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数学论文 >

几个偏微分方程保持守恒性或者耗散性的算法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5 04:27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偏微分方程被用于描述越来越多的物理学、化学、地质、材料等实际问题。由于大多数偏微分方程的精确解很难用解析形式表示,诸多学者纷纷从数值算法的角度对偏微分方程进行研究,设计了各种各样的数值算法。众所周知,很多偏微分方程自身都具有一些原问题的本质特征。如何设计高效、稳定且保持方程本身特性的数值算法,成为数值算法的重要目标。1.能量守恒和质量守恒不仅是力学系统的重要守恒量,也是评价一个数值算法好坏的重要标准。因此,构造保能量守恒和质量守恒的算法引起了诸多科研工作者的兴趣。我们发现,相关的基于有限差分方法和谱配置方法的工作已有较多的积累,本文尝试基于Galerkin谱元算法讨论保结构算法。我们证明了基于线性元半离散耦合非线性薛定谔方程的Hamiltonian性质。随后,我们严格证明了 Galerkin谱元算法保离散能量守恒律和质量守恒律。我们利用插值理论、投影理论等,证明了 Galerkin谱元算法的收敛性。为了提高计算效率,我们采用矩阵对角化方法和快速算法,对Galerkin谱元算法进行显式化处理,减少计算规模。最后,数值实验表明新算法不仅能得到较好的数值解,而且能保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通过与文献中已有算法比较,本文算法能更好地保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2.辛守恒是哈密尔顿系统的最重要的几何性质。早在1984年,冯康先生提出了辛算法的概念。辛算法在解的稳定性、有效性以及长时间精确模拟解的行为方面有出色的表现。因此,文献中出现了很多哈密尔顿偏微分方程辛算法的研究成果。据我们所知,多数辛算法主要基于有限差分方法、小波方法、Fourier拟谱方法,而没有基于Galerkin有限元的辛算法。文献中关于二维哈密尔顿系统的辛算法讨论也很少。另外,我们发现辛算法主要是隐式的,这会很大程度影响计算效率。因此,本文我们尝试为二维非线性薛定谔方程构造Galerkin分裂辛算法,即在空间方向用Galerkin有限元方法离散得到一个哈密尔顿半离散系统,再利用Strang分裂方法将半离散系统分裂成两个子系统,一个是线性哈密尔顿子系统,一个是非线性子系统,其中利用辛中点在时间方向离散线性子系统,而对非线性子系统精确求解,从而得到一个保辛的全隐的数值算法。考虑计算规模比较大,我们引入FFT技术和矩阵对角化方法,将数值算法进行显式化处理,克服了隐式算法计算效率低的弱点。我们理论证明了 Galerkin分裂辛算法的稳定性及守恒性。最后,数值实验表明新的算法不仅能得到较好的数值解,而且能保系统的质量守恒。通过与文献中已有数值算法的比较,展现了 Galerkin分裂辛算法具有计算效率高等优势。3.目前基于Hamiltonian保结构算法已经很多的工作。我们尝试对带能量耗散的偏微分方程进行保结构算法的研究。带能量耗散的偏微分方程方程包含更多的动力系统,并且应用更为广泛,如:Birkhoffian动力系统,高震荡系统,共形Hamiltonian系统等。接下来,我们主要考虑带能量耗散的Cahn-Hilliard方程。不可压缩多相流问题是多材料混合流体力学系统中的热门问题。Cahn-Hilliard方程是处理不可压缩多相流自由界面问题的最常用的相场模型。能量耗散是相场模型系统的重要性质。目前,文献中已有大量关于Cahn-Hilliard方程的研究成果。我们注意到已有的成果主要基于全局能量耗散的性质。本文,我们发现Cahn-Hilliard方程具有一个局部能量耗散的性质。局部能量耗散性质不依赖于任何边界条件,能最大程度保留了原系统的信息。基于这一发现,我们利用复合构造方法和离散变分导方法,尝试为Cahn-Hilliard方程构造了三个局部保结构算法,严格证明了三个算法保局部能量耗散的性质。当给定合适的边界条件时,三个算法保全局能量耗散的性质也得到了证明。最后,数值实验表明新的数值算法不仅能得到较好的数值解,而且保系统能量耗散的性质和质量守恒。4.对Cahn-Hilliard方程已有的大量数值研究成果研究发现,显式的数值算法易于计算,但往往对步长有一定的限制,而隐式的数值算法一般会影响计算效率,但通常保全局能量耗散性质。因此,保能量耗散的线性隐的数值算法成为较好的选择。因此,学者们尝试为Cahn-Hilliard方程构造线性隐的保全局能量耗散的算法。目前,凸分裂方法、线性稳定化方法和能量二次化方法是构造线性隐式的全局保能量耗散算法最常用的方法,而基于保局部能量耗散性质构造线性隐式的数值算法仍是空白。因此,本文我们尝试为带变系数的Cahn-Hilliard方程构造线性隐的保局部能量耗散的算法。类似的,我们证明了带变系数的Cahn-Hilliard方程具有一个局部能量耗散性质。基于这一发现,本文我们利用能量二次化方法与复合构造方法,尝试为带变系数的Cahn-Hilliard方程构造了四个线性隐的保局部能量耗散的算法,并利用离散莱布尼兹法则,理论上严格证明了新算法保局部能量耗散的性质。当给定适当边界条件时,我们证明了新算法保全局能量耗散和质量守恒的性质。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O241.8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焦东来;冯昊;姚凤华;孟浩;井晓茹;王俊;;基于平均能量耗散的睡眠分期研究[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13年02期

2 李以农,闻邦椿,颜云辉,江钟伟,长男征二;一维构件中的波传播模型及其在结点的能量耗散[J];东北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3 余同希;方管能量耗散装置的研究[J];应用力学学报;1985年02期

4 李剑敏,叶树明,吕荣坤;基于能量耗散密度理论的智能材料压力容器的安全评估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2000年05期

5 Gary R.Hamed;赵军;;硫化橡胶的能量耗散和断裂[J];橡胶参考资料;1992年06期

6 陈屏昭,王磊,代勋,刘忠荣,蒋彬,樊钦平;缺磷强光下脐橙的过剩能量耗散机制[J];应用生态学报;2005年06期

7 朱斯陶;姜福兴;史先锋;孙广京;张志高;程祥萌;张浩;;防冲钻孔参数确定的能量耗散指数法[J];岩土力学;2015年08期

8 刘国杰;;从热与功的转变看熵的物理意义[J];化工高等教育;2006年05期

9 冯海斌;;结构能量耗散中阻尼理论的应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年06期

10 许中明;黄平;;摩擦微观能量耗散机理的复合振子模型研究[J];物理学报;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魏征;;微纳米尺度下接触-分离过程的能量耗散[A];第十四届全国物理力学学术会议缩编文集[C];2016年

2 李一X;郝志明;;基于改进Iwan模型的连接结构能量耗散数值计算研究[A];中国力学大会-2015论文摘要集[C];2015年

3 吴鹏;S.Gross-Hardt;徐博翎;;基于能量耗散的溶血预测新方法[A];第十一届南方计算力学学术会议(SCCM-11)摘要集[C];2017年

4 朱震刚;郭丽君;尚淑英;;能量耗散技术探索液态物质结构的新进展[A];第八届全国内耗与力学谱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苏卫东;;液体暂态流动过程中能量耗散的特性[A];北京力学会第15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陈亮;周韦明;卢杰;李静;吴利徽;黄宁东;张文华;李良彬;;填料网络在应变作用下的结构演化和能量耗散关系的X射线三维成像研究[A];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C 高分子物理与软物质[C];2015年

7 崔智文;赵立豪;;剪切流中椭球颗粒转动与能量耗散的关系[A];北京力学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8年

8 童小燕;姚磊江;吕胜利;;疲劳能量方法研究回顾[A];第十二届全国疲劳与断裂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9 张宏剑;刘才山;;球盘多点碰撞系统实验研究与应用[A];第七届全国多体系统动力学暨第二届全国航天动力学与控制学术会议会议论文集[C];2011年

10 姚磊江;童小燕;吕胜利;;关于疲劳能量理论若干问题的讨论[A];第十二届全国疲劳与断裂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穆振国;几个偏微分方程保持守恒性或者耗散性的算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8年

2 王伟;基于能量耗散原理的土与结构接触面模型研究及应用[D];河海大学;2006年

3 仲作阳;微机械谐振器的能量耗散机理与复杂动力学特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4 赵凯;液压机系统能量耗散的量化表征及节能控制方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5 樊俊铃;金属材料疲劳参数的快速评估方法和断裂机理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6 宋大钊;冲击地压演化过程及能量耗散特征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7 安兵兵;生物硬组织材料的变形与断裂机理研究及材料设计[D];上海大学;2012年

8 张亮;铝合金高周疲劳的能量耗散模型及寿命预测[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9 孟波;软岩巷道破裂围岩锚固体承载特性及工程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3年

10 陈旭光;高地应力条件下深部巷道围岩分区破裂形成机制和锚固特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成杰;冲击荷载下裂隙复合岩体破坏试验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8年

2 井晓茹;基于符号转移熵和平均能量耗散的睡眠分期分析[D];南京邮电大学;2012年

3 李娜;基于能量耗散理论的疲劳试验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6年

4 曾伟;疲劳过程中能量耗散的实验分析及其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5 翟雨龙;机械振动下煤岩体力学特性及能量耗散实验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7年

6 王崇阁;基于能量耗散及概率统计原理的梁式结构损伤识别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4年

7 刘浩;疲劳过程中热效应机理的实验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7年

8 马海燕;风浪破碎的标值点过程模型[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9 田雪;基于能量耗散理论的减振器性能评价方法研究[D];辽宁工业大学;2017年

10 丛广佩;基于能量耗散理论的纯铜T2的低周疲劳寿命预测[D];东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644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yysx/26644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5f5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