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栽培模式对玉米产量形成与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S5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枇杷高优生态果园栽培模式研究”通过鉴定[J];福建农业科技;2003年06期
2 丁仁富,章万顺,张福花;简易竹架中棚年产值万元栽培模式[J];安徽农业;1996年11期
3 ;小麦千斤田栽培模式[J];现代农业;1993年04期
4 陈凤翔;谢灼维;张绪璋;林文新;;晚甘薯丰产栽培模式与主要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1987年06期
5 戚昌瀚 ,郭进耀 ,石庆华 ,徐逸美 ,殷新佑;鄱阳湖区双季稻栽培模式及其优化的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1988年S2期
6 郭德云;福薯87与大豆套种亩产3000~3500公斤栽培模式[J];福建农业科技;1989年03期
7 李俊林;水建兵;;马铃薯抗旱栽培模式试验初报[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9年07期
8 高庆和;姚胜云;;玉米不同通透栽培模式试验[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8年07期
9 王洪波,缪桂兰;秋豇豆栽培模式试验[J];四川农业科技;1999年03期
10 杜叶红;徐亦成;冯明慧;丁检;;浙江省瓠瓜主要栽培模式及效益分析[J];长江蔬菜;2019年1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程筵寿;;速生工业原料林栽培模式试验初报[A];第三届浙江中西部科技论坛论文集(第三卷 林业分卷)[C];2006年
2 刘昌文;何钟佩;李召虎;田晓莉;;棉花超高密植暨高矮配置栽培模式研究[A];中国棉花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禹宗本;;泌阳花菇栽培模式的研究[A];中国菌物学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第六届菌物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4 张崎峰;;高纬寒地不同栽培模式对土壤水分、温度及玉米产量性状的影响[A];第十五届全国玉米栽培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7年
5 颜景波;王慧新;姜涛;于洪波;陈尔冉;孙占祥;何跃;;风沙半干旱区果粮复合栽培模式初步研究[A];中国农作制度研究进展2008[C];2008年
6 胡月;郭晓红;吕艳东;姜红芳;兰宇辰;王鹤璎;周健;;栽培模式对寒地水稻产量及氮素积累分配与转运的影响[A];2018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8年
7 孙秀丽;;论高寒地区规模化设施蔬菜基地的高效益栽培模式和管理[A];第二届全国农用塑料设施大棚、温室栽培技术交流会资料汇编[C];2016年
8 孙秀丽;;论高寒地区规模化设施蔬菜基地的高效益栽培模式和管理[A];全国农用塑料设施大棚、温室栽培技术交流会专家报告、交流论文汇编[C];2015年
9 陈炜;邓西平;聂朝娟;;不同栽培模式下两个旱地小麦品种灌浆过程中果聚糖外水解酶基因的表达[A];第六届中国植物逆境生理学与分子生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10 崔国朝;牛良;;我国桃主要栽培模式现状及集成创新[A];现代果树示范区创建暨果树优质高效标准化生产技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通讯员郭珍;棉花新型栽培模式增产显著[N];伊犁日报(汉);2010年
2 记者 邱锐;新型栽培模式助农增收[N];广元日报;2008年
3 李钟晓;冬枣几种栽培模式的优劣剖析[N];陕西科技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杨继春;农民热衷新型栽培模式[N];新疆日报(汉);2011年
5 记者 文志辉;农科所探寻温室大棚栽培模式[N];吐鲁番报(汉);2009年
6 杨燕江;什么是玉米“四精两管”栽培模式[N];农资导报;2014年
7 记者 孙新;番茄套种双孢菇栽培模式收益高[N];朝阳日报;2009年
8 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农业局 翟洪民;粮菜五种五收栽培模式[N];河北科技报;2012年
9 王忠民;一年三作栽培模式[N];陕西科技报;2007年
10 宋逊风;1+1>2:登海道吉力推玉米创新栽培模式[N];农民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震;新型栽培模式对玉米纹枯病与大斑病流行动态影响及灾变机制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4年
2 徐海成;冬小麦高产高效群体构建的栽培模式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6年
3 鱼欢;施氮量、氮源及栽培模式对小麦、玉米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4 朱铭强;基于生物质精炼的杜仲全组分结构解析及其解离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5 陈宇眺;栽培模式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及生理机制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6年
6 邱黛玉;当归抽薹的调控效应及其机理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1年
7 彭春瑞;水稻“三高一保”栽培技术及其高产优质机理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2年
8 陈炜;不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同化物积累和转运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5年
9 于舒怡;辽宁玉米叶部病害田间流行动态及预测模型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1年
10 秦建权;氮与栽培模式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及相关机理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楠;不同栽培模式对玉米产量形成与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年
2 么宏伟;不同替代料及栽培模式下黑木耳品质综合评价[D];东北林业大学;2017年
3 陈军晓;不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其效益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年
4 段君君;栽培模式对芸豆植株生长及产量与品质的影响[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8年
5 杨雨松;滑盖式日光温室番茄东西垄向栽培模式产量形成及影响因素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7年
6 魏先杰;栽培模式对双季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D];湖南农业大学;2015年
7 赵琳;氮肥和栽培模式对半湿润农田生态系统冬小麦个体—群体调控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8 王聪;不同栽培模式楸树的光合特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9 张宏;半旱地不同栽培模式下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作物水肥利用特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10 陈淑钦;不同栽培模式下铁皮石斛生长特性及活性物质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6824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2682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