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数学论文 >

复杂网络上信息传播规律与性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5 23:41

  本文关键词:复杂网络上信息传播规律与性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复杂网络 信息传播 首次印象 初始传播概率 社会加强作用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传播从最初的口口相传演变为基于互联网用户之间的交互传播,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显著增强,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造成信息传播具有与过去截然不同的特点。目前人们对信息传播的研究往往采用源于疾病传播的SIR模型、SIS模型或基于该模型的变体,但是信息传播与疾病传播之间存在本质的区别:在信息传播中人的主观能动性起重要作用,且信息具有及时性、可靠性,除了传统的面对面交流外,主要通过在线链接传播;而在疾病传播中人们则完全是被动的,且病毒可以长时间保持活性,其传播方式通常需要身体接触或空气传播。因此,传统的疾病传播模型已经无法满足研究现阶段的信息传播问题,尤其是在线网络上的信息传播。此外,现实世界的许多网络中通常存在多种信息并存的现象,诸多信息会在传播的过程中相互作用,这使得信息传播的最终趋势更加复杂。因此研究信息传播的特点,探讨更符合实际,甚至是针对具体传播体的传播模型是当前信息传播研究的热点之一,我们的工作就从信息传播中传播者的特点和系统中存在两种不同但相关的信息传播这两个课题展开的。我们的工作的具体内容如下:(1)考虑个体差异,提出一个新的信息传播模型。鉴于现实生活当中每个个体都有其独特的属性,因此我们考虑个体存在差异(即我们考虑人群中存在一定比例的活跃者与固执者)的前提下,对郑木华等人的传播模型进行改进,并分别在规则网络与相应的随机网络中进行模拟,我们发现在给定的相同初始条件下,无论对于何种网络,活跃者都会促进信息的传播而固执者都会抑制信息的传播,但固执者对规则网络的影响更大,而活跃者对随机网络的影响更大。(2)多信息的传播现象在现实生活系统中普遍存在,其传播过程也更加复杂。基于此,我们研究网络中存在围绕同一事件的两种信息分别在规则网络与相应的随机网络中传播,模拟了这两种信息同步传播及非同步传播对传播规模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系统中有两种信息时,每一条信息的传播范围都会小于只有单独一条信息传播时的范围,但两者的总和却比一条信息的传播范围大;两种信息都听到的个体不容易采信任何一条信息。我们的工作对进一步理解复杂网络上的信息传播行为、预测信息传播趋势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关键词】:复杂网络 信息传播 首次印象 初始传播概率 社会加强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157.5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第1章 绪论7-20
  • 1.1 引言7-8
  • 1.2 复杂网络的基本概念8-10
  • 1.2.1 节点度、平均度与网络分布8
  • 1.2.2 平均路径长度8-9
  • 1.2.3 簇系数9-10
  • 1.3 常用的几种网络模型10-14
  • 1.4 复杂网络上的典型传播模型简介14-19
  • 1.4.1 疾病传播模型14-16
  • 1.4.2 信息传播模型16-19
  • 1.5 本文研究内容19-20
  • 第2章 网络中存在活跃者与固执者对信息、传播的影响20-28
  • 2.1 模型介绍20-21
  • 2.2 活跃者与固执者分别对信息传播的影响21-23
  • 2.3 活跃者与固执者共同对信息传播的影响23-26
  • 2.4 小结26-28
  • 第3章 网络中多信息共存时的可能状态28-35
  • 3.1 多信息传播模型介绍28-29
  • 3.2 双信息同时传播对传播的影响29-31
  • 3.3 双信息非同时传播对传播的影响31-33
  • 3.4 小结33-35
  • 第4章 总结与展望35-37
  • 4.1 总结35-36
  • 4.2 展望36-37
  • 参考文献37-40
  • 致谢40-4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亚军;常金玲;;网络信息传播治理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年21期

2 张严;;试论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的构建[J];科技风;2012年01期

3 季叶克;多媒体网络信息传播与图书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年03期

4 王慧军;王有远;胡振鹏;;网络信息传播管理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07期

5 迟秀芹;;图书馆网络信息传播与校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26期

6 王树良;宫秀颖;;浅议网络信息传播的特性——交互性[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年02期

7 方婧;;网络信息传播研究综述[J];科技创业月刊;2014年02期

8 牟邵义;;网络传播结构对信息传播的影响[J];今日科苑;2006年12期

9 杨智勇;;网络传播的特点及现状分析[J];科技资讯;2009年27期

10 李娜;郑自娟;卢慧兰;宋维虎;;论网络传播对青少年的积极影响[J];内江科技;201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金林;;控制,引导还是对话:网络舆论的政府治理[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严耕;;网络信息的意识形态冲突与社会和谐[A];和谐·创新·发展——首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7年

3 贺筱媛;胡晓峰;;危机条件下的网络信息传播行为建模方法研究[A];第五届全国复杂网络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集[C];2009年

4 韦路;谢点;;全球网络信息传播格局透视——基于世界各国宏观数据的实证分析[A];2014中国传播论坛:“国际话语体系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4年

5 殷俊;柴樱芝;;民族地区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与舆论引导——从“玉树地震”网络信息传播看网络舆论引导力的提升[A];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2010年刊)[C];2010年

6 毛牧然;范卿瑞;;论辽宁省网络舆论正负向价值的引导与管控[A];第十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经济管理与人文科学分册)[C];2013年

7 郭华;齐淑娟;;网络环境下更要注重创新[A];第五届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帅庆;;论网络中女性的权益保护[A];2009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中国社会变迁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9 王烨;;论网络信息的意识形态属性对现实社会的影响[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政府管理创新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学术年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10·专刊2)[C];2011年

10 陈烨;凌秀丽;;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信息传播[A];公共文化服务与图书馆实践的创新——浙江省图书馆学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磊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网络语言热的冷思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特约撰稿 江苏省连云港市司法局法制处 吴学安;影视剧呼唤法律保护网络信息传播权[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4年

3 本报记者 姜锦铭 实习生 唐牛;网络假新闻多,是缺少竞争所致?[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4 华东政法大学 闫艳;网络法的价值追求[N];检察日报;2010年

5 王晨;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N];人民日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李悦春;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N];云南日报;2011年

7 张玉胜;网络执政能力当为官员“必修课”[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2年

8 记者 李川 实习生 杨彬驰;营造安全稳定可靠有序的网络环境[N];天津日报;2014年

9 科学导报评论员 高乐乐;让网络医疗信息有法可依[N];科学导报;2014年

10 本报记者 顾汶;网络媒体路在何方[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胡青青;网络热词的伦理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2 初晨;投资者网络信息传播与情绪扩散的理论模型和实证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5年

3 唐朝生;在线社交网络信息传播建模及转发预测研究[D];燕山大学;2014年

4 李超;基于多维属性的社会网络信息传播模型研究[D];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2014年

5 罗莉;网络信息传播中的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靖;网络道德建设的问题与出路[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王振新;网络信息传播风险分析及对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文献情报中心);2007年

3 张驰;完善网络信息传播监管机制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4 吴嵩倩;网络时代的社会控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5 黄丹丽;论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及应对策略[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6 孙冉;网络时代中国共产党党群沟通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7 郭炳含;网络环境下的公民政治参与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5年

8 江桑榆;高职院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5年

9 铁麟;网络中的言论犯罪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5年

10 林玲;网络转发的侵权认定研究[D];广东财经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8596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yysx/8596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aac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