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偏微分方程保持守恒性或者耗散性的算法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O241.8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焦东来;冯昊;姚凤华;孟浩;井晓茹;王俊;;基于平均能量耗散的睡眠分期研究[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13年02期
2 李以农,闻邦椿,颜云辉,江钟伟,长男征二;一维构件中的波传播模型及其在结点的能量耗散[J];东北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3 余同希;方管能量耗散装置的研究[J];应用力学学报;1985年02期
4 李剑敏,叶树明,吕荣坤;基于能量耗散密度理论的智能材料压力容器的安全评估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2000年05期
5 Gary R.Hamed;赵军;;硫化橡胶的能量耗散和断裂[J];橡胶参考资料;1992年06期
6 陈屏昭,王磊,代勋,刘忠荣,蒋彬,樊钦平;缺磷强光下脐橙的过剩能量耗散机制[J];应用生态学报;2005年06期
7 朱斯陶;姜福兴;史先锋;孙广京;张志高;程祥萌;张浩;;防冲钻孔参数确定的能量耗散指数法[J];岩土力学;2015年08期
8 刘国杰;;从热与功的转变看熵的物理意义[J];化工高等教育;2006年05期
9 冯海斌;;结构能量耗散中阻尼理论的应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年06期
10 许中明;黄平;;摩擦微观能量耗散机理的复合振子模型研究[J];物理学报;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魏征;;微纳米尺度下接触-分离过程的能量耗散[A];第十四届全国物理力学学术会议缩编文集[C];2016年
2 李一X;郝志明;;基于改进Iwan模型的连接结构能量耗散数值计算研究[A];中国力学大会-2015论文摘要集[C];2015年
3 吴鹏;S.Gross-Hardt;徐博翎;;基于能量耗散的溶血预测新方法[A];第十一届南方计算力学学术会议(SCCM-11)摘要集[C];2017年
4 朱震刚;郭丽君;尚淑英;;能量耗散技术探索液态物质结构的新进展[A];第八届全国内耗与力学谱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苏卫东;;液体暂态流动过程中能量耗散的特性[A];北京力学会第15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陈亮;周韦明;卢杰;李静;吴利徽;黄宁东;张文华;李良彬;;填料网络在应变作用下的结构演化和能量耗散关系的X射线三维成像研究[A];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C 高分子物理与软物质[C];2015年
7 崔智文;赵立豪;;剪切流中椭球颗粒转动与能量耗散的关系[A];北京力学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8年
8 童小燕;姚磊江;吕胜利;;疲劳能量方法研究回顾[A];第十二届全国疲劳与断裂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9 张宏剑;刘才山;;球盘多点碰撞系统实验研究与应用[A];第七届全国多体系统动力学暨第二届全国航天动力学与控制学术会议会议论文集[C];2011年
10 姚磊江;童小燕;吕胜利;;关于疲劳能量理论若干问题的讨论[A];第十二届全国疲劳与断裂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穆振国;几个偏微分方程保持守恒性或者耗散性的算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8年
2 王伟;基于能量耗散原理的土与结构接触面模型研究及应用[D];河海大学;2006年
3 仲作阳;微机械谐振器的能量耗散机理与复杂动力学特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4 赵凯;液压机系统能量耗散的量化表征及节能控制方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5 樊俊铃;金属材料疲劳参数的快速评估方法和断裂机理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6 宋大钊;冲击地压演化过程及能量耗散特征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7 安兵兵;生物硬组织材料的变形与断裂机理研究及材料设计[D];上海大学;2012年
8 张亮;铝合金高周疲劳的能量耗散模型及寿命预测[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9 孟波;软岩巷道破裂围岩锚固体承载特性及工程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3年
10 陈旭光;高地应力条件下深部巷道围岩分区破裂形成机制和锚固特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成杰;冲击荷载下裂隙复合岩体破坏试验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8年
2 井晓茹;基于符号转移熵和平均能量耗散的睡眠分期分析[D];南京邮电大学;2012年
3 李娜;基于能量耗散理论的疲劳试验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6年
4 曾伟;疲劳过程中能量耗散的实验分析及其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5 翟雨龙;机械振动下煤岩体力学特性及能量耗散实验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7年
6 王崇阁;基于能量耗散及概率统计原理的梁式结构损伤识别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4年
7 刘浩;疲劳过程中热效应机理的实验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7年
8 马海燕;风浪破碎的标值点过程模型[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9 田雪;基于能量耗散理论的减振器性能评价方法研究[D];辽宁工业大学;2017年
10 丛广佩;基于能量耗散理论的纯铜T2的低周疲劳寿命预测[D];东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644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yysx/2664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