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作物论文 >

混合选择群体结合多途径进行玉米开花调控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6 23:24
【摘要】:玉米起源于地处热带地区,其野生祖先是大刍草。经过长期的人工驯化和改良,玉米成为分布非常广泛的一种农作物,在北纬50度到南纬45度的范围内均有种植。热带玉米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与优良的农艺性状,因此,广泛地应用于玉米种质资源的改良。然而,热带玉米光周期敏感性较高,直接种植在温带地区将会导致生育期不协调,需要将热带玉米进行适应性改良。开花期是玉米驯化改良过程中重要的适应性性状,控制着玉米生育周期的转变,因此,深入揭示玉米开花的遗传机理,挖掘开花调控基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玉米开花是一个数量性状,受群体结构影响较大,这为解析其遗传机理带来了巨大挑战。本研究采用经过混合选择法改良的热带玉米Pop32的原始群体C0,以及经过适应性改良的各轮次群体C3、C5。每个群体进行混池测序,通过结合ΔSNP index和WGCNA分析方法鉴定到了一系列开花候选基因,利用玉米第三版单倍型图谱中温带和热带的基因型数据,计算了全基因组水平上的F_(ST)和XP-EHH选择信号,筛选到了与开花相关的候选基因。本研究对通过上述方法筛选得到的候选基因,采用候选基因的关联分析法,鉴定候选开花基因和花期性状的关联程度,并采用qRT-PCR进一步验证了开花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得到的主要实验结论如下:1、Pop32的原始群体C0,以及经过适应性改良后的各轮次群体C3、C5,种植在温带环境,并记录其开花期天数,发现各改良群体的散粉天数由C0世代的91.6天、缩短到C3世代的84.4天,最终降低到C5世代的78.4天,C5世代的植株已经可以正常散粉吐丝和结实。表明控制双亲授粉的混合选择法可以有效地对热带玉米花期性状进行改良,使其适应温带环境。2、对Pop32的三个改良群体分别进行混池测序。SNP变异检测最终得到了4973810个高质量的SNP。通过两个群体间ΔSNP index的计算,并进行显著位点和候选基因区间的鉴定,一共得到了6517个候选适应性改良基因,基因功能注释发现一些可能参与到开花调控通路的基因,例如GRMZM2G019879,GRMZM2G171365等。3、分析不同组织基因表达量。最终在6517个候选基因中过滤得到5242个高表达量的基因,用于权重基因共表达网络构建。最终鉴定得到了13个组织特异性模块。组织特异性模块基因的GO富集分析发现,Blue、Cyan、Darkturquoise和Black等模块中可以得到与开花发育和调控相关的GO条目。其中在Cyan模块,发现数个已经报道过的开花基因,包括GIZG1A、ZmMADS3、ZmMADS1、ZMHD6、ZFL1等。通过筛选与开花基因存在高连通性的基因,构建开花基因调控网络,鉴定到了一批候选开花基因。4、F_(ST)选择信号法共鉴定到557个候选基因,XP-EHH选择信号法一共鉴定到1913个候选基因。候选基因中包括多个与开花调控相关的基因,包括ZmCCT9、COL1、GRMZM2G387528。5、候选基因的关联分析发现其对开花期性状的表型变异贡献率,相比于已经报道过的开花基因更高,例如GRMZM2G317900、GRMZM2G019879、GRMZM2G126506等。挑选了GRMZM2G019879、GRMZM2G058158、GRMZM2G171365、GRMZM2G055905等四个基因进行qRT-PCR实验,发现这些基因在不同的组织中均具有显著的差异表达。
【图文】:

遗传调控,玉米,生物学研究,双螺旋结构


图 1.1 玉米开花的遗传调控网络(Navarro et al., 2017)e genetic regulatory network of maize flowering time (Navarro et a展应用术Crick 发现 DNA 是双螺旋结构,从此生物学研究进入此开启了 DNA 测序的时代。20 世纪 70 年代,DNA 测

示意图,混合样本,示意图,生物学研究


图 1.2 混合样本分析示意图(Zou et al., 2016)e 1.2 The analysis pipeline of bulked sample analysis (Zou et al网络构建因组计划的完成极大地促进了生命科学的发展,年以指数的形式递增。基于小样本的分析方法,已物学信息。此外,,传统的生物学研究侧重于关注单个能,虽然该研究手段可以揭示某一个调控因子的生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S5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丽员;;德宏玉米主要病害的发生及防治[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2期

2 张秀梅;;探讨玉米种子质量制约因素及提升建议[J];种子科技;2018年12期

3 董志;;玉米高效种植方法[J];农民致富之友;2018年24期

4 苗常青;;玉米倒伏原因与预防[J];农民致富之友;2018年21期

5 王金成;;探析农业种植玉米的增效技术[J];农业与技术;2018年22期

6 郭洪君;;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研究[J];农民致富之友;2019年01期

7 王树立;杨秀宝;;玉米种植新技术与应用实践[J];吉林农业;2019年05期

8 闫先明;;浅谈玉米倒伏成因及如何解决[J];农民致富之友;2019年04期

9 刘兆武;;论玉米超高产栽培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9年05期

10 齐廷文;;黑龙江玉米优质高产栽培模式及配套技术探析[J];农民致富之友;201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长玲;;选育机收玉米品种的思考[A];2017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7年

2 吴传星;伍钧;杨刚;李艳;张倩;;重金属低积累玉米品种的筛选[A];第三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白淑湘;;玉米品种选择的依据及适时播种[A];“加入WTO和科学技术与吉林经济发展——机遇·挑战·责任”吉林省第二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2年

4 胡昌浩;;我国玉米品种更替产量提高过程中生理特性演进规律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5 丰光;景希强;李妍妍;曹祖波;黄长玲;;对选育环境反应迟钝型玉米品种的认识[A];2012年全国玉米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暨新品种展示观摩会论文及摘要集[C];2012年

6 李宗新;张秀清;刘开昌;张慧;刘霞;高旺盛;王庆成;;种植密度和方式对不同类型玉米品种根冠特性及产量的影响[A];中国作物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7 王空军;蒋高明;张吉旺;董树亭;胡昌浩;;我国玉米品种更替过程中产量的提高与光合作用的演变[A];全国植物光合作用、光生物学及其相关的分子生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1年

8 梁琼;谭可欣;侯明生;;对不同玉米品种(系)抗感玉米粗缩病与超氧化物歧酶和多酚氧化酶关系的研究[A];湖北省植物病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刘兴舟;张建;王五洲;陈瑞佶;付华;窦乐;李猛;;密度对玉米新品种皖玉708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A];第十五届全国玉米栽培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7年

10 谭静;刘帆;李自卫;番兴明;;玉米品种耐旱筛选与耐旱指标鉴定[A];2012年全国玉米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暨新品种展示观摩会论文及摘要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郑见;三维重建搭起玉米优质高产平台[N];科学时报;2011年

2 李惠钰;玉米新品种成就“黄金产业”[N];科学时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闫勇;基因研究揭示玉米驯化史[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

4 记者 索荣;今年新晋玉米国审品种超600个[N];农资导报;2018年

5 宗禾;玉米种子备货把握三要点[N];山东科技报;2019年

6 王择;又到玉米购种时 擦亮眼睛要注意[N];山西科技报;2019年

7 作物栽培专家 梁p芎

本文编号:26675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26675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eaf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