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作物论文 >

印度梨形孢促进生长及诱导提高棉花苗期耐盐、抗旱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0 12:13
【摘要】:本试验以干旱敏感型陆地棉栽培种沙洋505-3A为材料,二叶期接种印度梨形孢,20 d后测定株高、茎粗、叶面积、净光合速率、胞间CO_2浓度、气孔导度、蒸腾速率等指标,研究印度梨形孢对棉花幼苗的促进生长作用。在自然干旱和15%、20%PEG 6000模拟干旱处理后测定株高、茎粗、总根长、根总表面积、根总体积、根直径、根尖数、叶片温度、叶片反射率和MDA含量。结果表明:接种印度梨形孢后,棉花幼苗株高、茎粗、叶面积和光合速率均显著提高;干旱处理后,接种印度梨形孢植株在株高、茎粗、生物量、色素含量、含水量的减少量,总根长、总表面积、根总体积、叶片温度和MDA的上升量均低于未接菌植株。说明:接种印度梨形孢可以促进棉花幼苗生长并诱导提高棉花的抗旱性。为了解接种印度梨形孢(Piriformospora indica)对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 L.)苗期生长和耐盐性的影响,以盐敏感棉花品种邯郸8942为试验材料,将印度梨形孢与棉花幼苗共培养后,设置不同浓度NaCl处理(0、100、200 mmol/L),测定株高、茎粗、叶面积、生物量、光合参数(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_2浓度、蒸腾速率)等指标。结果表明,接种印度梨形孢15 d的棉花植株株高、茎粗、叶面积、干鲜重、光合参数均显著高于不接菌植株,促进生长效应显著。不同浓度NaCl胁迫处理(100、200 mmol/L)7 d后,接种处理的植株株高、茎粗、叶面积、干鲜重、光合参数的减少量均显著低于不接菌处理植株,接种印度梨形孢可显著提高棉花幼苗耐盐性。
【图文】:

技术路线图


技术路线图

照片,梨形,根部,定殖


图 3-1 印度梨形孢在根部根部的定殖镜检照片Fig. 3-1 Colonization of Piriformospora indca in the root of cotto梨形孢促进棉花生长梨形孢共生生长 20 d 调查形态性状(图 3-2),,分析)对比不接菌植株(P-,下同),株高、茎粗、叶面和 20.5%,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下同)。表明花幼苗生长。
【学位授予单位】:长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5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金林;李惠茹;郭姝媛;王锁民;施华中;韩庆庆;包爱科;马清;;高等植物适应盐逆境研究进展[J];草业学报;2015年12期

2 夏民旋;王维;袁瑞;邓粉妮;沈法富;;超氧化物歧化酶与植物抗逆性[J];分子植物育种;2015年11期

3 徐芬芬;叶利民;;水稻幼苗对干旱和高温交叉逆境的适应机制研究[J];杂交水稻;2015年05期

4 李亮;武洪庆;马朝阳;任亮;王璐欣;齐树亭;;印度梨形孢促进蒺藜苜蓿生长及其提高耐盐性研究[J];微生物学通报;2015年08期

5 吴金丹;陈乾;刘晓曦;林福呈;高其康;楼兵干;;印度梨形孢对水稻的促生作用及其机理的初探[J];中国水稻科学;2015年02期

6 陈营营;张友昌;夏松波;王孝刚;张教海;别墅;;海陆嫁接棉苗对黄萎病抗性及相关生理指标研究[J];分子植物育种;2014年06期

7 张兴华;高杰;杜伟莉;张仁和;薛吉全;;干旱胁迫对玉米品种苗期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5年01期

8 李平;张永江;刘连涛;孙红春;王旗;李存东;;水分胁迫对棉花幼苗水分利用和光合特性的影响[J];棉花学报;2014年02期

9 惠非琼;彭兵;楼兵干;林福呈;聂长春;刘剑;;印度梨形孢通过促进渗透调节物质的合成和诱导抗逆相关基因的表达提高烟草耐盐性[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4年02期

10 王艺陶;周宇飞;李丰先;苏仲;韩熠;高铭悦;张壮;许文娟;黄瑞冬;;干旱胁迫下高粱叶温与叶片水分状况的关系[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3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孙红春;不同棉花品种对水分胁迫的形态、生理生化反应[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2 王慧俐;印度梨形孢Piriformospora indica对果蔬生长、品质及抗病性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平;干旱胁迫对棉花苗期生长生理及光谱特征的影响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4年

2 王海标;棉花品种苗期与花期抗旱性评价及遗传多样性分析[D];新疆农业大学;2013年

3 李东晓;干旱对棉花叶片的衰老生理及抗氧化酶同工酶谱特征的影响[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4 孙超;印度梨形孢诱导小白菜抗病、促生、抗逆的作用及其机理的初步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726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26726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c47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