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花生棉花间作模式对花生生育后期生理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5-13 07:59
【摘要】:本试验于2018年在聊城市农科院茌平示范基地进行,以花生品种花育25,棉花品种聊棉19为试验材料。设置花生和棉花4:4(H4M4)、6:4(H6M4)、4:2(H4M2)共三种间作模式,以单作花生(DH)和单作棉花(DM)作为对照。研究不同花生棉花间作模式对花生生育后期生理特性、土壤养分、品质和效益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花生棉花间作模式对花生后期生育特性的影响不同间作模式促进了花生主茎和侧枝的生长,降低了花生主茎绿叶数、干物质积累总量和花生的叶面积指数,易造成花生的旺长和倒伏。不同间作模式相比,4:2间作模式花生受影响最小。2不同花生棉花间作模式对花生后期生理特性的影响不同间作模式显著降低了花生叶片叶绿素含量、叶片光合速率、根系活力、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和抗氧化酶活性。不同间作模式相比,6:4和4:2间作花生硝酸还原酶的活性、抗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4:4间作,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4:4间作;4:2间作花生光合速率显著高于其他间作处理;6:4间作花生根系活力显著高于其他间作处理。说明6:4和4:2间作模式是较优的间作模式。3不同花生棉花间作模式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不同间作模式提高了土壤的全氮含量,提高作用棉花带大于花生带;花生棉花间作提高了土壤速效磷含量和速效钾含量,提高作用花生带大于棉花带。综合分析,6:4间作模式是最优的改良土壤养分的模式。4不同花生棉花间作模式对花生产量品质及其综合效益的影响不同间作模式虽显著降低了花生产量和棉花产量,但经济总产值较单作棉花增加了。不同间作模式显著降低了花生的单株结果数、粗脂肪、蔗糖和可溶性糖的含量,显著提高了花生出仁率和籽仁中蛋白质含量。不同间作模式相比,6:4间作花生减产幅度最小,经济总产值显著高于其他间作模式且LER大于1,说明其具有明显的间作优势。综上所述,花生棉花6:4间作模式是保证整体效益的最优间作模式。
【图文】:
不同花生棉花间作模式对花生生育后期生理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3.1.2 干物质积累干物质积累量既反映花生生长发育动态变化,也可以体现花生产量形成的过程。由图 1 可以看出,不同间作模式均降低了花生的干物质积累总量和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花生干物质积累总量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迟先增加后减小,在 A2 时到达最高,,后略有下降,根、茎和叶的干物质积累量变化规律和干物质积累总量变化规律相同。不同间作模式相比,6:4 间作模式的花生干物质积累总量和荚果干物质量显著大于其他间作处理。说明 6:4 间作模式营养成分向荚果转移的多。
不同花生棉花间作模式对花生生育后期生理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3.1.2 干物质积累干物质积累量既反映花生生长发育动态变化,也可以体现花生产量形成的过程。由图 1 可以看出,不同间作模式均降低了花生的干物质积累总量和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花生干物质积累总量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迟先增加后减小,在 A2 时到达最高,后略有下降,根、茎和叶的干物质积累量变化规律和干物质积累总量变化规律相同。不同间作模式相比,6:4 间作模式的花生干物质积累总量和荚果干物质量显著大于其他间作处理。说明 6:4 间作模式营养成分向荚果转移的多。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S565.2;S562
本文编号:2661638
【图文】:
不同花生棉花间作模式对花生生育后期生理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3.1.2 干物质积累干物质积累量既反映花生生长发育动态变化,也可以体现花生产量形成的过程。由图 1 可以看出,不同间作模式均降低了花生的干物质积累总量和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花生干物质积累总量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迟先增加后减小,在 A2 时到达最高,,后略有下降,根、茎和叶的干物质积累量变化规律和干物质积累总量变化规律相同。不同间作模式相比,6:4 间作模式的花生干物质积累总量和荚果干物质量显著大于其他间作处理。说明 6:4 间作模式营养成分向荚果转移的多。
不同花生棉花间作模式对花生生育后期生理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3.1.2 干物质积累干物质积累量既反映花生生长发育动态变化,也可以体现花生产量形成的过程。由图 1 可以看出,不同间作模式均降低了花生的干物质积累总量和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花生干物质积累总量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迟先增加后减小,在 A2 时到达最高,后略有下降,根、茎和叶的干物质积累量变化规律和干物质积累总量变化规律相同。不同间作模式相比,6:4 间作模式的花生干物质积累总量和荚果干物质量显著大于其他间作处理。说明 6:4 间作模式营养成分向荚果转移的多。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S565.2;S5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艳君;郭丽华;于涛;华丽民;叶鑫;;花生连作对植株生长发育及主要农艺生理指标的影响[J];辽宁农业科学;2015年06期
2 梁晓艳;郭峰;张佳蕾;孟静静;李林;万书波;李新国;;单粒精播对花生冠层微环境、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5年12期
3 吴限;魏永霞;;玉米-大豆间作对作物生长动态及产量的影响[J];黑龙江水利;2015年06期
4 滕应;任文杰;李振高;王小兵;刘五星;骆永明;;花生连作障碍发生机理研究进展[J];土壤;2015年02期
5 李锐;刘瑜;褚贵新;高慧;;棉花连作对北疆土壤酶活性、致病菌及拮抗菌多样性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5年04期
6 黄金花;刘军;杨志兰;魏飞;郭成藏;景峰;刘建国;;秸秆还田下长期连作棉田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的变化特征[J];生态环境学报;2015年03期
7 李宁;胡海珍;王明辉;熊飞;;鄂东南地区花生+棉花间作模式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5年02期
8 刘卫星;贺群岭;张枫叶;苗友顺;吴继华;;棉花花生间作系统密度配置对产量和效益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5年01期
9 闫敏;王洪浩;王子胜;钟坤;;不同间作模式对棉花、花生生长发育的影响[J];辽宁农业科学;2014年06期
10 万书波;;花生产业形势与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2014年10期
本文编号:26616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266163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