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污泥法数学模型的发展及应用
本文关键词:活性污泥法数学模型的发展及应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综述了IWA(国际水质协会)推出的活性污泥法数学模型(ASM系列)的理论基础、使用限制、相互之间的关系和基于ASM系列而开发的程序和软件,并指出了ASM系列在使用中的两个难题。
【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城市污染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同济大学城市污染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关键词】: 活性污泥法 数学模型 发展及应用
【基金】: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重点项目(992312005)
【分类号】:X703
【正文快照】: IWA推出的活性污泥法数学模型(ASM系列)是一个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用价值的重要工具,可用于工艺流程的选择、各种构筑物的尺寸及其关键运行参数的确定、污水厂的运行管理(进行动态模拟以寻求污水厂的最佳工作状态)。ASM1、ASM2是以Dold等人于1980年提出的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文清,杨海真;活性污泥1号数学模型(ASMI)中的组分[J];云南环境科学;2003年04期
2 赵金保,杨海真;活性污泥3号模型(ASM3)的发展与应用[J];云南环境科学;2004年02期
3 张代钧;李振亮;卢培利;张天;庞子山;;活性污泥过程反应池与二沉池耦合模型与模拟[J];中国环境科学;2007年02期
4 蒋卫刚,顾国维,俞国平;计算机模拟在污水处理厂改建设计中的应用[J];给水排水;2004年02期
5 郭劲松,龙腾锐,高旭,黄天寅;间歇曝气活性污泥系统神经网络水质模型[J];中国给水排水;2000年11期
6 闫骏;王淑莹;高守有;程英睿;;低溶氧下低C/N值生活污水的同步硝化反硝化[J];中国给水排水;2007年03期
7 王之晖,王淑莹,彭永臻,李勇智;智能控制在污水生物处理系统中的应用[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4年03期
8 宋文清,杨海真;活性污泥数学模型中异养菌产率系数的测定[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4年04期
9 崔莉凤,张宏伟,彭登富;活性污泥法优化控制──溶解氧浓度对运行费用的影响[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10 卢培利,张代钧,刘颖,王飞;活性污泥法动力学模型研究进展和展望[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于广平;苑明哲;赵海燕;;污水处理数学模型的研究与应用[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一)[C];2007年
2 张代钧;卢培利;;城市污水COD组分划分、测试与标准化表征[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上册)[C];2005年
3 李亚新;罗俊丽;;活性污泥数学模型ASM2d简介[A];2002热烈庆祝全国化工给排水设计技术中心站成立四十周年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祖波;厌氧氨氧化甲烷化反硝化耦合的机理及动力学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2 许晓毅;同心圆活动导流墙式反应器处理生活污水的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3 孟凡刚;膜生物反应器膜污染行为的识别与表征[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4 罗宁;双泥生物反硝化吸磷脱氮系统工艺的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5 豆俊峰;螺旋升流式反应器处理城市污水的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6 庞子山;活性污泥法工艺系统优化设计模型及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7 苑宏英;基于酸碱调节的剩余污泥水解酸化及其机理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8 王社平;西安市第四污水厂水质分析及分段进水A/O生物脱氮工艺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9 蒋轶锋;短程反硝化除磷工艺特征及运行效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10 徐伟锋;生物脱氮除磷ASM2D模拟及机理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碧婧;反硝化脱氮补充碳源选择与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2 王胜光;混合软测量方法在污水处理中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3 李松良;ASM3应用于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模拟预测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4 宋英琦;活性污泥系统水力—生物耦合模型建立及其应用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07年
5 闫骏;Orbal氧化沟处理实际生活污水脱氮除磷中试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7年
6 王会东;模糊神经网络自组织算法及其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应用的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7年
7 邓科;城市生活污水有机成分与ASM水质特性参数关系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8 王仁雷;厌氧序批式反应器处理畜禽养殖场废水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9 李振亮;二沉池一维通量模型及其应用[D];重庆大学;2006年
10 李慧;MBR工艺中水回用工程运行工况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永淞;;活性污泥絮凝体结构模式及其影响因素[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1980年10期
2 米田孝;李立忠;;氧气曝气设施的概要[J];市政技术;1980年02期
3 沈永明;;塑料网板载体接触氧化法[J];工业用水与废水;1980年03期
4 谭正兴;;污水处理技术发展趋势分析[J];工业用水与废水;1980年04期
5 张自杰;;水温对活性污泥法净化反应的影响[J];给水排水;1980年02期
6 ;酚水治理技术讲座[J];当代化工;1980年03期
7 张坤驷;超深井曝气装置[J];现代化工;1981年05期
8 邓星明;;生物处理废水基本知识讲座 第二讲 活性污泥法[J];环境污染与防治;1981年02期
9 陆夕娟;;活性污泥法中影响污泥容积指数(SVI)的因素[J];生物质化学工程;1981年04期
10 程金荣;;制革污水中有机与无机毒物对表曝活性污泥法的影响及去除效果[J];中国皮革;1981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彩琴;陈中博;;“活性污泥法+缺氧变速生物滤池”城市污水深度处理系统的试验研究[A];中国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实践——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2 Allan M.Springer;徐蓉裳;;高效生物处理技术[A];1995中国造纸学会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1995年
3 王静霞;;杨木BCTMP废水生物处理的研究[A];中国造纸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1997年
4 胡学姝;柯益华;;城市污水好氧生物处理过程智能控制系统[A];1999年中国智能自动化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1999年
5 侯立安;;接触曝气法处理小规模生活污水的动力学模型和小规模粪便污水处理装置的应用研究[A];全国建筑给水排水青年学术论文选[C];1996年
6 王明健;邝艺萌;;A/O—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在餐厅污水处理中的应用[A];全国建筑给水排水青年学术论文选[C];1996年
7 何佛元;;渠道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城市污水的试验研究[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给水排水学会排水委员会第二届第一次年会论文集[C];1991年
8 彭永臻;张自杰;董方华;;分格推流式活性污泥法动力学公式的修正[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给水排水学会排水委员会第二届第一次年会论文集[C];1991年
9 兰淑隆;;我国污水A/O生物脱氮、除磷技术的现状与发展[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给水排水学会排水委员会第二届第一次年会论文集[C];1991年
10 金端瑶;;广州大坦沙污水处理厂设计简述[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给水排水学会排水委员会第二届第一次年会论文集[C];199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建设;曝气生物滤池技术国内首次应用成功[N];中国冶金报;2000年
2 记者 陶洪光;蚯蚓成为污水处理大师[N];文汇报;2001年
3 傅建设;城市污水处理技术再获新突破[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1年
4 郭有智;水处理首选技术:膜生物反应器[N];中国化工报;2002年
5 本报记者 王娅;人工湿地治污水好处多[N];中国环境报;2002年
6 施汉昌(作者单位: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废水处理技术的比较与选用[N];中国建设报;2002年
7 徐强;小区污水处理的技术应用[N];中国建设报;2002年
8 郑兴灿 张悦;城市污水处理工艺的主要类型(一)[N];中国建设报;2002年
9 徐强;小区污水处理与回用新招[N];中国房地产报;2003年
10 曹兵;膜技术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及市场前景[N];中国环境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官宝红;活性污泥法处理碱减量印染废水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1年
2 徐金球;超声空化及其组合技术降解焦化废水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2年
3 张立炎;结合逻辑与规则的工业过程建模和优化控制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4 魏琛;含氮废水生物亚硝化与自养反亚硝化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5 庞子山;活性污泥法工艺系统优化设计模型及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6 张青;UASB-磁化—生物复合系统处理生活污水试验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7 韩晓云;低温生物膜及其微生物特性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8 郎咸明;水解酸化-UNITANK-BAF工艺处理制药废水的研究[D];东北大学;2006年
9 高志广;城市污水脱氮除磷过程模拟及工艺优化运行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10 付国楷;活性污泥法—人工湿地联合处理城市污水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新超;水解酸化+好氧膜生物工艺处理弹药销毁废水的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1年
2 商敏儿;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过程仿真软件设计及在控制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02年
3 李凤娇;活性污泥法设计与运行控制因子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2年
4 张翔;船舶生活污水处理自控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3年
5 刘季飞;污水处理A/O过程的ASM2机理建模及网络监控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6 孙大群;循环活性污泥生物膜工艺(CAS-BT)去除有机污染物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7 沈培新;樟脑和富马酸废水的处理技术及工艺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8 刘勇;蛭石在生活污水处理工艺中的应用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4年
9 董晶;处理小区生活污水CASS工艺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10 张文成;焦化废水生物强化脱氮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本文关键词:活性污泥法数学模型的发展及应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62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yysx/316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