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数学论文 >

数控机床误差综合补偿技术及应用

发布时间:2020-11-11 02:05
   本文在充分了解和深入分析国内外数控机床误差补偿技术研究、应用现状的基础上,通过有关理论和技术的分析、研究,用新的方法将机床误差补偿技术从实验室发展到工厂的实际生产使用中,并在多台同类(多于100台)数控机床的应用中获得圆满成功。本文分为八章。 第一章综合论述数控机床误差补偿在工业生产应用中的重要意义;国内外数控机床误差补偿技术研究、应用的历史和现状;介绍了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使用标准齐次坐标变换方法结合刀具与工件之间联结链的封闭特性给出了多轴加工中心几何和热误差的综合数学模型建立的一般方法并分别建立了一台车削中心和一台数控双主轴车床的误差运动综合数学模型。在数学模型中,不但包含了机床的几何误差元素,而且包含机床的热误差元素。 第三章研究且创立了两种适合于多台同类机床热误差补偿的热误差鲁棒建模新理论及新方法:综合最小二乘建模法和正交试验设计法。现有建模方法由于完全依赖建模数据,故获得的热误差数学模型不能长期正确有效地估计机床热误差,且随着季节的变换会使补偿效果越来越差;另一方面,现有建模方法在类型相同的各机床上获得的热误差模型差异很大,不能互用。创立的两种新方法将统计理论结合工程判断,从而使建立的热误差数学模型不但鲁棒性强(能长期有效地使用),而且通用性强(一个数学模型可在许多台类型相同的机床上有效地使用)。另外,这两种新方法还具有辨识时间短等特点。 第四章研究温度传感器在机床上的优化布置理论。对于主轴一维的温度传感器优化布点。通过热动态过程的理论分析、研究及仿真运算得出:(1)仅用一个温度传感器的读数值就可表达主轴热伸长量;(2)在主轴上至少有一处温度读数值与主轴热伸长具有线性关系;(3)当温度传感器安装在距主轴端部热源约x=L/3时,可以用此传感器读数值的线性函数预报出主轴的热伸长量。对于机床上多维的温度传感器优化布置,提出了六个布置策略。 第五章介绍了所研制的且为实际生产应用的热误差实时补偿的方法、步骤及系统,它用于车削中心上。首先以一台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热源和热模态分析,以了解影响机床加工精度的主要热源及获得机床上的关键温度点;然后,进行热误差辨识和建模,给出热误差补偿系统。这台车削中心在实际生产使用中获得了很好的补偿结果后,又对多台同类车削中心的热误差实时补偿进行了研究。基于第三章研究的适合于多台同类机床热误差补偿的两种鲁棒建模新方法的补偿系统首创用于生产厂100多台同类型并规格基本相同的车削中心,全部仅用两个热误差数学模型,获得了成功。从而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六章介绍了另一台在生产实际中应用的数控双主轴车床几何、热误差综合实时补偿技术。它的难点是不但要补偿机床热误差而且还要补偿机床几何误差。另外,由于该机床有两根主轴而且互相影响加工精度、使得误差元素的辨识、建模和补偿既复杂又困难。在获得了误差运动综合数学模型后,通过适当选取测量坐标、变换原点,简化了综合数学模型。根据几何误差的位置特性和热误差的温度或时间特性,在误差的混合信号中,分离了几何误差和热误差。在不同误差元素的建模中,根据不同性质和特点的误差元素(与位置有关;与温度有关;与位置和温度都有关)采用不同的建模方法。最终通过补偿表明,机床精度大大提高。 第七章概括本研究工作和所得主要结论并对今后数控机床误差补偿工作作了展望。
【学位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1998
【中图分类】:TG659
【部分图文】:

流程框图,机床


.55.1热误差补偿系统本研究补偿系统使用原点平移法,因为这种补偿系统既不影响坐标值,也不影响CNC控制器上执行的工作程序。补偿系统由微机结合机床控制器构成,流程框图见图5一18·工作过程和功能如下。首先通过布置在机床上的温度传感器实时采集机床温度信号:经放大等预处理后再通过A心板进人微机。微机根据预先建立的热误差数学模型结合实时采集的机床温度值运算出补偿值并把补偿值送人机床控制器。控制器根据补偿值实时控制刀架的附加进给运动来修正误差、提高机床加工精度。位移传感器(在实际生产补偿加工过程中不用)用于在空切削中检测机床热误差(由机床热变形引起的主轴相对于刀具的漂移),并将热误差数据结合相对应的机床温度数据进行建模。

数控机床误差综合补偿技术及应用


·工

车削中心,热误差数学模型,建模新方法,补偿加工


┦垦?宦畚牡谖逭露嗵ㄍ?喑迪髦行牡娜任蟛钍凳辈钩?.5.62适合于多台同类车削中心的热误差补偿系统如图5一21所示:所开发的补偿系统由四个放置在车削中心的关键温度点上电阻式温度传感器、具有桥接电路的调整板、AD/板及车削中心的控制器组成。首先通过布置在车削中心上的四个温度传感器实时采集车削中心的温度信号。然后,信号经调整板(专门制造的调整板仅由一些简单桥接电路组成,其主要功能是进行电阻信号到电压信号转化)放大、调整等处理后再经过A心板进人车削中心的控制器,控制器根据热误差数学模型算出补偿值对刀架的附加运动进行实时控制以修正机床热变形造成的被加工工件的尺寸误差。如果需要,数学模型的修改可简单地通过车削中心控制器的键盘输入来完成。本补偿系统去掉了为补偿专用的计算机(图中微机用于热误差模型需要修正时的温度数据采集),控制线路简单,制造成本低廉,使用非常方便可靠,非常适合于多台同类车削中心的热误差补偿....卜---.............车车削中心.-一~~~~~~~~~~~~~~~~~~~~~~~~~调整板板...-.-~~~T22222帐帐芍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TTTTT33333TTTTT44444片片龚毕毕毕毕毕毕毕AAAAA八)板板板板板板板板板屏屏幕显示示示示示示示示示示示示示示TTTC,Th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章坤;秦江;杨树文;吕荣华;;自动切割机桥形工作台的误差分析[J];电子工业专用设备;2010年10期

2 王智明;彭安华;王其兵;;多项式回归理论在机床热误差建模中的应用[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3 林伟青;傅建中;许亚洲;陈子辰;;基于LS-SVM与遗传算法的数控机床热误差辨识温度传感器优化策略[J];光学精密工程;2008年09期

4 何春燕;李为民;张建军;黄田;;三轴立式加工中心几何误差补偿方法的研究[J];兵工学报;2012年12期

5 雷春丽;芮执元;赵伟平;;高速电主轴单元温度测点优化新方法[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13年03期

6 石敏;高诚;毛显军;;主轴伸长量补偿在高速数控机床上的应用[J];航空制造技术;2010年22期

7 杨建国;;数控机床误差补偿技术现状与展望[J];航空制造技术;2012年05期

8 沈金华;杨建国;;基于对角线测量的机床空间定位误差热变化分析[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10期

9 李迪;万加富;叶峰;赖乙宗;;软数控实时任务的时间特性对加工精度的影响[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10 凡志磊;杨建国;李中华;;一种数控机床几何误差多项式模型的阶数选择方法[J];机床与液压;2009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智;叶片型面数控砂带磨削技术基础及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2 张宏韬;双转台五轴数控机床误差的动态实时补偿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3 张建宝;复合材料自动铺带控制及工艺关键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4 尹玲;机床热误差鲁棒补偿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郭建烨;三杆少自由度混联机床精度分析及相关问题的研究[D];东北大学;2009年

6 李永祥;数控机床热误差建模新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7 沈金华;数控机床误差补偿关键技术及其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8 夏军勇;热弹性效应和数控机床进给系统热动态特性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9 赵昌龙;高速加工中心主轴及刀具系统热误差综合补偿技术[D];吉林大学;2010年

10 雷春丽;高速数控机床电主轴热误差机理分析与建模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阳江源;数控机床热误差检测与建模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钱文杰;基于无线传感技术的数控机床温度监测系统研究与实现[D];浙江大学;2011年

3 赵云普;数控机床全局误差补偿系统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4 刘海阳;数控螺旋锥齿轮磨齿机在线测量系统的测量精度分析[D];中南大学;2011年

5 李杰;高速切削时机床的热变形与补偿技术[D];郑州大学;2011年

6 郑学刚;数控机床误差补偿技术若干问题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7 凡志磊;五轴数控机床误差综合建模与测量技术[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8 李锋;大型双柱立车误差建模、测量及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9 王冬燕;数控机床进给系统热特性分析及试验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1年

10 祁鹏;数控滚齿机热误差建模及补偿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785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yysx/28785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7d2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