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源微生物驱油渗流
[Abstract]:Based on the theory of aerobic and anaerobic two-step activation, a new mathematical model of the coupling of seepage field and microbial field i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oil displacement mechanism of the original microorganism, and the solution of the numerical model is given. In this model, the seepage equation under the action of microorganism is a function of time and space. The effects of microorganism itself and three main metabolites (surfactants, polymers and gases) on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are discussed. At the same time, the seepage equation also reflects the main mechanism of microbial oil recovery. Based on the assumption of homogeneous distribution of matter in the grid, the microbial equation describes the variation of material distribution and the cascade metabolism process between microbial communities due to fluid flow. The model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umerical simulation software for microbial displacement.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2009AA063504)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2005CB221308)联合资助
【分类号】:TE357.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王自明,杜志敏;弹性油藏中多相渗流的流-固-热耦合数学模型[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3年01期
2 孙培德;王如意;;活性污泥系统生物场-水力场-温度场耦合模型(FCASM3-Hydro-Temp)Ⅰ:模型建立[J];环境科学学报;2008年12期
3 朱维耀,杨正明,迟砾,孙玉凯;微生物水驱传输组分模型模拟器[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0年03期
4 雷光伦,陈月明;微生物提高采收率理论模型[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0年03期
5 雷光伦;微生物采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石油学报;2001年02期
6 王修垣;俄罗斯利用微生物提高石油采收率的新进展[J];微生物学通报;1995年06期
7 谷建伟,姜汉桥,王增林,王学忠;微生物采油数学模型发展现状[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2年04期
8 修建龙;董汉平;俞理;黄立信;郭英;;微生物提高采收率数值模拟研究现状[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9年04期
9 柯益华,方治华,孙学梅;厌氧消化过程微生物生态系统的建模与生态规律的研究[J];中国沼气;1994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窦启龙,陈践发,薛燕芬,王杰,段文标,郭建军;实验室条件下微生物降解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J];沉积学报;2005年03期
2 姚俊材;;深部调驱技术[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3 王惠,卢渊,伊向艺;国内外微生物采油技术综述[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3年05期
4 周金葵;王大威;廖明清;刘永建;;一株石油烃降解菌的筛选及性能评价[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7年06期
5 武春彬;单文文;俞理;;本源微生物驱油数值模拟及应用[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6 张红丽;黄立信;俞理;董汉平;吴庆红;崔庆峰;;高矿化度油藏微生物分布特征[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S1期
7 李杰;杨振华;闵章太;;喷射式携气装置的研制与应用[J];装备制造技术;2009年04期
8 张森;;电泵井单流阀节流影响分析及改进措施[J];装备制造技术;2011年08期
9 韩世庆;程远忠;安振月;姚瑞香;车正家;李红;李绘春;;微生物复合降黏技术在底水稠油油藏开发中的应用[J];断块油气田;2012年S1期
10 张平;王飞;潘保芝;边会媛;;盐水泥浆侵入地层电阻率动态模拟与有限差分实现方法[J];国外测井技术;201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武春彬;俞理;黄立信;;本源微生物采油研究现状[A];第九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C];2007年
2 汪先珍;;微生物采油技术研究[A];江汉油田难采储量开发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7年
3 曹文江;薛峰;许小东;;埕岛油田注水井管柱套管存在问题分析及应对措施[A];渤海湾油气勘探开发工程技术论文集(第十三集)[C];2008年
4 刘军;刘承杰;吕西辉;杜立滨;薄纯辉;田玉芹;胡秋平;;交联聚合物调驱技术在高浅北区的应用[A];提高油气采收率技术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玉梅;朝阳沟油田朝5北井区裂缝性储层建模与剩余油定量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2 沈瑞;低渗透油藏水平井渗流规律与油藏工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11年
3 修建龙;内源微生物驱油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11年
4 王明学;大庆西部稠油潜力评价及开发方式优化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5 郑军;大牛地老区低渗致密多层叠合砂岩气藏稳产技术对策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6 郭兰磊;聚合物驱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动态规划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7 郑国臣;CSTR和ABR处理有机废水产氢产甲烷特征与效能[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8 张丽萍;低渗透煤层气开采的热—流—固耦合作用机理及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9 吴川;双亲型稠油水热裂解降粘催化剂的合成及反应机理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10 杨满平;油气储层多孔介质的变形理论及应用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涛;模拟油藏条件下激活剂运移与微生物生长调控实验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蒋涛;颗粒化EBPR系统混合碳源分子水平作用机制及模型构建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3 马王钢;“水蚯蚓—微生物共生系统”泥水同步降解机理模型建立及校验[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4 高配科;油藏内源微生物高效激活剂筛选与评价[D];南开大学;2011年
5 韦超英;克拉玛依原油污染土壤微生物群落选择性激活条件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6 张静楠;内源微生物驱油物理模拟实验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11年
7 吕孝明;高矿化度油藏微生物菌种筛选及驱油效果评价[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8 倪佳;ABR处理制糖废水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9 周洋;巴51断块普通稠油油藏提高采收率研究与应用[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10 张虎贲;稠油油藏蒸汽-CO_2复合驱模拟实验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施寒清,李梅竹,刘春德,刘洪远,祁宝艳;微生物对聚合物驱产出水再利用的影响[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1998年02期
2 冉启全,顾小芸;弹塑性变形油藏中多相渗流的数值模拟[J];计算力学学报;1999年01期
3 黄军旗,刘慈群;多孔介质中基质和微生物耦合输运问题的三次样条分析[J];计算物理;1987年02期
4 高枫,张心平,梁凤来,刁虎欣,刘如林;用全DNA转化法构建多功能石油降解菌[J];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3期
5 谷建伟,李孝刚;微生物驱油数学模型[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2年03期
6 王岚;微生物采油及其作用机理[J];世界地质;2002年02期
7 杨承志,楼诸红;微生物采油的地质基础及筛选标准[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7年02期
8 朱维耀,杨正明,迟砾,孙玉凯;微生物水驱传输组分模型模拟器[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0年03期
9 雷光伦,陈月明;微生物提高采收率理论模型[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0年03期
10 雷光伦,陈月明,高联益;微生物驱油数学模型[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训华;微生物采油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先珊;刘少炜;余永康;;土石围堰渗流场分析及稳定性评价[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S1期
2 张茂增;马尚权;王德明;东辉;;基于双重孔隙介质理论的煤层注水研究[J];采矿技术;2009年04期
3 信文山;周志广;;鞍钢矿业风水沟尾矿坝坝体渗流场数值分析[J];矿业工程研究;2009年04期
4 徐则民,张塞,杨立中,,刘丹;渗流场与应力场耦合分析在地质科学中的应用[J];辽宁地质;1996年03期
5 赵雪雁,周健,王录仓;黑河流域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辨识[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年04期
6 张文隽;基坑渗流数值模拟分析[J];西部探矿工程;2005年12期
7 史建南;郝芳;姜建群;;大民屯凹陷超压演化的多因素耦合[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6年01期
8 毛帅;;煤炭企业产业链延伸与人力资源耦合关系研究[J];内蒙古煤炭经济;2006年05期
9 赵成喜;;有限元法在采区顶板渗流场模拟中的应用[J];能源技术与管理;2006年06期
10 石静;李瑞;;垃圾填埋气体传输过程的渗流模型及解析解[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书客;匡伟;时代;刘立忠;;基于FEFLOW的林南仓矿渗流场模拟及涌水量预测[A];2011全国矿山测量新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姚燕雅;陈国兴;;渗流场-应力场耦合作用下深基坑的三维数值分析[A];第一届全国工程安全与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柴军瑞;;裂隙岩体水-岩-热耦合非线性动力学模型研究综述[A];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上册)[C];2003年
4 袁朝庆;庞鑫峰;张敏政;;埋地管道泄漏三维大地温度场仿真分析[A];第九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7年
5 刘建军;;煤层气-水两相流固耦合渗流的数值模拟[A];新世纪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开拓和发展——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6 纪佑军;刘建军;;渗流诱发套损机理及数值模拟研究[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7 李刚;梁冰;;采场覆岩层渗流场形成机理及其应用[A];第九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C];2007年
8 胡珩;;真空预压法加固机理研究[A];工程排水与加固技术理论与实践——第七届全国工程排水与加固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盛金昌;苏扬;;冻融问题渗流场和温度场耦合数值模拟[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饶龙;丁德馨;张志军;;裂隙岩体温度-渗流-应力耦合作用三维模型[A];中国西部复杂油气藏地质与勘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柯邋陈志;我省首座无坝水库具推广价值[N];贵州日报;2007年
2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农工党中央科技委员会主任 王如松;城市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与建设指标[N];唐山劳动日报;2010年
3 记者 李广龙 通讯员 王建兰 孙鹏森;一973研究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N];中国绿色时报;2004年
4 刘长林;发展中医学的关键[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5 王鹏;新型大坝安检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N];建筑报;2000年
6 姚予龙 谷树忠 杨兴宪 刘燕鹏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国内外资源安全战略及调控机理[N];中国环境报;2002年
7 李继峰;百善矿实现防突水溃砂采煤[N];中国矿业报;2004年
8 李云霞;导游与旅行社[N];中国旅游报;2004年
9 刘曙甲 刘志伟 徐燕;无脊椎动物集群灭绝与细菌变化有关[N];科技日报;2005年
10 施文 李佳 凤贤;我省首创新型大坝安全检测技术[N];新华日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勇泉;渗流场与应力场的耦合分析及其工程应用[D];武汉大学;2010年
2 张伟;渗流场及其与应力场的耦合分析和工程应用[D];武汉大学;2004年
3 李欣;渗流场反演计算及在水库渗漏控制中的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4 刘啸;陕北多沙粗沙区水土保持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5 陈树旺;四合屯地区义县组火山活动与生物灾难事件耦合关系[D];东北大学;2005年
6 高明秀;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耦合关系及其模式创新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8年
7 赵晨;过程控制中的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及其智能控制策略探讨[D];浙江大学;2005年
8 高新强;高水压山岭隧道衬砌水压力分布规律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9 黄建军;陕西生态环境及其与地质构造的耦合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10 陈建余;非稳定饱和—非饱和渗流场数值计算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河海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志强;基于黄土渗流场与应力场耦合关系的试验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6年
2 叶肖伟;电场、渗流场和浓度场耦合作用下污染物在粘土中的迁移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3 赵将勇;渗流引起的桶形基础土体软化及其对沉贯阻力的影响分析[D];天津大学;2004年
4 杨毅秋;微承压水作用下深基坑稳定的有限元分析[D];天津大学;2005年
5 马俊伟;堆浸工艺中矿岩散体介质的渗透特性试验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6 赵江;路基路面在降雨条件下渗流分析及边坡稳定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5年
7 王立国;剪土环对吸力锚负压沉贯下沉过程中渗流场的影响[D];天津大学;2004年
8 王飞;隧道不透水层确定方法模型试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9 孙爱花;大型节理岩体洞群在地下水作用下的围岩稳定性分析[D];山东大学;2005年
10 李雷;西霞院土石坝材料渗透特性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3074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yysx/2307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