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作物论文 >

沟垄覆盖栽培模式下糜子农田光、温、水效应及群体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7 12:21
【摘要】:糜子抗旱、耐瘠,生育期与雨季同步,在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具有明显的地域优势和生产优势。但目前旱地糜子栽培技术较为落后,产量较低且不稳定,相关研究也较少。因此,探索高效的黄土高原旱地糜子栽培技术对该地区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于2014~2016年在陕西榆林现代农业示范园进行,以“榆糜2号”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了垄、沟均不覆盖(NM)、垄上覆盖地膜+沟内覆盖生物降解膜(JM)、垄上覆盖地膜+沟内覆盖液态地膜(YM)、垄上覆盖地膜+沟内覆盖地膜(DM)、垄上覆盖地膜+沟内不覆盖(BU)及垄上覆盖地膜+沟内覆盖玉米秸秆(JG),共6种不同的沟垄覆盖处理,以传统平作无覆盖为对照(CK),探讨不同沟垄覆盖栽培模式下糜子农田光、温、水效应及糜子群体特征,并从土壤水温效应、小气候特征、群体结构、叶片生理代谢及物质生产的角度阐明沟垄覆盖栽培模式下糜子产量形成的机理,进一步确定适宜黄土高原旱地糜子生产的栽培模式。主要结果如下:(1)沟垄覆盖栽培模式可有效改善糜子农田土壤水分状况。2014和2015年(干旱年)沟垄覆盖栽培模式下0~200 cm土层全生育期平均土壤含水量较CK分别提高3.2%~13.3%和4.0%~18.4%;其蓄水保墒效应呈现随覆盖面积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其中JG、DM及JM处理下蓄水保墒效应较好,NM处理下蓄水保墒效应较差。DM和JM处理可有效提升糜子农田土壤温度,JG处理下呈降温效应,而NM、YM和BU处理下土壤温度无明显变化。0~200 cm土层糜子拔节期、灌浆期及全生育期平均土壤含水量分别与拔节期、灌浆期地上部分干物质量及产量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01);糜子灌浆期0~25 cm土层平均土壤温度与灌浆期地上部分干物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01)。改善糜子农田土壤水分状况、提升灌浆期土壤温度对促进糜子产量增收具有重要意义。在2014和2015年(干旱年),DM处理对糜子农田土壤增温保墒的效果更好,JM处理次之。(2)沟垄覆盖栽培模式有效降低了糜子冠层温度和株间温度,提升了株间湿度,为糜子提供相对“冷、湿”的小环境。糜子开花对农田水温环境较为敏感,2015和2016年沟垄覆盖栽培模式下糜子花后平均冠层温度较CK分别降低0.7℃~2.0℃和0.6℃~1.7℃,开花期各冠层高度处糜子株间温度较CK分别降低0.4℃~2.4℃和0℃~1.9℃,平均株间相对湿度较CK分别提升0.1%~6.5%和0~3.4%,DM处理下效果更为明显。同时,沟垄覆盖栽培模式有效改善了糜子冠层内光分布状况,提升了群体光能转化效率。与2014和2015年(干旱年)有所不同,2016年(丰水年)DM处理下花后冠层光照拦截率及拦截辐射量并非最高。2014~2016年沟垄覆盖栽培模式下抽穗后糜子冠层光能转化效率较CK分别增加1.7%~41.5%、15.1%~64.6%和0.6%~27.1%。从整体上看,沟垄覆盖栽培模式可有效改善糜子农田小气候环境,在干旱年,DM处理下效果最佳,而在丰水年其优势有所减弱。(3)沟垄覆盖栽培模式可有效提高糜子株高及叶面积指数(LAI),且在干旱年生育后期具有较低的K值,使糜子具有较好的群体特征;同时,沟垄覆盖栽培模式可有效降低花后叶片丙二醛(MDA)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_2~-·)的积累,减缓糜子花后LAI及叶片SPAD值衰减的速度。2014~2016年沟垄覆盖栽培模式下全生育期平均LAI较CK分别增加14.4%~39.8%、19.9%~65.2%和14.9%~35.1%,花后LAI较CK分别增加21.8%~59.2%、22.1%~77.9%和21.0%~44.5%,全生育期平均叶片SPAD值较CK分别增加3.3%~16.8%、2.2%~13.4%和2.4%~9.4%,花后叶片SPAD值较CK分别增加2.7%~20.9%、2.0%~17.4%和2.6%~9.9%。花后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量与LAI间呈显著(P0.05)正相关,与叶片SPAD值间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关系。维持花后较高的LAI及叶片SPAD值,可促进糜子花后干物质积累。在干旱年,沟垄覆盖栽培模式可有效改善糜子群体特征,相较而言,DM处理下效果最为明显;而从整体上看,在丰水年沟垄覆盖栽培模式的优势有所减弱。(4)沟垄覆盖栽培处理下,糜子具有合理的群体及健壮的个体,进而获得更高的糜子单株地上部分干物质量、花前及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千粒重、穗粒数及穗长,最终获得更高的产量(2014年JG处理除外),但其增产效果受降雨量影响较大,丰水年(2016年)的增产幅度低于干旱年(2014和2015年)。2014~2016年沟垄覆盖栽培模式下糜子单株干物质量较CK分别增加1.4%~73.7%、19.5%~94.3%和14.8%~58.9%,花前干物质积累量较CK分别增加2.2%~72.8%、13.4%~88.0%和25.2%~70.5%,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较CK分别增加4.8%~99.6%、80.4%~142.5%和3.7%~83%,产量较CK分别增加3.7%~31.3%(2014年JG处理除外)、6.8%~35.3%和6.8%~16.4%。提升糜子花前、花后干物质积累量、粒重及穗粒数可促进糜子产量增收;沟垄覆盖栽培模式下较高的LAI及较低的LAI和SPAD衰减速度,较低的MDA和O_2~-·积累是沟垄覆盖栽培模式下糜子产量增收的重要生理因素。相较CK及其余处理而言,DM处理下糜子单株地上部分干物质量、花前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连续3年均为最高,但2016年(丰水年)DM处理下糜子单株地上部分干物质量、花前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的增幅相对2014和2015年(干旱年)均有所降低;而DM处理下花后干物质积累量仅在2014和2015年(干旱年)为最高。主要归因于在干旱年DM处理相较CK及其余处理而言具有更好的水、温、光环境及群体特征,从而获得更高的干物质量、粒重及穗粒数,进而收获更高的产量,但其优势在丰水年有所降低。垄、沟均覆地膜的DM模式更适宜在黄土高原旱作农区干旱年糜子生产中应用和推广。(5)基于沟垄覆盖栽培模式下糜子LAI、TPARm及IPAR与光谱变量的相关性,初步构建并验证了沟垄覆盖栽培模式下糜子LAI、TPARm及IPAR的高光谱遥感监测模型。其中,y=0.387 x~(0.869)(x=R_(750)/R_(470))较适合用于不同沟垄覆盖模式下抽穗至成熟期糜子叶面积指数的统一监测;y=-0.711x+1.259(x=R_(1065)/R_(1200))、y=1.318 x-0.749(x=R_(1275)/R_(1065))、y=-1.987 x+0.591[x=(R_(1065)-R_(1200))/(R_(1065)+R_(1200))]和y=-2.110 x+0.543[x=(R_(1065)-R_(1275))/(R_(1065)+R_(1275))]较适合用于不同沟垄覆盖模式下抽穗至成熟期糜子TPARm的统一监测;y=-0.0985 x~2-0.2693 x+0.9914(x=R_(675)/R_(550))和y=-0.5092 x~2-0.7638 x+0.6346[x=(R_(675)-R_(550))/(R_(675+)R_(550))]较适合用于沟垄覆盖模式下抽穗至成熟期糜子IPAR的统一监测。利用构建的LAI、TPARm及IPAR的高光谱遥感监测模型,可为实时监控沟垄覆盖栽培模式下旱地糜子长势及产量预测提供重要参考。相较而言,构建的LAI的高光谱遥感监测模型更适合辅助黄土高原地区沟垄覆盖栽培模式下旱地糜子抽穗期干物质积累量的预测及辅助生育期间糜子农田土壤含水量的实时监控,构建的TPARm的高光谱遥感监测模型更适合辅助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沟垄覆盖栽培模式下开花期至成熟期糜子干物质积累量及糜子产量的预测。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516
【图文】:

示意图,上覆盖,地膜,模式


图 2-1 垄上覆盖地膜+沟内不覆盖栽培模式(BU)示意图ig. 2-1 A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ridging with only hills plastic film mulched and furrows not mulchedtreatment (BU)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山立;韩冰;;可降解农用地膜国内外研究推广进程与存在问题[J];陕西农业科学;2015年12期

2 齐波;张宁;赵团结;邢光南;赵晋铭;盖钧镒;;利用高光谱技术估测大豆育种材料的叶面积指数[J];作物学报;2015年07期

3 张玉;韩清芳;成雪峰;杨姗姗;贾志宽;丁瑞霞;任小龙;聂俊峰;;关中灌区沟垄集雨种植补灌对冬小麦光合特征、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5年05期

4 孔维萍;成自勇;张芮;何钊全;何正乾;张晓霞;刘静霞;高阳;;保护性耕作在黄土高原的应用和发展[J];干旱区研究;2015年02期

5 于爱忠;柴强;;供水与地膜覆盖对干旱灌区玉米产量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5年05期

6 蔡福;明惠青;赵先丽;王春远;于芳;张玉书;;温度条件对辽宁南部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以庄河分期播种试验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年02期

7 杨长刚;柴守玺;常磊;杨德龙;;不同覆膜方式对旱作冬小麦耗水特性及籽粒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5年04期

8 贺佳;刘冰锋;李军;;不同生育时期冬小麦叶面积指数高光谱遥感监测模型[J];农业工程学报;2014年24期

9 姜净卫;董宝娣;司福艳;王晓明;张秋英;师长海;乔匀周;刘月岩;李全起;刘孟雨;;地膜覆盖对杂交谷子光合特性、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4年06期

10 张盼盼;周瑜;宋慧;乔治军;王海岗;郑殿峰;冯佰利;;不同肥力水平下糜子生长状况及农田小气候特征比较[J];应用生态学报;2015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吴杨;黄土高原不同覆盖种植技术对农田水温效应及玉米生长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2 苏旺;不同覆盖方式和氮肥水平下黄土高原旱地糜子生理生态响应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3 张盼盼;糜子农田小气候特征及生物学特性对施肥水平的响应[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4 冯佰利;干旱条件下不同基因型小麦冠层温度及其生物学特征[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妙佳源;不同基因型糜子群体冠层特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2 张磊;沟垄集雨种植下氮肥对春玉米产量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3 王子煜;夏玉米田间沟垄立体种植群体的调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4 韩成龙;半干旱黄土区不同降雨年型地膜覆盖对春小麦产量形成及磷素分配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4年

5 霍晓军;不同节水栽培模式下糜子叶片衰老与活性氧代谢[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6 刘冰峰;夏玉米氮磷营养监测高光谱遥感估算模型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7 屈洋;黄土高原不同节水种植模式糜子生产潜力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8 严菊芳;干旱条件下冷型小麦的农田热量平衡及小气候特征[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7175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27175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739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