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孔介质流-固-热三场全耦合数学模型及数值模拟
本文关键词:多孔介质流-固-热三场全耦合数学模型及数值模拟
更多相关文章: 岩石力学 多孔介质 流-固-热三场全耦合模型 数值模拟
【摘要】:给出多孔岩体介质的流 固 热三场全耦合数学模型。假定流体为单相流,固体介质为非沸腾的饱和、热弹性多孔介质,该模型由流体物质守恒方程、力学平衡方程和能量守恒方程这3个相互耦合的方程组成,其中包含了众多耦合项,并定义一系列的本构关系及耦合变量。以FEMLAB工具为基础,将该数学模型转化成为一个统一的偏微分方程组,在人机交互的环境下,实现流 固 热三场全耦合数值求解,一次解出渗流场、位移场和温度场,给出更接近真实物理过程的数值解答,避免松散耦合法求解多场耦合问题带来的误差。利用一个已知解析解和数值解的算例来证明了耦合模型及求解方法的正确性。最后模拟通过井孔向岩体中注入冷水时流 固 热全耦合过程,详细地分析全耦合作用对井壁围岩应力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流 固 热三场耦合作用对井壁的稳定分析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作者单位】: 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工程学院
【关键词】: 岩石力学 多孔介质 流-固-热三场全耦合模型 数值模拟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0539030)
【分类号】:TU45
【正文快照】: 1引言在众多的工程领域中,多孔岩体介质中的流、固、热多场耦合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例如:在油气田开采、CO2的地下储存、地热资源的开采、核废料的地下储存等领域中,都存在着多场耦合问题,多物理场之间的复杂耦合作用对工程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这些耦合作用中,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来兴平;暴雨入渗对复合岩体塌陷区结构失稳的影响[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2 史德军,胡福增,卢红,徐云龙;RTM一维单向流动模型的理论概况及研究[J];玻璃钢/复合材料;2004年01期
3 史德军,卢红,胡福增,徐云龙 ,郑安呐;RTM二维径向流动模型的理论概况及研究[J];玻璃钢/复合材料;2004年03期
4 任骞,扎姆阿茹娜,张佐光;热压成型工艺单向铺层纤维密实状态研究[J];玻璃钢/复合材料;2004年04期
5 柳青青,傅苏黎,韩文政,丁华东;智能摩擦材料界面微孔渗流各参数间的逻辑模型[J];中国表面工程;2003年05期
6 刘福平;齐晓X;王安玲;;印刷过程中油墨渗透深度的计算与实验研究[J];包装工程;2006年01期
7 刘福平;齐晓X;王安玲;;油墨在纸张中渗透的研究方法[J];包装工程;2006年05期
8 陶月赞;姚梅;;地下水渗流力学的发展进程与动向[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7年02期
9 谢然红,岳文正,陶果,肖立志,冯启宁;基于格子气自动机的岩心数值实验新方法[J];测井技术;2003年06期
10 周波,陶果;电缆地层测试器无量纲解释图版研究[J];测井技术;2004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时清;低渗透非均质油藏渗流特征及反问题研究[D];中国科学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00年
2 闫长辉;注采关联性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02年
3 孙明清;碳纤维混凝土与素混凝土的力电机敏性及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4 王建秀;腐蚀损伤岩体中的水化—水力损伤及其在隧道工程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2年
5 王寿平;水平井渗流理论及其在油藏工程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2年
6 曾祥林;水平井及分支井产能预测理论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2年
7 张群;煤层气储层数值模拟模型及应用的研究[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02年
8 刘颖;冲击载荷作用下含液饱和多孔介质中应力波传播问题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9 魏晓安;废弃发射药制造炸药的应用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1年
10 卢涛;毛细多孔介质干燥过程中传热传质模型研究及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新军;考虑应力场耦合作用的均质土堤渗流场理论分析与模型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01年
2 张凤莲;升132区块加密调整方法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3年
3 胡绍彬;注蒸汽油藏SiO_2影响地层孔隙度和渗透率的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3年
4 于玲红;瓷砂均质滤料过滤性能的实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5 王瑞凤;高温岩体地热开发的固流热多场耦合与数值仿真[D];太原理工大学;2002年
6 代立强;注水导致套管损坏机理及力学模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03年
7 徐剑良;煤层气渗流过程中流固耦合问题的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3年
8 张春会;开采地下水引起地面沉降预计模型及工程应用[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4年
9 王生光;无压管道严密性试验原理分析[D];浙江大学;2004年
10 冯永冰;水工高压隧洞性状分析[D];浙江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第十二届国际岩石力学大会将于2011年10月18-21日在中国北京举行[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03期
2 ;“第十二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征文[J];科技导报;2011年24期
3 本刊编辑部;;《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征稿简则[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07期
4 本刊编辑部;;《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征稿简则[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06期
5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创刊30周年暨英文版启动5周年庆典活动安排[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07期
6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创刊30周年暨英文版启动5周年庆典活动安排[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S1期
7 李玮;刘永建;殷代印;李士斌;;石油工程中“岩石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促进发展(应用版);2010年10期
8 张后全;刘红岗;贺永年;韩立军;;岩石厚壁圆筒三向压缩下的卸荷试验与岩石强度破坏[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9 石崇;蒋新兴;朱珍德;郝振群;;基于Hoek-Brown准则的岩石损伤本构模型研究及其参数探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S1期
10 殷志强;李夕兵;金解放;尹土兵;刘科伟;;围压卸载速度对岩石动力强度与破碎特性的影响[J];岩土工程学报;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炳旭;;前言[A];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实例第一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2 钱七虎;;前言[A];第一届华东岩土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1990年
3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章程[A];岩土工程学术交流会文集[C];2004年
4 ;编者的话[A];岩石力学测试技术及高边坡稳定性——第二次湖北省暨武汉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0年
5 徐嘉谟;方祖烈;伍法权;冯夏庭;杨强;邬爱清;何满潮;程良奎;宋胜武;黄润秋;蔡美峰;王明洋;;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学科发展研究[A];2009—2010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学科发展报告[C];2010年
6 崔政权;;前言[A];岩土工程论文集[C];1995年
7 ;序[A];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创新和实践: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8 谢和平;鞠杨;;岩石力学中的分形研究[A];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科学技术面向新世纪”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9 王泳嘉;宋文洲;;关于岩石力学有限元程序发展的若干思考[A];第六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C];1998年
10 卢嘉锡;;序[A];陈宗基论文选[C];199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见习记者 李玉清;做好领军人 挺进新高地[N];科学导报;2009年
2 广东建设报记者 邓新灵 通讯员 善健;汕头市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产生新一届理事会[N];广东建设报;2010年
3 记者 刘莉;我国科学家接任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主席[N];科技日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陈果;广东探讨土木建筑工程质量[N];广东建设报;2009年
5 记者 韩红新;知名专家学者云集金城探讨城市地质灾害防治[N];兰州日报;2009年
6 木子;粉煤灰空心砌块可实现免烧免蒸[N];中国建材报;2001年
7 刘小平;石窟遗址保护采用新技术[N];中华建筑报;2003年
8 武讯;湖北省建设领域共论节能降耗污染减排[N];中国建设报;2008年
9 宋玉环;重视高难度重大工程问题研究[N];地质勘查导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刘垠;钱七虎院士:岩爆机理尚待摸底[N];大众科技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守德;不可逆热力学理论在多孔介质渗流问题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2 韦立德;岩石力学损伤和流变本构模型研究[D];河海大学;2003年
3 张杰;岩石压胀特性及压胀松动增产技术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08年
4 刘泽佳;多孔介质中化学—热—水力—力学耦合分析与混合元方法[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5 杨圣奇;岩石流变力学特性的研究及其工程应用[D];河海大学;2006年
6 陈威;温室-蓄热层-采暖房系统中的传热与流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7 朱训国;地下工程中注浆岩石锚杆锚固机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8 郭保华;循环加载下岩石裂隙变形与渗流的试验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9 赵延林;裂隙岩体渗流—损伤—断裂耦合理论及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10 彭从文;岩体广义多层结构模型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彪;层状沉积地基对移动荷载的动力响应分析[D];天津大学;2004年
2 乔金丽;边坡稳定性分析的弹塑性有限元模型及应用[D];河北大学;2005年
3 杨全虎;基于多孔介质理论的饱和软土弹塑性固结沉降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4 贾永英;建筑墙体热质耦合传递数值模拟[D];大庆石油学院;2002年
5 徐小群;建筑围护结构内表面吸放湿对室内湿度及湿负荷的影响[D];中南大学;2007年
6 陶钰;西安四联公司会议室空调气流组织数值模拟方法探讨[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7 赵宝云;深部岩体的蠕变损伤特性研究[D];西华大学;2008年
8 肖庆华;岩石力学与工程中的数据挖掘技术应用[D];河海大学;2004年
9 李伟;大理岩动态力学性能的分离式霍普金森杆实验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10 孙宏超;邻近断层洞室围岩稳定性仿真试验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5216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yysx/521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