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作物论文 >

基于图像处理的田间玉米生长监测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9 14:38
【摘要】:玉米是世界上种植最广泛的谷类作物之一,可作为食品、饲料以及工业原料的主要来源。机械化农业的发展虽然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但是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对农民的切身利益造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发展精准农业已成为机械化农业的核心。其中通过作物信息采集进行作物生长的自动监测对提高农田的产量与田间自动管理技术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相比于传统的人工观测,基于图像处理的机器视觉和图像分析技术在作物信息采集上具有信息收集量大、实时性高、计算准确等显著优点,特别是在节约劳动力,减少人工观测时的主观影响等方面有着巨大潜力。目前图像处理技术在作物自动监测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图像自动获取、图像处理和分析等技术提取待识别区域所包含的杂草、作物和土壤的形状纹理特征、颜色特征、光谱特征等信息进行田间目标的自动识别,以及农业生长期的实时判断。实时监测作物的生长可以帮助人们分析农作物生长状态和农业气象之间的关系,及时进行相应的田间操作,提供有效的农业帮助以增加农产品产量。本文将玉米的生长监测研究分为三个部分,包括针对玉米生长初期的玉米与杂草自动识别,针对玉米穗期图片中玉米穗的自动识别,以及针对玉米整体生长过程的生长期自动识别与预测,旨在结合机器视觉与模式识别技术,研究出一种实时性好、准确性以及鲁棒性高的玉米生长自动监测算法。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支持向量数据描述(SVDD)的田间玉米、杂草自动识别。本课题共采集了三年间玉米生长初期共44天396幅玉米田间图片。使用像素的超绿特征进行阈值分割提取图片绿色植被区域,计算各绿色区域的植被指数特征并使用PCA进行特征选择,最终建立SVDD分类器实现玉米、杂草的自动识别。实验结果表明:利用植被指数特征以及SVDD算法可以有效地识别田间图片的玉米与杂草区域,三年的平均识别精度分别为90.19%、92.36%以及93.87%,同时识别结果不受玉米图片拍摄年份的影响,具有很好的鲁棒性,为实现田间玉米与杂草的自动识别提供了一个可能的技术途径。2.基于显著性检验的玉米穗自动识别。本课题以两年间玉米处于穗期图片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一种由粗到精的自动检测玉米穗区域的算法。在该算法中首先利用光饱和去除算法(LSR)去除图片中由于强光照射引起的光饱和区域,继而应用Itti显著性检验算法自动识别玉米穗的潜在区域,提取各个子区域的纹理特征建立分类器得到最终识别结果。同时与尺度不变特征变换(SIFT)和简单线性迭代聚类(SLIC)的识别效果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利用LSR算法结合Itti显著性检验算法可有效减少光饱和的影响,大幅提高玉米穗的识别精度,其中召回率、准确率与F1特征三项指标分别提高了3.06%,10.17%以及6.44%。相比于SIFT与SLIC两种识别算法本算法的综合指标F1特征分别提高了3.04%与1.45%,因此基于显著性检验实现玉米穗的自动识别是可行的。3.基于多信息融合的玉米生长期预测。本课题提取了三年间玉米生长过程中的覆盖度信息,农田小气候信息作为输入特征,利用T-S模糊建模进行玉米生长期的预测。使用历史覆盖度信息,以5日为研究周期,提取5日间农田小气候数据,建立T-S模糊辨识模型,预测未来第5日的覆盖度信息。最后结合覆盖度预测数据与累积气候数据实现玉米生长期预测。实验结果表明:T-S模糊建模可有效地模拟玉米生长过程中覆盖度变化的规律,同时结合农田小气候信息提高了预测精度,3年的生长期预测精度分别为98.78%、94.51%以及96.20%。为实现玉米生长期预测提供了一个可能的技术途径。
【学位授予单位】:江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513;TP391.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候东;;关于玉米科学施肥助高产的指导建议[J];农民致富之友;2017年23期

2 孟凡红;;玉米栽培新技术及病虫害防治分析[J];新农业;2018年15期

3 魏萍;周晓萍;;河南省2018年三季度玉米市场分析及展望[J];河南农业;2018年31期

4 刘冰;胡韬纲;;农户玉米穗储粮仓的设计研究[J];现代食品;2016年22期

5 焦念元;李亚辉;李法鹏;胡浩博;穆耀东;张煜帛;张岳;;间作玉米穗位叶的光合和荧光特性[J];植物生理学报;2015年07期

6 ;玉米的横截面颗粒数是偶数[J];课堂内外(小学智慧数学);2017年Z1期

7 黄建国;;教育诗[J];文学少年(中学);2017年03期

8 栗子君;;玉米文化与“玉米人”[J];学苑创造(7-9年级阅读);2017年Z2期

9 沈小玲;;农场里没有秘密(英文)[J];英语画刊(高级版);2017年14期

10 庆小霞;;玉米[J];牡丹;2017年1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何秀静;黄洪;黄丽;李辉;潘超;聂术君;张志明;;玉米穗粒腐病抗病基因的挖掘及功能鉴定[A];第一届全国玉米生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5年

2 席靖豪;林焕洁;赵清爽;袁虹霞;李洪连;;黄淮部分地区玉米穗粒腐病致病镰孢菌种类研究[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7年

3 赵清爽;席靖豪;袁虹霞;李洪连;;不同杀菌剂对两种玉米穗粒腐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7年

4 王媛媛;田北京;高雅;聂言顺;黄收兵;王璞;;花期不同程度高温对玉米受精结实的影响[A];第十五届全国玉米栽培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7年

5 葛选良;钱春荣;宫秀杰;李梁;于洋;郝玉波;姜宇博;;松嫩平原中南部不同种植模式玉米生长发育特性及产量性能的研究[A];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2018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8年

6 苏秀侠;于秀芳;祁宏伟;;糖化玉米穗芯对肉牛增重效果的研究[A];第三届全国饲料营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7 王永康;周韬;王保顺;顾德华;;降低奶牛饲料成本的有效途径——玉米秸秆加工调制和饲喂[A];第六届中国奶业大会论文集[C];2015年

8 周子键;李晓鹏;吴亚滨;王仕伟;高景阳;马金亮;黄荣荣;张学才;陈甲法;丁俊强;夏宗良;吴建宇;;连锁分析结合关联分析挖掘玉米穗长主效QTL[A];第一届全国玉米生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5年

9 徐莹莹;刘玉涛;高盼;王宇先;杨慧莹;王俊河;樊景胜;王淑荣;武琳琳;;吐丝期干旱胁迫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A];第十五届全国玉米栽培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7年

10 曹玉军;吕艳杰;魏雯雯;姚凡云;吴杨;刘志铭;王永军;;减源对不同密度玉米产量、干物质积累及光合性能的影响[A];第十五届全国玉米栽培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葛密艳;打好玉米二点委夜蛾防控攻坚战 科学实施玉米“一喷多效”技术[N];河北科技报;2016年

2 本报记者 郑涵予;不让种玉米,农民该咋办?[N];农资导报;2018年

3 余宏章;要想玉米不“摔倒”,培管措施要跟上[N];湖南科技报;2018年

4 张世煌;玉米霉变大数据指明育种新方向[N];农资导报;2017年

5 本报特约分析师 汤薇;玉米环节库存升 市场看涨热度降[N];粮油市场报;2017年

6 蔡一扬;玉米对几种常见肥料的反应表现[N];河南科技报;2017年

7 ;玉米对不同肥料的表现[N];陕西科技报;2017年

8 记者 李卡 通讯员 宋崇信 张玉泉;抓好玉米田间管理 注意防治病虫害[N];保定日报;2017年

9 窦敏虎;创建“农业硅谷”[N];国际商报;2017年

10 本报记者 崔维利 袁松年 王秀;擦亮公主岭“玉米之乡”金招牌[N];吉林日报;201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杜艳芳;KRN4顺式调控UB3影响玉米穗行数的分子机理[D];华中农业大学;2018年

2 张宗玲;新型玉米穗茎联合收获机割台的研制[D];中国农业大学;2018年

3 关东明;玉米穗库发育同步性及其调控机理[D];中国农业大学;2000年

4 霍冬敖;玉米穗粒数相关性状QTL定位与候选基因关联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6年

5 袁广胜;玉米抗穗粒腐病差异表达基因的分离及其功能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6 王帅;长期不同施肥对玉米叶片光合作用及光系统功能的影响[D];沈阳农业大学;2014年

7 赵鹏;玉米穗下节间长杂种优势的组学分析[D];河南农业大学;2015年

8 张智猛;氮水互作对不同类型玉米产量品质形成生理特性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02年

9 冯丹;玉米和水稻叶片光合特征及其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利;基于新型摘穗方法的玉米秸秆物理力学特性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2 郑阳;基于图像处理的田间玉米生长监测研究[D];江南大学;2018年

3 喻俊杰;玉米花序发育相关基因TD1与FEA2的序列变异及其与产量相关性状的关联分析[D];扬州大学;2018年

4 崔敏;玉米穗上叶片数QTL定位及其育种利用评价[D];扬州大学;2018年

5 戚秀山;利用重组自交系群体定位玉米主要株型性状的QTL[D];山东农业大学;2017年

6 宋伟;玉米穗粗的数量遗传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7 张芳;玉米穗壳化学脱胶工艺及纤维性能研究[D];青岛大学;2006年

8 李晶晶;基于近等基因系的玉米穗粒腐病抗性遗传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8年

9 谭登峰;玉米穗粒腐病抗性遗传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06年

10 任亚梅;鲜食玉米穗成熟特性及速冻工艺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6710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26710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9ca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