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数学论文 >

状态依赖时滞多神经元递归抑制环模型的动力学

发布时间:2017-09-02 14:03

  本文关键词:状态依赖时滞多神经元递归抑制环模型的动力学


  更多相关文章: 状态依赖时滞 递归抑制环 周期模式 共存现象


【摘要】:在神经生物学中,研究神经网络的动力学行为与神经元的发放规律是人们揭示大脑神秘功能的重要手段,然而神经元之间的拓扑结构是非常复杂的,递归抑制环只是其中一种比较简单的结构.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状态依赖时滞系统的动力学与控制”(No.11372282)的资助下,本文在二神经元和三神经元的递归抑制环模型动力学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四神经元和五神经元的递归抑制环模型的动力学.本文研究了四神经元与五神经元的递归抑制环模型的动力学.由于神经元之间的距离,轴突传导时间和放大器的有限的开关速度,传输时滞是神经网络的固有性质.突触时滞,抑制反馈,发放过程和绝对不应期的相互作用可以产生大量的周期模式.通过引入附加传输时滞,我们可以把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当作第一个兴奋神经元E1的自我反馈,从而集中研究E1的周期模式,附加传输时滞依赖于周期模式的每个基础振荡.我们将E1的周期模式分为四类,也得到四类周期模式的一些理论结果,并通过数值模拟验证周期模式的存在性.结果表明:当突触时滞改变时,可以得到大量稳定周期解,并有多周期解共存现象.随着神经元个数的增加,相应的系统的周期模式增加,突触时滞对系统的作用更加明显.因此多个神经元的系统呈现出更复杂的动力学.
【关键词】:状态依赖时滞 递归抑制环 周期模式 共存现象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17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引言7-8
  • 第一章 预备知识8-14
  • 1.1 研究背景8-10
  • 1.2 一些神经生物学的基本概念10-14
  • 第二章 四神经元递归抑制环模型和基础振荡模式14-20
  • 2.1 累积-发放模型14-17
  • 2.2 基础振荡模式17-20
  • 第三章 四神经元递归抑制环的时滞和E_1周期模式20-24
  • 3.1 模型的时滞20-21
  • 3.2 E_1的周期模式分类21-24
  • 第四章 四神经元递归抑制环中神经元E_1的周期模式24-37
  • 4.1 仅含W_u-振荡和W_d-振荡的周期模式24-29
  • 4.2 自抑制周期模式29-32
  • 4.3 最近邻抑制周期模式32-36
  • 4.4 远范围抑制周期模式36-37
  • 第五章 五神经元递归抑制环模型和数值模拟37-47
  • 5.1 五神经元递归抑制环模型37-38
  • 5.2 数值模拟38-47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47-48
  • 参考文献48-51
  • 致谢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习;范力;邵虹;段明慧;陈树林;赵善廷;;摇晃蛋白引起神经元分枝并促进树突发育[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4年02期

2 甘思德;神经元胞浆转运和分子信息递传(续)[J];生理科学;1982年06期

3 甘思德;神经元胞浆转运和分子信息传递[J];生理科学;1982年05期

4 王廷华,吴良芳,廖得阳;神经元生长发育的调控机制[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5 薄爱华;刘建国;周济远;韩淑琴;夏玲;王振忠;李英;;大鼠口鼻部眶下神经末梢类型及其相应神经元胞体在半月状神经节内的分布[J];解剖学杂志;1985年01期

6 冯林音,谷华运;鼠胚中脑多巴胺神经元的体外发育及靶细胞对其影响[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1994年03期

7 邵金贵,忻国妹;人胎舌内氮能神经元发育的形态学研究[J];解剖学报;2001年03期

8 朱再满,罗勋,张长征,孙庆艳,梅斌,华田苗;猫腰髓中GABA能神经元的分布及年龄相关变化[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05年04期

9 王廷华,吴良芳,廖德阳,周雪;成年猫L_6DRG神经元按大小分类的形态学证据[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10 王福庄,丁爱石,魏文,张双喜;NGF对新生大鼠隔神经元的神经营养作用[J];神经解剖学杂志;199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刘深泉;姚良瑾;覃秋菊;吕凡;杨志华;;神经元的形态识别和电位发放特性[A];第十二届全国非线性振动暨第九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李娟;陈熔;刘晓燕;谢华富;何涛;;CCK_8与EGF在小鼠神经元中的协同作用研究[A];第九届西南三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3 刘淑红;吕艺;葛学铭;范明;;中枢和外周神经损伤后再生早期神经元胞体基因表达的差异[A];中国生理学会第21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4 彭小清;谢益宽;;损伤神经元膜外负电性增加提高神经元的兴奋性[A];中国生理学会第21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5 邵金贵;忻国妹;;人胎消化系统氮能神经元发育的研究[A];2003’离子通道、受体与信号转导专题研讨会专辑[C];2003年

6 霍福权;汪静;李云庆;陈涛;韩峰;唐敬师;;腹外侧眶皮层GABA能神经元表达5-HT1A受体[A];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第六届学术会议暨学会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7 袁秉祥;;心脏浅表神经元的研究进展[A];中国药理学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暨全国药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丽;伏隔核GABA能神经元对可卡因环境相关记忆的调控作用及其神经环路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2 黄维;大鼠三叉神经中脑核神经元胞体分泌的初步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0年

3 杨志军;大鼠脑内星形胶质细胞对渗透压改变的反应及其和神经元相互关系的形态学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2年

4 赵东芹;大鼠下丘脑前部—延髓内脏中枢参与束缚—浸水应激反应的神经元类型及突触可塑性[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伟伟;神经营养因子和骨骼肌对DRG神经元生长的调节作用[D];山东大学;2013年

6 邢自力;NAD~+对神经元氧糖剥夺损伤的作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7 熊巍;钙离子和蛋白激酶A对背根神经节神经元胞体囊泡转运过程的调控[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6年

8 闫志强;丘脑底核神经元的共振及其和多巴胺受体的关系[D];第四军医大学;2012年

9 余华荣;喹啉酸对原代培养神经元的作用及机理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7年

10 成洪聚;去甲肾上腺素对背根神经节神经元GABA_A受体的调制作用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梦婷;神经元集群自持续放电活动的仿真模型[D];南昌大学;2015年

2 曹冬青;H_2S对Angiotensin Ⅱ引起的延髓神经元活性氧水平升高和钙内流的调控[D];复旦大学;2014年

3 杨胜魁;ePet-EYFP小鼠脑干下行五羟色胺神经元电生理学、形态学及神经递质调控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4 任明举;神经元胞体的几何分类[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5 郑燕菊;状态依赖时滞多神经元递归抑制环模型的动力学[D];郑州大学;2016年

6 王玉祥;神经元兴奋模式动力学机制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2年

7 张凤军;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对背根神经节神经元谷氨酸损伤的保护作用[D];山东大学;2009年

8 徐建可;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对缺氧损伤神经元的影响[D];新乡医学院;2012年

9 王俊波;甘丙肽对IC神经元声信号处理的调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10 O@文娟;外侧丘系背核上行输入对下丘神经元声信号检测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7789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yysx/7789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966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