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数学论文 >

非线性回归与参数估计及其在北长山岛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估算中应用

发布时间:2020-10-28 17:04
   回归分析是数理统计学中重要的内容。由于其广泛的应用,关于回归分析的理论、方法及其应用的研究广为关注。近年来,对非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及应用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其原因一方面是线性回归分析的研究已经基本完善,另一方面是在具体应用实践中,所用到或实验结果揭示的模型多以非线性模型为主。然而,一般的非线性回归模型都较为复杂,不易开展其参数估计。本文就区域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和碳平衡这一热点问题,基于非线性回归和参数估计方法,估算北长山岛黑松林碳收支主要过程,并探讨其固碳能力和土壤呼吸通量影响因子模型的建立。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采用稳健回归方法,对黑松固碳Logistic方程进行参数估计,估算得到北长山岛黑松林乔木层平均碳储量和年平均固碳量分别为56.84 t/hm2和3.13t/hm2。为进一步提高黑松固碳方程的准确性和适用性,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建立了土壤环境因子模型,并依此改进了Logistic方程的黑松固碳方程。改进后的方程,不仅提高了黑松固碳模型的精度和应用可行性,还可据此进行土壤环境因子对固碳速率的影响开展定量化评价。(2)对土壤碳通量日动态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经过方差分析得出林地和生长时期对土壤碳通量变化也具有显著性影响。估算出北长山岛黑松林经土壤呼吸的年碳排放量为1.13t/hm2。对土壤碳通量与土壤温度、土壤湿度的关系进行拟合,并通过高斯-牛顿迭代法对非线性模型进行参数估计。
【学位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O212.1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的内容与框架
    1.3 技术路线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森林碳收支主要过程的估算方法
        2.1.1 森林碳储量估算方法
        2.1.2 森林土壤碳通量的主要研究
    2.2 非线性同归模型
        2.2.1 非线性回归模型的应用
        2.2.2 非线性回归拟合方法
        2.2.3 拟合效果的度量
3 考虑环境限制因子的黑松生长Logistic模型
    3.1 基于经典的Logistic方程的黑松固碳方程
        3.1.1 研究区数据来源
        3.1.2 黑松固碳方程的参数估计及应用
    3.2 改进的Logistic方程的黑松固碳方程
        3.2.1 改进的概念模型
        3.2.2 土壤环境因子数据来源
        3.2.3 土壤环境因子的主成分分析
        3.2.4 模型参数估计
4 基于非线性回归方法的土壤碳通量模型参数估计
    4.1 土壤碳通量的非线性回归模型
    4.2 土壤碳通量日变化动态的影响及年排放量估算
        4.2.1 数据来源
        4.2.2 土壤碳通量日变化动态与差异性分析
        4.2.3 黑松林年碳排放估算
    4.3 多因素对土壤碳通量的影响
        4.3.1 单因素对土壤碳通量的影响
        4.3.2 多因素对土壤碳通量的影响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主要创新点
    5.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春权;孟宪民;张晓光;夏丹丹;;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碳平衡研究进展[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年02期

2 康斌;线薇薇;武云飞;;两种饵料条件下(鱼夋)的碳收支研究[J];海洋科学;2010年03期

3 王笑影;谢艳兵;贾庆宇;吕国红;李荣平;;辽宁省近50年森林碳收支定量评估(英文)[J];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2010年02期

4 黄耀;中国陆地和近海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2年02期

5 张雷明;于贵瑞;孙晓敏;温学发;任传友;宋霞;刘允芬;关德新;闫俊华;张一平;;中国东部森林样带典型生态系统碳收支的季节变化[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6年S1期

6 康斌;线薇微;武云飞;;不同摄食水平条件下鮻的碳收支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7 付超;于贵瑞;方华军;王秋凤;;中国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陆地碳收支的影响[J];地理科学进展;2012年01期

8 于贵瑞;方华军;伏玉玲;王秋凤;;区域尺度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及其循环过程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1年19期

9 王秋凤;刘颖慧;何念鹏;方华军;伏玉玲;于贵瑞;;中国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综合研究的科技需求与重要科学问题[J];地理科学进展;2012年01期

10 李春园;杨爽;许艳苹;;中国近海碳收支、调控机理及生态效应研究进展[J];中国基础科学;2012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登秋;亚热带森林碳收支变化特征及其成因模拟分析[D];南京大学;2014年

2 余晓敏;面向生态系统碳收支服务的HJ-1A/B影像分类关键技术[D];武汉大学;2012年

3 何华;华南居住区绿地碳汇作用研究及其在全生命周期碳收支评价中的应用[D];重庆大学;2010年

4 贾俊香;菜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规律与碳收支估算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亚培;对广东省区域碳收支计算和分析[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5年

2 吴丹娜;有机蔬菜生长过程的物联网监测和预测模型及碳收支的估算[D];浙江农林大学;2015年

3 乔明阳;非线性回归与参数估计及其在北长山岛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估算中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4 肖慧娟;广东省陆域碳收支估算及其变化机制探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5 黄潮清;广东省陆域碳收支时空格局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3年

6 孙秀丽;安徽省“自然—经济”复合系统碳收支估算及其特征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7 胡玥昕;基于系统动力学与无线传感技术的无锡碳收支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4年

8 张瑶;大兴安岭26年间林火对森林植被碳收支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9 杨洪;武汉东湖碳循环过程和碳收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4年

10 王冬生;基于RS和GIS的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收支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603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yysx/28603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738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