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数学论文 >

多元生物毒素联合毒性统计分析

发布时间:2017-10-04 08:38

  本文关键词:多元生物毒素联合毒性统计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生物毒素 联合毒效应 风险评估 统计分析


【摘要】:在实际环境中,生物毒素常以混合形式联合存在,种类繁多的生物毒素常会产生各种联合毒效应。联合毒效应的不确定性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以及自身构成潜在的威胁。当前对生物毒素的风险评价多是以单一生物毒素的毒效应为依据,这可能会低估生物毒素的致病风险和潜在威胁。黄曲霉毒素B1和玉米赤霉烯酮是我国粮食中最常检出的几种生物毒素中的两种,且微量便可以导致严重后果。因此评估我国黄曲霉毒素B1和玉米赤霉烯酮的污染现状,结合我国的污染现状建立生物联合毒效应风险评价的数学模型,对生物毒素之间联合毒效应的类型以及强度进行定量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气候相似性和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黄曲霉毒素B1和玉米赤霉烯酮在我国的污染情况进行了评估,评估结果表明:黄曲霉毒素B1的污染重灾区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而玉米赤霉烯酮的污染重灾区多在我国中南部以及东南沿海地区。采用全风险概率模型评估不同时间终点黄曲霉毒素B1和玉米赤霉烯酮作为单一物质存在时的风险,并对全风险概率模型进行推广更新,评估不同时间终点时黄曲霉毒素B1和玉米赤霉烯酮以不同比例混合时的风险。评估结果表明:随着时间推进,风险概率值增加;玉米赤霉烯酮的风险值(6.09%)高于黄曲霉毒素(4.03%);黄曲霉毒素B1:玉米赤霉烯酮=3:1和1:1时的风险值最高,分别达到9.34%和12.07%。对全风险概率模型引入联合毒效应系数,评估黄曲霉毒素B1和玉米赤霉烯酮之间联合毒效应的类型和强度,结果表明:黄曲霉毒素B1和玉米赤霉烯酮之间存在协同作用,并且在黄曲霉毒素B1:玉米赤霉烯酮=1:2时协同作用最强,此外协同作用随着时间推进也在加强。
【关键词】:生物毒素 联合毒效应 风险评估 统计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212.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1 绪论9-16
  • 1.1 研究概述9-10
  • 1.1.1 生物毒素9
  • 1.1.2 剂量-效应关系9
  • 1.1.3 风险评估9-10
  • 1.1.4 联合毒效应10
  • 1.2 研究进展10-13
  • 1.2.1 风险评估进展10-11
  • 1.2.2 联合毒效应进展11-13
  • 1.3 研究背景和意义13
  • 1.4 研究思路、内容与目标13-16
  • 1.4.1 研究思路13-14
  • 1.4.2 研究内容14
  • 1.4.3 研究目标14-16
  • 2 使用气候相似性和聚类分析评估我国生物毒素的污染风险16-28
  • 2.1 气候相似性16
  • 2.2 聚类分析16-17
  • 2.3 数据说明17-19
  • 2.3.1 农产品抽样数据18
  • 2.3.2 气象数据18-19
  • 2.4 黄曲霉毒素B1评估19-23
  • 2.4.1 参数选择及处理19-20
  • 2.4.2 模型与方法20-21
  • 2.4.3 结果及结论21-23
  • 2.5 玉米赤霉烯酮评估23-26
  • 2.5.1 参数选择及处理23-24
  • 2.5.2 模型与方法24
  • 2.5.3 结果及结论24-26
  • 2.6 黄曲霉毒素B1和玉米赤霉烯酮的综合评估26-28
  • 3 使用全风险概率模型评估我国生物毒素的风险28-66
  • 3.1 全风险概率模型28-30
  • 3.1.1 暴露曲线定义28-29
  • 3.1.2 效应曲线定义29
  • 3.1.3 暴露超过值曲线定义29-30
  • 3.1.4 全风险概率的定义30
  • 3.2 模型分析30-35
  • 3.2.1 暴露曲线和效应曲线相对位置关系30-32
  • 3.2.2 暴露曲线和不同效应曲线的分析32-34
  • 3.2.3 不同暴露曲线和效应曲线的分析34-35
  • 3.3 数据说明35-36
  • 3.3.1 农产品抽样数据35
  • 3.3.2 细胞实验数据35-36
  • 3.4 利用全风险概率模型评估风险的流程36
  • 3.5 数据预处理36-38
  • 3.5.1 农产品抽样数据的处理37
  • 3.5.2 单位统一处理37
  • 3.5.3 对剂量做对数处理37
  • 3.5.4 对效应的确定37-38
  • 3.6 暴露曲线的拟合38-41
  • 3.6.1 黄曲霉毒素B1的暴露曲线38-39
  • 3.6.2 玉米赤霉烯酮的暴露曲线39-40
  • 3.6.3 两种生物毒素混合存在的暴露曲线40-41
  • 3.7 效应曲线的拟合41-49
  • 3.7.1 Logistic模型41
  • 3.7.2 黄曲霉毒素B1单独作用的效应曲线41-42
  • 3.7.3 玉米赤霉烯酮单独作用的效应曲线42-43
  • 3.7.4 黄曲霉毒素B1与玉米赤霉烯酮以不同配比形式作用的效应曲线43-49
  • 3.8 暴露超过曲线及全风险概率49-64
  • 3.8.1 黄曲霉毒素B149-51
  • 3.8.2 玉米赤霉烯酮51-53
  • 3.8.3 两种生物毒素不同配比53-64
  • 3.9 风险评估64-66
  • 4 拓展全风险概率模型进行联合毒效应系数的计算66-72
  • 4.1 模型拓展66-69
  • 4.1.1 引入联合毒性效应系数66
  • 4.1.2 联合毒性效应系数的α_(uv)推导66-68
  • 4.1.3 两种污染物的联合毒性效应系数的α_(uv)推导举例68-69
  • 4.2 黄曲霉毒素B1和玉米赤霉烯酮的联合毒性效应系数计算69-70
  • 4.3 联合毒性效应系数计算小结70-72
  • 5 结论和建议72-75
  • 5.1 讨论72-73
  • 5.1.1 污染情况评估72
  • 5.1.2 健康风险评估72
  • 5.1.3 联合毒效应系数72-73
  • 5.2 结论73
  • 5.2.1 污染情况评估73
  • 5.2.2 健康风险评估73
  • 5.2.3 联合毒效应系数73
  • 5.3 建议73-75
  • 5.3.1 污染情况评估73-74
  • 5.3.2 健康风险评估74
  • 5.3.3 联合毒效应系数74-75
  • 参考文献75-78
  • 个人简介78-79
  • 导师简介79-80
  • 个人成果80-81
  • 致谢8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绍重;秦振华;;生物毒素研究进展[J];毒理学杂志;2006年04期

2 陈红霞;;生物毒素的医药应用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2006年01期

3 柯为;;生物毒素研究新进展[J];生物工程学报;2007年06期

4 龚剑平;;生物毒素研究的辩证思考[J];医学与哲学;1991年10期

5 王晴川;刘广芬;;生物毒素研究和其学会组织的简短历史回顾[J];蛇志;2008年01期

6 刘志睿;吉永华;;邂逅幻化碧波的斑斓遐思——剪影夏威夷第17届世界生物毒素大会[J];生命的化学;2012年05期

7 胡延春,贾艳,张乃生;生物毒素的应用研究[J];生物技术通讯;2004年01期

8 舒静;珍贵的生物毒素[J];聪明泉;2005年02期

9 闫妍,顾明松,谢剑炜;生物毒素的分析[J];化学通报;2005年04期

10 ;第八届全国生物毒素学术研讨会(征文通知)[J];生命的化学;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实用生物毒素学》[A];中国毒理学通讯[C];2001年

2 王晴川;刘广芬;;生物毒素研究和其学会组织的简短历史回顾[A];第八届中国生物毒素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王晴川;刘广芬;;生物毒素研究概况[A];第一届中国毒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3年

4 ;《生物毒素开发与利用》内容提要[A];第八届中国生物毒素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7年

5 ;第九届中国生物毒素学术研讨会日程[A];第九届中国生物毒素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9年

6 李善茂;李福华;林长江;李伟;王鑫;汪吉章;;生物毒素施毒可行性分析及对策[A];公共安全中的化学问题研究进展(第二卷)[C];2011年

7 王晴川;刘广芬;;生物毒素研究和其学会组织的简短历史回顾[A];第八届中国生物毒素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7年

8 ;《生物毒素开发与利用》内容提要[A];第八届中国生物毒素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舜;生物毒素:开发新药的“宝藏”[N];医药经济报;2002年

2 王晓辉;奇妙而复杂的生物毒素[N];北京科技报;2002年

3 刘岱岳 余传隆 刘鹊华;生物毒素研究与开发的重要意义[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4 徐铮奎;生物毒素的医药新用途[N];中国医药报;2003年

5 徐铮奎;生物毒素类新药开发新进展[N];中国医药报;2001年

6 高书明;生物毒素抗癌疗法[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7 刘岱岳 余传隆 刘鹊华;生物毒素研究的历史与现状[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鑫;多元生物毒素联合毒性统计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9696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yysx/9696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f52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