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作物论文 >

种植方式和施肥对有机牧草生产特性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4-29 05:57
【摘要】:本文基于武陵山区土壤富含钙质和呈酸性的特征,首先分析了不同pH值和CaCl_2浓度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鸭茅(Dactylis glomerata)和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3种牧草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为后续有机牧草的建植及植株生长状况提前做出预判;然后用这3种牧草种子以7种播种方式(单播和混播)进行有机种植,并以此为研究对象,分析7种种植方式和5个有机肥施肥梯度对有机牧草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筛选出最佳的有机种植方式和施肥量,为武陵山区有机牧草栽培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牧草种子萌发试验结果表明:在弱酸和不同CaCl_2浓度下,紫花苜蓿的萌发指标均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鸭茅和多年生黑麦草则明显受到抑制;弱酸可促进3种牧草幼芽和幼根的生长,碱性条件则抑制其生长;低浓度CaCl_2对牧草幼苗影响不显著、高浓度则有明显抑制作用。2.有机牧草生长速度最大值为0.66 cm/d;绝对生长速度最大值为5.08 g/m~2/d,出现在紫花苜蓿草地中,混播的草地中,紫花苜蓿+多年生黑麦草组合绝对生长速度为最大(4.82 g/m~2/d),此时单位面积生物量积累最多;单播草地的相对生长速度最大值出现在紫花苜蓿草地中,为0.08 g/m~2/d;而混播草地相对生长速度最大值为0.07 g/m~2/d,此时牧草再生速度最快,对环境资源的利用率最高。3.随着有机肥施肥量的增加,7种种植方式的有机牧草产量和品质均有所增加;施肥量大于或等于20 t/hm~2时草地生产的干草,品质均为特级或者一级(美国牧草和草地协会干草市场专题组(AFGC)评价标准)。4.不同种植方式的草地以紫花苜蓿+多年生黑麦草组合为最佳,其草地鲜草年产量最高,56.50 t/hm~2;单播草地最佳施肥量范围为20—30 t/hm~2,混播草地的最佳施肥量范围为20—40 t/hm~2;从牧草的粗蛋白、粗脂肪、灰分、无氮浸出物等营养成分含量来看,最佳施肥量为13.55—39.92 t/hm~2。综合考虑有机牧草萌发、生长速率、产量和品质等因素,得出紫花苜蓿+多年生黑麦草为有机牧草最为理想的种植方式,最佳施肥量为20 t/hm~2。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S5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文建;汪平;;不同种植方式下玄参产量和品质的比较探究[J];农家参谋;2018年22期

2 张金才;;不同种植方式对水稻生长的影响研究[J];种子科技;2019年01期

3 刘成立;;不同种植方式对水稻生长的影响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8年16期

4 罗治峰;崔宇佳;常晔;思旺阳;;玉米种植方式的发展趋势[J];北京农业;2016年03期

5 刘开智;;不同种植方式对太子参品质和产量的影响[J];农技服务;2014年10期

6 王林红;;利用碎枝机变废为宝[J];农业知识;2017年14期

7 方冬哲;宋鸿;;农田景观宜人价值经济补偿的概念与标准——基于农户种植方式对农田景观宜人价值的影响分析[J];当代经济;2013年02期

8 季岳松;郑林德;徐晓梅;;玉米新品种“沪紫黑糯1号”不同种植方式对比试验简报[J];上海农业科技;2009年02期

9 刘广义,邱长国,,方子成,邢恩荣,高凤香;覆膜玉米种植方式的初步研究[J];辽宁农业科学;1995年05期

10 王世兰,王九超,王向东;麦棉两熟种植方式浅析[J];中国棉花;199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肖小军;肖国滨;刘小三;李亚贞;黄天宝;余跑兰;陈明;郑伟;张昆;叶川;;不同种植方式和施氮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A];2014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2 孙雪芳;周宝元;高卓晗;高静媛;马玮;丁在松;赵明;;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产量及其冠层光分布的的调控效应[A];第十五届全国玉米栽培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7年

3 李源;赵海明;游永亮;武瑞鑫;刘贵波;;不同种植方式对紫花苜蓿生产性能及饲用品质的影响[A];2018中国草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8年

4 程建平;吴建平;罗锡文;樊启洲;张国忠;周志艳;臧英;杨兵兵;;不同种植方式对早稻生育发育特性和产量的影响[A];2010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5 张亚洁;杨建昌;杜斌;;种植方式对陆稻和水稻磷素吸收利用的影响[A];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换届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张喜娟;来永才;孟英;唐傲;董文军;冷春旭;刘猷红;王立志;姜树坤;;种植方式对寒地粳稻生育期、产量和温度利用的影响[A];2018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8年

7 魏珊珊;王祥宇;董树亭;;种植方式对高产夏玉米冠层光合及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A];中国作物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8 赵云雄;雍阳阳;申鹏举;毛祥敏;周勋波;;不同灌溉量和种植方式对冬小麦光合生产的影响[A];做强做优热带高效农业 服务热区乡村振兴——2018年全国热带作物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8年

9 牟芝兰;;种植方式与种植密度对大力士高粱的影响[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协二○○三年学术年会农林水论文精选[C];2003年

10 李香菊;王贵启;吕德滋;;小麦不同种植密度及种植方式对杂草生长的控制作用研究[A];面向21世纪中国农田杂草可持续治理——第六次全国杂草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徐建华;“设施农业+标准化”的能量[N];中国质量报;2017年

2 记者范敏;海口改变椰子树种植方式[N];中国花卉报;2009年

3 曹秉益;玉米种植方式[N];云南科技报;2004年

4 曹秉益;玉米种植方式[N];云南科技报;2004年

5 张建文;广北农场特色产业拉动种植方式转变[N];东营日报;2010年

6 湖北省孝感市农业局高级农艺师 余宏章;选择对路品种 改革种植方式[N];农民日报;2008年

7 曹秉益;玉米种植方式[N];云南科技报;2004年

8 本报记者 谭立云;因地制宜按种植方式选择水稻品种[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王克鹏 通讯员 韩洪锋;创新带来种植方式的变革[N];淄博日报;2009年

10 王震 张庆师;10余万农民告别落后种植方式[N];中国质量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李杰;不同种植方式水稻群体生产力与生态生理特征的研究[D];扬州大学;2011年

2 周昌明;地膜覆盖及种植方式对土壤水氮利用及夏玉米生长、产量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3 刘铁东;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光截获及光合特性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2年

4 董浩;灌溉和种植方式对小麦—玉米两熟农田作物耗水特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5 周勋波;不同种植方式的农田水分利用及产量形成机制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4年

6 于寒;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及玉米生长特性的调控效应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赛吉日呼;牧草不同种植方式对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量及多样性的影响[D];内蒙古大学;2019年

2 田思惠;种植方式和施肥对有机牧草生产特性的影响[D];贵州大学;2019年

3 姚静;不同种植方式下晚稻冠层高光谱特征及其生理参数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6年

4 沈铉智;白马湖农场不同种植方式对粳稻产量品质及生长的影响[D];扬州大学;2018年

5 钟雯雯;种植方式和施氮量对冬小麦光合生理特性及氮素利用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6年

6 汪润池;有机、常规种植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特性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7 乔俊芳;不同种植方式对冬小麦生理特性及耗水特点的影响[D];山西农业大学;2016年

8 吕晓飞;不均衡种植方式对谷子光合特征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山西农业大学;2016年

9 刘丽华;有机种植方式对红壤性稻田水稻的生态环境效益[D];南昌航空大学;2015年

10 许婷;不同种植方式及肥料处理对春小麦生长、水分利用效率和光合参数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442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26442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449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