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滞系统同时镇定与控制问题研究
本文关键词:时滞系统同时镇定与控制问题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时滞系统 Lyapunov-Krasovskii泛函 LMI 同时镇定与控制
【摘要】:同时镇定问题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是控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在实际系统中,时滞的存在往往会使得系统的性能变差,导致系统不稳定。同时,由于系统中存在一些不确定项,如建模过程中的一些不确定因素,以及各种各样的误差等,这些都会影响到系统的性能。因此,研究时滞系统,特别是含有不确定性的时滞系统的同时镇定与控制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运用线性矩阵不等式(LMI), Lyapunov-Krasovskii泛函等工具,基于Lyapunov稳定性理论,研究了时滞系统同时镇定,同时以控制以及不确定时滞系统的同时H∞保代价控制等问题,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研究了一类非线性时滞系统的同时镇定问题,通过引申常微分系统中Control Lyapunov Function (CLF)的概念给出了适用于时滞系统的Control Lyapunov-Krasovskii Functional (CL-KF)的概念,进而给出了状态反馈同时镇定控制器的构造方法,且通过一个实例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推广并改进了已有的研究成果。之后,又通过输出反馈的方式研究了另一类非线性时滞系统的同时镇定问题,给出动态输出反馈控制器存在的充分条件及其构造方法。2.分别通过状态反馈和静态输出反馈的方式讨论了两类时滞系统的同时H∞控制问题。利用Lyapunov-Krasovskii泛函以及LMI方法给出了同时H∞状态反馈控制器存在的充分条件及其构造方法,推广了前人的成果,并用LMI方法解出了静态输出反馈控制器中的增益矩阵。3.讨论了一类不确定非线性时滞系统的同时H∞控制问题,利用CL-KF以及线性矩阵不等式方法给出了同时H∞状态反馈控制器存在的充分条件及其构造方法,又在此基础上,利用静态输出反馈讨论了另一类不确定时滞系统的同时H∞保代价控制问题,利用LMI给出了静态输出反馈控制器的设计方法,从而使得闭环系统族同时二次稳定,且具有H∞性能以及保代价。
【关键词】:时滞系统 Lyapunov-Krasovskii泛函 LMI 同时镇定与控制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231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2
- 1.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现状9-11
- 1.1.1 同时镇定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现状9-10
- 1.1.2 同时H_∞控制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现状10
- 1.1.3 时滞系统同时镇定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现状10
- 1.1.4 保代价控制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现状10-11
- 1.2 论文结构11-12
- 第二章 时滞系统同时镇定问题研究12-24
- 2.1 引言12
- 2.2 基于状态反馈同时镇定12-19
- 2.2.1 问题描述12-13
- 2.2.2 主要结论13-17
- 2.2.3 应用实例17-19
- 2.3 基于输出反馈同时镇定19-23
- 2.3.1 问题描述19-21
- 2.3.2 主要结论21-23
- 2.4 结语23-24
- 第三章 时滞系统同时H_∞控制问题研究24-38
- 3.1 引言24
- 3.2 基于状态反馈同时H_∞控制24-32
- 3.2.1 问题描述24-26
- 3.2.2 主要结论26-30
- 3.2.3 应用实例30-32
- 3.3 基于输出反馈同时H_∞控制32-37
- 3.3.1 问题描述32-33
- 3.3.2 主要结论33-36
- 3.3.3 应用实例36-37
- 3.4 结语37-38
- 第四章 不确定时滞系统同时镇定与控制问题研究38-51
- 4.1 引言38
- 4.2 不确定时滞系统基于状态反馈同时H_∞控制38-45
- 4.2.1 问题描述38-39
- 4.2.2 主要结论39-43
- 4.2.3 应用实例43-45
- 4.3 不确定时滞系统同时H_∞保代价控制45-50
- 4.3.1 问题描述45-46
- 4.3.2 主要结论46-49
- 4.3.3 应用实例49-50
- 4.4 结语50-51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51-52
- 参考文献52-55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完成的论文55-56
- 致谢5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魁臣 ,滕志东;用系统分解法研究时滞系统的稳定性[J];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年03期
2 陈强;关于高维时滞系统稳定时滞界限的一种估计[J];工程数学学报;1986年01期
3 李黎明;高维时滞系统的平稳振荡[J];科学通报;1988年15期
4 王为群,邹云;2-D奇异时滞系统的稳定性[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6期
5 单伟;区间时滞系统的渐近稳定控制[J];航天返回与遥感;2003年04期
6 张德昌;时滞系统的不稳定条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1964年01期
7 斯力更;小时滞系统的稳定性[J];内蒙古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79年00期
8 黄振勋,林晓标;关于时滞系统稳定性的一个问题[J];数学年刊A辑(中文版);1982年01期
9 汤羡祥;;应用块-脉冲函数辨识时滞系统[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3年04期
10 蔡维璇;时滞系统部分变元的关联稳定性[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鉴;;时滞系统动力研究中遇到的若干问题和难点[A];第三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青年学者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刘湘黔;张容梅;张霖;;线性大范围相互关联的多重时滞系统稳定性分析[A];第十九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一)[C];2000年
3 薛安克;蒋楠;;不确定性时滞系统鲁棒保性能H_∞控制分析与应用研究[A];2001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1年
4 孙希明;赵军;;一类切换线性不确定中立时滞系统的稳定性[A];第二十三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4年
5 冯俊娥;崔鹏;;线性奇异时滞系统的干扰解耦[A];第二十六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张宝琳;郑菲菲;曹飞龙;;一类离散奇异时滞系统的奇异二次指标近似最优控制问题[A];2009中国控制与决策会议论文集(2)[C];2009年
7 王祥忠;薛福珍;庞国仲;;多变量时滞系统鲁棒设计方法[A];1996年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1996年
8 高在瑞;纪志成;;一类切换奇异时滞系统的最优保成本控制[A];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A卷[C];2011年
9 邓学辉;崔宝同;;一类变系数时滞系统的脉冲镇定[A];第二十四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5年
10 何率天;王正武;;模糊时滞系统基于松散稳定条件下的控制器设计[A];自动化技术与冶金流程节能减排——全国冶金自动化信息网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玉洁;时滞系统的模型降阶以及时滞特征值问题[D];复旦大学;2014年
2 陈照辉;时滞系统稳定控制与滤波及其应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3 段文勇;不确定Lur'e时滞系统的鲁棒稳定性分析[D];南京理工大学;2014年
4 李琳;离散时间时滞系统随机控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5 谭成;基于时滞系统随机控制的网络系统镇定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6 宿浩;时滞系统的控制方法及应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7 邰治新;一大类时滞系统的若干关键理论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8 李旭光;时滞系统稳定性的若干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9 赵洪国;输入/输出时滞系统稳态鲁棒最优控制与滤波[D];山东大学;2008年
10 李萍;切换时滞系统稳定性的若干问题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靳雷生;时滞系统多重同步共存现象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2 杨瑾;饱和时滞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与综合[D];沈阳师范大学;2015年
3 郭立欣;时滞系统稳定性分析及其在网络控制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5年
4 陈梦华;T-S模糊时滞系统耗散性分析与控制[D];燕山大学;2015年
5 江保平;几类时滞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与控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6 李云璐;几类时滞系统的指数稳定性[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7 李旭;基于解析曲线框架的时滞系统谱特性若干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8 李文星;离散奇异时滞系统的容许性与耗散性分析[D];渤海大学;2016年
9 杜娟娟;线性切换时滞系统的稳定性分析[D];沈阳师范大学;2016年
10 李佳轩;两类时滞系统稳定性分析[D];辽宁科技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7627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yysx/762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