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作物论文 >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育甘蓝型油菜高油酸恢复系及不育系

发布时间:2020-05-04 18:44
【摘要】:油菜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油酸作为一种单不饱和脂肪酸,是油菜脂肪酸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油酸菜籽油因具有较高的食用品质、营养价值、存储和加工品质,在食用、工业和药用领域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成为品质育种的重要目标之一。本研究以高油酸的甘蓝型油菜J-3111为供体亲本,采用传统回交育种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olecular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MAS)的策略,期望选育出具有受体亲本621R、L-135R(恢复系)和616A、195-14A(不育系)遗传背景的高油酸恢复系和不育系。主要结果如下:1.分别构建621R×J-3111、L-135R×J-3111、616A×J-3111、195-14A×J-3111四个组合的BC_1F_1、BC_2F_1、BC_3F_1、BC_3F_2、BC_3F_3、BC_4F_1、BC_4F_2世代群体。通过前景标记和背景标记的选择,分别获得616A和195-14A BC_3F_3世代的高油酸可育双纯合基因型(RfpRfpBnaA.fad2.aBnaA.fad2.a)(恢复系)单株22株和19株,高油酸不育双纯合基因型(rfprfpBnaA.fad2.aBnaA.fad2.a)(不育系)单株30株和19株;分别获得616A和195-14A BC_4F_2世代基因型为RfpRfpBnaA.fad2.aBnaA.fad2.a(恢复系)的单株7株和24株,基因型为rfprfpBnaA.fad2.aBnaA.fad2.a(不育系)的单株1株和18株;分别获得621R和L-135R BC_4F_2世代的纯合高油酸基因型(RfpRfpBnaA.fad2.aBnaA.fad2.a)(恢复系)单株1株和16株。结合田间表型挑选10株(616A的2株可育株和2株不育株、195-14A的2株可育株和2株不育株和L-135R的2株可育株)背景最接近相应轮回亲本的纯合高油酸基因型的单株进行重测序分析。重测序结果表明,10个单株基因组绝大部分区域与相应的轮回亲本无差异,背景回复率达97.93%-99.45%,且油酸位点位于序列差异区段内。2.利用气相色谱法测定39株中选单株自交种子和亲本种子的油酸含量。高油酸亲本材料(油酸基因型BnaA.fad2.aBnaA.fad2.a)的油酸含量为76.14%,受体亲本(基因型BnaA.FAD2.ABnaA.FAD2.A)的油酸含量在61.11%-65.32%之间,7份高油酸杂合(基因型BnaA.FAD2.ABnaA.fad2.a)中选单株自交种子的油酸含量在67.37%-70.57%之间,32份高油酸纯合(基因型BnaA.fad2.aBnaA.fad2.a)中选单株自交种子的油酸含量在68.15%-75.18%之间。中选单株的油酸含量显著的高于受体亲本。3.考察10个与受体亲本遗传背景最接近的中选单株的角果长度(silique length,SL)、每角果粒数(number of seeds per silique,NSS)和千粒重(thousand seed weight,TSW)等产量性状,结果显示其主要产量性状都分别与受体亲本(616A、195-14A、L-135R)无显著差异。
【图文】:

示意图,油菜,生物合成,脂肪酸


图 1.1 油菜主要脂肪酸生物合成示意图(修改自郭震华 2011)Fig. 1.1 The sketch map of the biosynthesis pathway of the main fatty acids in rapeseed官春云(2006)发现内质网中的 FAD2(FattyAcid Desaturases 2)基因和叶绿 FAD6(FattyAcid Desaturases 6)基因在油酸减饱和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育种中可以通过抑制或者突变催化油酸减饱和的基因提高油酸的含量1(Fatty Acid Elongase 1)基因决定着长链脂肪酸的延长,可以通过抑制或者FAE1 基因,提高油酸含量(丁昕等 2007)。吴磊(2014)通过干扰 FAE1 等与成相关基因,不仅降低了种子芥酸含量还增加了种子油酸的含量。.2 FAD2 基因的研究进展FAD2 基因在油酸合成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通过降低油酸脱氢AD2)的活性来提高油酸含量(Hitz et al 1994)。目前已经在多种作物中鉴定2 基因,,如芝麻(Sesamumindicum),玉米(Zea mays),油菜(Brassica napus)

群体,亲本,受体


图 3.1 部分标记在确定基因型的群体中的验证A)各标记在确定基因型的 616ABC4F2群体中的扩增,P1:受体亲本 616A,P2:供体亲本 J-3111;B)各标记在确定基因型的 L-135R BC4F2群体中的扩增,P1:受体亲本 L-135R,P2:供体亲本 J-3111;C)各标记在确定基因型的 195-14ABC4F2群体中的扩增,P1:受体亲本 195-14A,P2:供体亲本 J-3111。Fig. 3.1 Validation of markers in determining genotypic populations) Polymorphic markers in 616A BC4F2population, P1: Receptor parent 616A, P2: Donor parent J-3111.) Polymorphic markers in L-135R BC4F2population, P1: Receptor parent L-135R, P2: Donor parent J-3111.) Polymorphic markers in 195-14A BC4F2population, P1: Receptor parent 195-14A, P2: Donor parent J-3111..2 BC1F1群体的前景选择和背景选择.2.1 BC1F1群体的前景选择武汉分别播种 621R×J-3111、L-135R×J-3111、616A×J-3111、195-14A×J-3111组合的 BC1F1世代种子,苗期挂牌后取样,利用高油酸等位基因标记 YQ-fa行前景选择(图 3.2),分别获得油酸位点杂合单株 26、54、17 和 13 株。BC体是通过 616A×J-3111、195-14A×J-3111 的 F1群体与相应的 616A、195-14A 背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565.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义川;曾松;徐敏;杨建刚;李乾安;魏应海;黄世君;刘建;;水稻恢复系的农艺经济性状比较分析[J];四川农业与农机;2019年02期

2 蔡海亚;;“优质恢复系香5的选育与应用”通过成果鉴定[J];湖北农业科学;2016年24期

3 陈志军;周雷;杨国才;李三和;刘凯;胡刚;游艾青;;籼型同质恢复系的选育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1年18期

4 顾亚佟;潘宗东;龙九洲;金玉荣;龙明珠;;籼稻恢复系凯恢608的选育及利用[J];中国种业;2006年02期

5 李绍前,全华,徐爱珍,李建雄,覃章进;光壳稻恢复系州光恢217的选育与利用[J];广西农业科学;2005年01期

6 ;水稻恢复系蜀恢162[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2年05期

7 朱杰,朱永昌,龚学书,黄宁远,彭兴富,曾宪平;杂交稻恢复系抗瘟性鉴定及筛选利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8 黄利兴,游年顺,雷捷成,雷上平,潘玉卿;水稻恢复系密直播与移栽的性状比较[J];福建稻麦科技;1999年03期

9 许谋树,梁立新;杂交水稻新恢复系将恢155[J];杂交水稻;1996年02期

10 黄志强,龙和平;恢复系晚3与不同不育系配组的优势鉴定[J];杂交水稻;1996年S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邓文敏;邓达胜;广华容;吴万义;杨成明;刘勇强;杨东情;陈丽华;;杂交水稻恢复系辐恢838的选育与应用[A];第6届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刘永柱;陈志强;张建国;王慧;郭涛;林轩东;;空间诱变水稻新恢复系航恢七号的选育及利用[A];全国作物生物技术与诱变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傅军如;高珍珠;朱昌兰;贺晓鹏;彭小松;陈小荣;欧阳林娟;滕林娟;贺浩华;;水稻优质恢复系昌恢121香味基因的初步定位[A];中国作物学会50周年庆祝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谭炎宁;许可;段美娟;刘玲;袁定阳;;隐性红颖恢复系在杂交稻混直播制种中的利用[A];2018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8年

5 程灿;周继华;曹黎明;袁勤;;几个杂交粳稻恢复系配合力分析及其利用价值评价[A];中国作物学会50周年庆祝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周炳炎;许秀钧;黎毛毛;吴小燕;陈武;;明恢63航天育种成果及前景[A];湖北省遗传学会、江西省遗传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7 韦宇;李孝琼;徐俊英;陈颖;高国庆;邓国富;郭嗣斌;;水稻恢复系桂1025和桂99的螟虫抗性改良[A];2014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8 周炳炎;黎毛毛;付江凡;许秀钧;吴小燕;;明恢63航天诱变选育杂交稻新组合研究[A];中国的遗传学研究——中国遗传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9 刘永柱;陈志强;张建国;王慧;郭涛;林轩东;;空间诱变水稻广谱恢复系航恢七号的选育及利用[A];中国作物学会2007年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钟蕾;何虎;曾研华;潘晓华;;若干杂交水稻恢复系及其F_1剑叶温度与产量关系研究[A];中国作物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周来;广西育成新恢复系杂交水稻[N];农民日报;2005年

2 李丽芳;广西野栽型恢复系系列与组合的选育项目推广面积1.17亿亩[N];农民日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李远明 通讯员 游晓军;我市一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N];三明日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余杏;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又创国际领先的科研成果[N];湖南科技报;2018年

5 ;水稻雄性恢复系的转育[N];云南科技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陈江;从高产向优质的飞跃[N];广西日报;2006年

7 李倩;超级稻Ⅱ优28具有四个优良特性[N];大众科技报;2005年

8 ;“杂交粳稻恢复系”减少农药使用[N];陕西科技报;2007年

9 杨金发邋蔡茂楷;福建航天水稻新品种亩产近900公斤[N];农民日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袁万茂;水稻恢复系R1813系列 助力隆平“中国梦”[N];湖南科技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亚军;水稻耐冷和杂种优势位点的全基因组关联定位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7年

2 查仁明;利用分子标记技术预测籼型杂交水稻产量性状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3 钟蕾;不同配合力水稻恢复系及其F_1生理生化特性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1年

4 徐俊英;三个水稻恢复系的白叶枯病和螟虫抗性改良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5 张武汉;特大穗恢复系R1126重要农艺性状及遗传基础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6 陈升;应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广谱、高抗白叶枯病的杂交水稻恢复系[D];华中农业大学;2000年

7 黄殿成;长江中下游杂交粳稻亲本产量和品质性状优异配合力标记基因型筛选与配合力改良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8 刘金兵;甜椒胞质雄性不育系选育与分子标记筛选及败育的生化特性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9 王先俱;印水型杂交粳稻恢复系分子选择及生态适应性研究[D];云南农业大学;2013年

10 尹明智;野油胞质雄性不育系1193A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裘烨;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恢复系稻瘟病抗性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8年

2 任西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水稻骨干不育系和恢复系褐飞虱抗性[D];湖南农业大学;2018年

3 石笑蕊;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育甘蓝型油菜高油酸恢复系及不育系[D];华中农业大学;2018年

4 李f趂

本文编号:26488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26488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f9f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