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野大豆不同居群的环境适应性及遗传多样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4 13:21
【摘要】:野大豆是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研究其分布和多样性对于野大豆的认识、保护和合理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样方法与踏查法相结合的方法对江苏省10个地级市域范围内的野大豆居群的分布进行调查,在基本摸清江苏省野大豆分布状况的基础上,主要研究了其中7个市域范围内的野大豆在不同生境下的居群多样性,同时采用石蜡切片的方法对不同居群野大豆的茎、叶进行解剖结构研究,此外,利用SSR分子标记分析了江苏省13个市域内的27个野大豆居群的遗传多样性,现得出如下结果:1.居群多样性的结果表明,江苏省野大豆居群所在群落植物有50科83属137种。野大豆群落伴生植物中菊科最多,有28种,其次为禾本科,有17种,主要伴生植物为小飞蓬、马唐、芦苇以及狗尾草等。苏州及无锡地区的野大豆居群伴生植物组成较为相似,但是苏州地区的野大豆居群伴生植物更为丰富。南京地区的野大豆群落中有绞股蓝、求米草、蝙蝠葛、剑叶凤尾蕨等植物而有别于其他地区野大豆居群伴生植物。扬州地区的开阔地多为荒地,伴生植物为马唐、小飞蓬、一年蓬、狗尾草等适应性较强的植物。淮安地区出现了和尚菜、狼尾草这两种在其他地区野大豆群落内没有出现的植物。同时在调查中发现盱眙地域内野大豆的分布较少。连云港地区具有海滨、高山、湿地等不同的环境,野大豆的居群伴生物种组成差异较大,开阔地的主要伴生植物为狗尾草等,水沟边的主要伴生植物为小飞蓬等,灌丛中的狗尾草、小叶女贞、马唐的重要值较高。徐州地区开阔地中野大豆为优势种,ow草、一年蓬为次优种;水沟边的野大豆与小飞蓬竞争激烈;灌丛中的野大豆与马唐竞争激烈,野大豆只略占优势。2.解剖结构研究表明,不同地区不同生境下野大豆茎的解剖结构存在差异。在竞争较为激烈的野大豆居群中,野大豆茎横切面观,其维管束的长度、宽度,以及髓所占比例均会明显增加。不同地区野大豆茎的变化并没有呈现明显的规律性,因为不同地区的生境存在很大的差异,温度、湿度、土壤等因子都不是单一的影响着野大豆的生长,而是共同作用于野大豆。野大豆羽状三出复叶中的顶生小叶的形状主要有卵形、椭圆形、长椭圆形、披针形四种叶形,其解剖结构特征表现为:组成野大豆居群植物密度较大的地区,野大豆叶片的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以及主脉厚度都大于开阔地野大豆叶片的结构特征值。3.应用16对SSR引物扩增的结果显示江苏省野大豆的多态位点数为14,多态位点百分比为87.5%,表明江苏省野大豆分化程度高,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由遗传距离与遗传相似性可以得出宿迁和扬州两地区的野大豆亲缘关系最近,苏州和镇江两处的野大豆亲缘关系较远。以上研究首次系统地研究了对江苏省野大豆的种群、形态以及其遗传的多样性,对于江苏省野大豆种质资源的分布、多样性研究和保护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图文】:
记录经度、纬度以及海拔高度,并且对调查样地进行照片拍摄,记录样方内所有逡逑植物的种类、密度、高度以及盖度。具体调查地点见表2-1,根据调查地点绘制样地分布逡逑图,见图2-1。逡逑
南京水沟边逦85.32±3.54b逦95.79±5.00b逦9.49±0.39a逦39.24±4.85a逦670.84±22.22c逦272.30±16.00c逡逑灌丛逦120.30±7.01a逦151.69±6.08a逦10.67±邋1.06a逦31.37±2.49a逦737.49±21.70b逦413.80±34.25b逡逑由表3-1和图3-1可以看出南京地区不同环境的野大豆茎的结构差异显著。但三种生逡逑境下茎中均为10列维管束呈环形排列,表皮由一层排列紧密的扁平细胞组成,,髓薄壁细逡逑胞由内向外逐渐减小,皮层细胞多呈楠圆形整齐排列。开阔地及水沟边野大豆茎的皮层由逡逑4-5层细胞组成,灌丛的由6-8层细胞组成。灌丛野大豆茎的维管束长度、宽度显著大于其逡逑他两个生境野大豆的茎(P<0.05);开阔地野大豆茎的直径与髓部直径显著大于其他生境逡逑野大豆的茎(尸<0.05)。南京地区的水沟边环境较差,野大豆零星分布,且植株较为矮小,逡逑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水沟边的野大豆相对于其他环境的野大豆长势不佳。而开阔地及逡逑灌丛多位于山脚,相较于水沟边的环境更适合野大豆的生长,发达的髓可提高植株的储水逡逑能力。并且在调g讨蟹⑾郑皇逼诓杉囊按蠖梗啻缘囊按蠖苟嗍殉鱿至嗣飨藻义系拇紊只
本文编号:2648609
【图文】:
记录经度、纬度以及海拔高度,并且对调查样地进行照片拍摄,记录样方内所有逡逑植物的种类、密度、高度以及盖度。具体调查地点见表2-1,根据调查地点绘制样地分布逡逑图,见图2-1。逡逑
南京水沟边逦85.32±3.54b逦95.79±5.00b逦9.49±0.39a逦39.24±4.85a逦670.84±22.22c逦272.30±16.00c逡逑灌丛逦120.30±7.01a逦151.69±6.08a逦10.67±邋1.06a逦31.37±2.49a逦737.49±21.70b逦413.80±34.25b逡逑由表3-1和图3-1可以看出南京地区不同环境的野大豆茎的结构差异显著。但三种生逡逑境下茎中均为10列维管束呈环形排列,表皮由一层排列紧密的扁平细胞组成,,髓薄壁细逡逑胞由内向外逐渐减小,皮层细胞多呈楠圆形整齐排列。开阔地及水沟边野大豆茎的皮层由逡逑4-5层细胞组成,灌丛的由6-8层细胞组成。灌丛野大豆茎的维管束长度、宽度显著大于其逡逑他两个生境野大豆的茎(P<0.05);开阔地野大豆茎的直径与髓部直径显著大于其他生境逡逑野大豆的茎(尸<0.05)。南京地区的水沟边环境较差,野大豆零星分布,且植株较为矮小,逡逑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水沟边的野大豆相对于其他环境的野大豆长势不佳。而开阔地及逡逑灌丛多位于山脚,相较于水沟边的环境更适合野大豆的生长,发达的髓可提高植株的储水逡逑能力。并且在调g讨蟹⑾郑皇逼诓杉囊按蠖梗啻缘囊按蠖苟嗍殉鱿至嗣飨藻义系拇紊只
本文编号:26486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264860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