕;密度和根修剪对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0年

7 张益望;黄土塬区麦田水分、氮素平衡及生产力的试验与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0年

8 陈军胜;华北平原免耕冬小麦田土壤水热特征及其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影响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9 李全起;不同种植模式下冬小麦夏玉米耗水特性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6年

10 石玉华;不同栽培技术体系对冬小麦产量品质和光能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宁东峰;黄淮海地区冬小麦水氮高效利用栽培技术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2 董勤各;秸秆粉碎与化肥混施对冬小麦水分利用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0年

3 张洋;冬小麦水氮高效利用基因型差异的生理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4 齐林;冬小麦夏大豆种植方式与水分利用关系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5 伍利;硫氮配施对冬小麦物质积累转运及产量的调控效应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0年

6 雷艳;调亏灌溉和氮营养对冬小麦生长和水氮利用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7 柴彦君;鄂北岗地不同品种冬小麦氮效率差异性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8 刘岩;冬小麦—夏大豆种植方式与全年水分利用关系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9 王佩玲;CO_2浓度倍增与介质施氮对冬小麦物质生产及氮素利用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10 白丽婷;渭北旱塬不同类型地膜覆盖对土壤环境和冬小麦生长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秸秆处理下冬小麦生长及土壤微型生物群落动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914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engwushengchang/914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c84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