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作物论文 >

稀土La(Ⅲ)和Ce(Ⅲ)对高蛋白型和中间型大豆品质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5-26 22:49
【摘要】:不同品质型大豆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状差别较大,我国大豆品种资源丰富、品质优良,但尚未形成专用化的种植模式。目前针对不同需求的大豆专用性品种较少,制约着我国特用大豆和专用种植的发展。因此我国大豆的高蛋白等国内大豆优异特性的优势未能充分发挥。稀土农用可以调整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本试验通过喷施稀土溶液,研究了La(Ⅲ)和Ce(Ⅲ)对高蛋白型和中间型大豆品质的影响。以高蛋白型大豆东农42和中间型大豆东农52为研究对象,采取盆栽方式,在苗期和初花期分别叶面喷施La(Ⅲ)、Ce(Ⅲ)和La(Ⅲ)+Ce(Ⅲ)的混合溶液。LaCl_3溶液的浓度分别为100、150、200 mg·L~(-1),CeCl_3溶液的浓度分别为30、60、90 mg·L~(-1),LaCl_3+CeCl_3混合溶液的浓度分别为40、60、70 mg·L~(-1)。研究了稀土对大豆籽粒品质性状和产量性状的影响和调控规律,结果表明:通过喷施稀土La(Ⅲ)和Ce(Ⅲ)可以进一步提升高蛋白型大豆的籽粒蛋白,优化中间型大豆的品质,为推进大豆专门化种植模式提供相应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所获得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喷施稀土La(Ⅲ)和Ce(Ⅲ)可提高大豆籽粒蛋白质含量,单一稀土铈对东农42大豆品质改善效果最好,复合稀土镧加铈对东农52品质改善效果最佳。东农42在60 mg·L~(-1)的CeCl_3作用下籽粒蛋白质含量显著提高了5.62%,东农52在60 mg·L~(-1)的LaCl_3+CeCl_3作用下籽粒蛋白显著提高5.17%。(2)喷施稀土La(Ⅲ)和Ce(Ⅲ)对大豆籽粒脂肪、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及硬脂酸、软脂酸均有调控效应。东农52在200 mg·L~(-1)的LaCl_3作用下籽粒脂肪含量显著提高了2.34%;东农42在60 mg·L~(-1)的CeCl_3作用下蛋白质和脂肪总量显著提高1.93%,东农52在30mg·L~(-1)的CeCl_3作用下蛋白质和脂肪总量显著提高2.81%;脂肪酸方面,东农52在40 mg·L~(-1)的LaCl_3+CeCl_3作用下软脂酸含量显著降低了1.13%。在30 mg·L~(-1)的CeCl_3的作用下,东农42籽粒的硬脂酸显著降低5.00%,东农52籽粒的硬脂酸显著降低4.52%。东农42在200 mg·L~(-1)的LaCl_3作用下油酸显著升高2.22%,东农52在70 mg·L~(-1)的LaCl_3+CeCl_3作用下油酸显著提高2.44%。亚麻酸含量均低于CK,在200 mg·L~(-1)的LaCl_3作用下,东农42和东农52分别显著降低3.72%和4.51%。(3)喷施稀土La(Ⅲ)和Ce(Ⅲ)影响大豆产量构成因子,可显著提高大豆的产量。东农42在70 mg·L~(-1)的LaCl_3+CeCl_3作用下单株粒重显著提高13.15%。东农42在60 mg·L~(-1)的CeCl_3和60 mg·L~(-1)的LaCl_3+CeCl_3作用下百粒重最高为24.69 g。东农42在60 mg·L~(-1)和70 mg·L~(-1)的LaCl_3+CeCl_3作用下产量显著提高13.15%,东农52在60 mg·L~(-1)的CeCl_3、100 mg·L~(-1)的LaCl_3和60 mg·L~(-1)的LaCl_3+CeCl_3作用下产量显著提高17.44%。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S56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柳美玲;;硼钼微量元素对大豆品质和产量的影响[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9年02期

2 金平;施肥对大豆品质的影响[J];作物杂志;1996年06期

3 余章机;顾明华;黎耿碧;冯加才;黄中权;陆荣成;;在石灰性土上锌、硼营养对大豆品质及产量的影响[J];广西农学院学报;1988年04期

4 胡明祥;;大豆品质性状的遗传与育种[J];中国农学通报;1988年06期

5 杜维广;何志鸿;;大豆品质育种策略及途径[J];黑龙江农业科学;1989年06期

6 魏才强;;栽培措施对大豆品质的影响[J];中国林副特产;2006年01期

7 顾和平,朱成松,陈新;大豆品质籽粒的进一步改良[J];大豆通报;1997年04期

8 魏云山;王会才;生国利;陈琪;张洪涛;;影响大豆品质的因素[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年05期

9 任志秋,许颖,毛秀云;不同储藏年限大豆品质的变化[J];黑龙江粮食;2002年01期

10 李荣启,胡振东,戴佩英;不同储藏年限大豆品质的变化[J];郑州粮食学院学报;198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王涛;智海剑;;大豆品质及产量相关农艺性状的QTL定位研究[A];第23届全国大豆科研生产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2 田苗苗;徐民新;张利明;朱保葛;;大豆品质、产量及产量相关性状QTL的定位分析[A];全国植物分子育种研讨会摘要集[C];2009年

3 李素芬;杨丽杰;霍贵成;;膨化温度对全脂大豆品质的影响[A];第三届全国饲料营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4 ;秦皇岛领先科技发展有限公司[A];首届中国苜蓿发展大会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赵瑞华;全国秋粮质量整体正常 大豆品质较好[N];粮油市场报;2017年

2 记者 董峻;国产大豆品质达到国际水平[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3 本报记者 吕天霞;龙江大豆品质那是“嘎嘎的”[N];黑龙江经济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徐若滨;国际大豆品质不靠谱[N];新农村商报;2013年

5 ;黑龙江:“麦豆轮作”破解大豆品质下降难题[N];粮油市场报;2009年

6 记者 韩乐;西线:玉米减产大豆品质降低[N];期货日报;2012年

7 本报记者 焦明忠 刘伟;莫让金豆“褪色”[N];黑龙江日报;2009年

8 记者 鲍仁;中晚籼稻、玉米总体质量较好 大豆品质下降[N];期货日报;2010年

9 鸿燕;生产还有潜力吗?[N];农民日报;2003年

10 佟绍英;检验检疫提醒规范合同[N];国际商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宁海龙;东北三省大豆品质生态差异及遗传效应分析[D];东北农业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陶佩;稀土La(Ⅲ)和Ce(Ⅲ)对高蛋白型和中间型大豆品质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19年

2 蒋涛;套作对大豆品质的影响及差异蛋白组学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13年

3 时玉强;基于机器视觉的大豆品质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9年

4 王晓丹;大豆品质性状作图群体的构建及种子蛋白和脂肪含量QTLs的SSR标记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05年

5 张大勇;东北地区大豆蛋白质及油份含量的生态差异及品质区域初步划分[D];东北农业大学;2003年

6 刘锦;充氮储藏对大豆品质的影响[D];南京财经大学;2013年

7 邱强;吉林省大豆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生态区划及地点年份效应分析[D];延边大学;2010年

8 王涛;大豆品质及产量相关农艺性状的QTL定位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825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26825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48d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