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图像处理的田间玉米生长监测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江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513;TP391.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候东;;关于玉米科学施肥助高产的指导建议[J];农民致富之友;2017年23期
2 孟凡红;;玉米栽培新技术及病虫害防治分析[J];新农业;2018年15期
3 魏萍;周晓萍;;河南省2018年三季度玉米市场分析及展望[J];河南农业;2018年31期
4 刘冰;胡韬纲;;农户玉米穗储粮仓的设计研究[J];现代食品;2016年22期
5 焦念元;李亚辉;李法鹏;胡浩博;穆耀东;张煜帛;张岳;;间作玉米穗位叶的光合和荧光特性[J];植物生理学报;2015年07期
6 ;玉米的横截面颗粒数是偶数[J];课堂内外(小学智慧数学);2017年Z1期
7 黄建国;;教育诗[J];文学少年(中学);2017年03期
8 栗子君;;玉米文化与“玉米人”[J];学苑创造(7-9年级阅读);2017年Z2期
9 沈小玲;;农场里没有秘密(英文)[J];英语画刊(高级版);2017年14期
10 庆小霞;;玉米[J];牡丹;2017年1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何秀静;黄洪;黄丽;李辉;潘超;聂术君;张志明;;玉米穗粒腐病抗病基因的挖掘及功能鉴定[A];第一届全国玉米生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5年
2 席靖豪;林焕洁;赵清爽;袁虹霞;李洪连;;黄淮部分地区玉米穗粒腐病致病镰孢菌种类研究[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7年
3 赵清爽;席靖豪;袁虹霞;李洪连;;不同杀菌剂对两种玉米穗粒腐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7年
4 王媛媛;田北京;高雅;聂言顺;黄收兵;王璞;;花期不同程度高温对玉米受精结实的影响[A];第十五届全国玉米栽培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7年
5 葛选良;钱春荣;宫秀杰;李梁;于洋;郝玉波;姜宇博;;松嫩平原中南部不同种植模式玉米生长发育特性及产量性能的研究[A];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2018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8年
6 苏秀侠;于秀芳;祁宏伟;;糖化玉米穗芯对肉牛增重效果的研究[A];第三届全国饲料营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7 王永康;周韬;王保顺;顾德华;;降低奶牛饲料成本的有效途径——玉米秸秆加工调制和饲喂[A];第六届中国奶业大会论文集[C];2015年
8 周子键;李晓鹏;吴亚滨;王仕伟;高景阳;马金亮;黄荣荣;张学才;陈甲法;丁俊强;夏宗良;吴建宇;;连锁分析结合关联分析挖掘玉米穗长主效QTL[A];第一届全国玉米生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5年
9 徐莹莹;刘玉涛;高盼;王宇先;杨慧莹;王俊河;樊景胜;王淑荣;武琳琳;;吐丝期干旱胁迫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A];第十五届全国玉米栽培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7年
10 曹玉军;吕艳杰;魏雯雯;姚凡云;吴杨;刘志铭;王永军;;减源对不同密度玉米产量、干物质积累及光合性能的影响[A];第十五届全国玉米栽培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葛密艳;打好玉米二点委夜蛾防控攻坚战 科学实施玉米“一喷多效”技术[N];河北科技报;2016年
2 本报记者 郑涵予;不让种玉米,农民该咋办?[N];农资导报;2018年
3 余宏章;要想玉米不“摔倒”,培管措施要跟上[N];湖南科技报;2018年
4 张世煌;玉米霉变大数据指明育种新方向[N];农资导报;2017年
5 本报特约分析师 汤薇;玉米环节库存升 市场看涨热度降[N];粮油市场报;2017年
6 蔡一扬;玉米对几种常见肥料的反应表现[N];河南科技报;2017年
7 ;玉米对不同肥料的表现[N];陕西科技报;2017年
8 记者 李卡 通讯员 宋崇信 张玉泉;抓好玉米田间管理 注意防治病虫害[N];保定日报;2017年
9 窦敏虎;创建“农业硅谷”[N];国际商报;2017年
10 本报记者 崔维利 袁松年 王秀;擦亮公主岭“玉米之乡”金招牌[N];吉林日报;201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杜艳芳;KRN4顺式调控UB3影响玉米穗行数的分子机理[D];华中农业大学;2018年
2 张宗玲;新型玉米穗茎联合收获机割台的研制[D];中国农业大学;2018年
3 关东明;玉米穗库发育同步性及其调控机理[D];中国农业大学;2000年
4 霍冬敖;玉米穗粒数相关性状QTL定位与候选基因关联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6年
5 袁广胜;玉米抗穗粒腐病差异表达基因的分离及其功能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6 王帅;长期不同施肥对玉米叶片光合作用及光系统功能的影响[D];沈阳农业大学;2014年
7 赵鹏;玉米穗下节间长杂种优势的组学分析[D];河南农业大学;2015年
8 张智猛;氮水互作对不同类型玉米产量品质形成生理特性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02年
9 冯丹;玉米和水稻叶片光合特征及其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利;基于新型摘穗方法的玉米秸秆物理力学特性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2 郑阳;基于图像处理的田间玉米生长监测研究[D];江南大学;2018年
3 喻俊杰;玉米花序发育相关基因TD1与FEA2的序列变异及其与产量相关性状的关联分析[D];扬州大学;2018年
4 崔敏;玉米穗上叶片数QTL定位及其育种利用评价[D];扬州大学;2018年
5 戚秀山;利用重组自交系群体定位玉米主要株型性状的QTL[D];山东农业大学;2017年
6 宋伟;玉米穗粗的数量遗传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7 张芳;玉米穗壳化学脱胶工艺及纤维性能研究[D];青岛大学;2006年
8 李晶晶;基于近等基因系的玉米穗粒腐病抗性遗传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8年
9 谭登峰;玉米穗粒腐病抗性遗传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06年
10 任亚梅;鲜食玉米穗成熟特性及速冻工艺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6710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2671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