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类具斑块效应的传染病模型的稳定性分析
本文关键词:两类具斑块效应的传染病模型的稳定性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SIS传染病模型 SIQRS传染病模型 稳定性 斑块 基本再生数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传染病对威胁愈来愈受到重视。利用微分方程理论对传染病模型的动力学行为进行研究,从而推断出疾病消亡或爆发的条件,这对于传染病的预测、预防和控制将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本文主要对两类具有斑块效应的传染病模型进行研究。第一部分:在SIS传染病模型基础上,考虑斑块环境和传染率)1/(iiii?ISIS??,i?)2,1(,建立一类新的斑块SIS传染病模型.利用基本再生数0R和线性化系统特征值的分析方法,获得具有斑块效应的无病平衡点和地方病平衡点的稳定性阈值条件。即当10R?时,无病平衡点局部渐进稳定;当10R?时系统地方病平衡点局部渐近稳定。进一步地,还给出两类平衡点的全局渐近稳定性的充分条件。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模型基础上,新增两类人群,即健康者R和入境时被隔离治疗的感染者Q,利用仓室图建立SIQRS模型。得到了系统稳定性的阈值条件。在10R?时系统存在唯一的无病平衡点0P,并且此无病平衡点局部稳定;在10R?时系统存在唯一的地方病平衡点P*,并且此地方病平衡点局部稳定。数值例子和结论表明斑块间的转移系数对系统平衡点的稳定性可能有决定性影响。
【关键词】:SIS传染病模型 SIQRS传染病模型 稳定性 斑块 基本再生数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O175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7
- 目录7-8
- 1 绪论8-13
- 1.1 传染病危害及研究意义8-9
- 1.2 传染病模型研究现状9-12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12-13
- 2 一类具两斑块效应的SIS传染病模型的稳定性分析13-22
- 2.1 模型描述和建立13-14
- 2.2 无病平衡点的稳定性14-16
- 2.3 地方病平衡点的稳定性16-20
- 2.4 数值模拟20-22
- 3 两斑块间SIQRS传染病模型的稳定性分析22-28
- 3.1 模型建立和平衡点存在分析22-23
- 3.2 无病平衡点的局部稳定性23-25
- 3.3 地方病平衡点的局部稳定性25-26
- 3.4 数值模拟26-28
- 4 结论与展望28-29
- 4.1 本文结论28
- 4.2 问题与展望28-29
- 参考文献29-32
- 附录A: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32-33
- 致谢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洋;胡志兴;;一类具有常数移民且带隔离项的传染病模型的分析[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2 王东保;王爱丽;;一类具有阶段结构的SI传染病模型[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3 陈庚;;一类具有年龄结构的传染病模型的持续性质[J];高校应用数学学报A辑;2007年03期
4 杨建雅;张凤琴;杨友社;;一类带有阶段结构的传染病模型的定性分析[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7年17期
5 米晓丽;贾建文;;一类含脉冲接种且总人口在变化的传染病模型的渐近分析[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6 江志超;曹建涛;郭照庄;;一类传染病模型的稳定性分析[J];大学数学;2009年04期
7 张丹丹;;一类传染病模型的周期解[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8 鞠晶;;一类病毒自身发生变异的传染病模型的近似解[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0年13期
9 夏立标;;一类传染病模型的全局解[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10年05期
10 张剑;张宏民;;具有年龄结构的SI传染病模型的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军杰;朱静芬;;依赖于总人群数接触率的SEI传染病模型的稳定性[A];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研究进展——2002(9)卷——中国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交叉研究会第9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陈方方;曹保锋;洪灵;;一类具有时滞及非线性饱和特性发生率的SIRS传染病模型的稳定性与Hopf分岔分析[A];第十四届全国非线性振动暨第十一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摘要集与会议议程[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本报驻加拿大记者 杜华斌;数学模型:防疫决策的“特别助理”[N];科技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敏;空间生态传染病模拟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2 高淑京;脉冲效应下种群动力系统和传染病模型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3 于佳佳;随机传染病模型的渐近性态[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杜占玮;个体的情感和传染病传播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5 丁德琼;两类传染病模型的数值解及全局稳定性[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6 刘永奇;传染病模型的动力学传播分析和控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7 魏春金;害虫治理中的传染病模型和微生物培养模型[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8 祝光湖;复杂网络上的传染病传播动力学研究[D];上海大学;2013年
9 衣娜;若干类传染病动力系统分析与控制问题研究[D];东北大学;2010年
10 张太雷;几类传染病动力学模型研究[D];新疆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艳丽;几类带有隔离的传染病模型的稳定性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2 郑宝文;一类传染病模型的动力学性质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3 唐晓明;具有饱和治疗函数和饱和发生率的传染病模型的分析[D];中北大学;2011年
4 曹文军;一类具有脉冲出生的传染病模型的稳定性分析[D];中北大学;2007年
5 张旭;含有非线性发生率和治疗项的传染病模型[D];西南大学;2008年
6 杨小光;两类可脉冲接种的传染病模型[D];兰州理工大学;2012年
7 刘原;网络环境下的传染病模型的动力学研究分析[D];重庆理工大学;2013年
8 丁玲芬;几类传染病模型的定性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9 张小兵;几类脉冲传染病模型的持续生存与周期解[D];兰州理工大学;2009年
10 徐芳;具有非线性发生率的传染病模型的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9160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yysx/916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