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作物论文 >

施氮水平对春玉米生物学性状及温室气体排放规律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7-06 09:03
【摘要】:为明确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春玉米增密条件下适宜的施氮量,进一步揭示不同施氮水平下春玉米生长发育及田间温室气体排放规律,为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筛选出产量和环境双赢的最佳施氮水平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分析了0 kg/hm~2、120 kg/hm~2、180 kg/hm~2、240 kg/hm~2、300 kg/hm~2、360 kg/hm~2(N0、N8、N12、N16、N20、N24)6个施氮水平对春玉米主要农艺性状、光合特性、产量及温室气体排放规律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各处理对广德5苗期的株高、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不显著。除大喇叭口期的株高以N20处理最大外,其他各生育期株高、叶面积、干物质积累均以N16处理最大,且各施氮处理均显著高于不施氮处理。(2)各施氮处理对光合特性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其中在抽雄吐丝期,广德5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均在施氮量为240 kg/hm~2时表现最好,且在灌浆期时下降幅度较小,并保持较大的光合速率。(3)不同施氮量对产量构成的影响的表现为:穗长、穗粗、千粒重、穗粒数与施氮量呈正相关关系(P0.05),且均在施氮量为240 kg/hm~2时达到最大。突尖长度与施氮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广德5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施氮量为240 kg/hm~2时产量最大,为14538.26kg/hm~2。(4)CO_2和N_2O排放通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CH_4的排放吸收有正有负无明显规律。CO_2、N_2O的积累排放总量、CH_4的积累吸收总量均随施氮量的提高而增加。温室效应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温室气体排放强度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结合产量分析发现在施氮量为240kg/hm~2时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最低、产量最大。因此,N16施氮水平(240 kg/hm~2)为华北北部补灌区较为理想的施氮水平。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S513
【图文】:

技术路线图,温室气体排放,春玉米,动态变化规律


灌浆、收获期)的株高、干物质重、叶干重、叶面积指数及在重要生育时期测量叶绿素含量、叶片面积、气孔导度等光合指标,从而揭示不同氮肥施用对春玉米干物质积累规律的影响以及 6 种施氮模式下春玉米的光合特性的差异,进而确定春玉米的最佳氮肥施用量。(3)分析施氮水平下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动态变化规律,阐明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对施氮水平的反馈机制。通过测定春玉整个生育期内不同施氮量下温室气体(CH4、N2O 和 CO2)排放通量,进一步分析不同施氮水平对春玉米田 CH4、N2O 和 CO2排放量的影响,从而明确不同施氮水平下春玉米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动态变化规律。1.5 技术路线

施氮水平,排放通量,土壤N,动态变化


不同施氮水平对春玉米生物学性状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下 CO2排放速率峰值出现在 N24 处理,为 565.21 mg·m-2·h-1。由此可见,随着施氮水平升高,CO2排放通量呈逐渐升高的趋势。拔节期出现峰值的原因可能是进行灌水以后广德 5 根系迅速生长,从而加大了根系呼吸强度,进而促进土壤 CO2的排放。在灌浆期出现峰值,原因是在该时期玉米生长及代谢均达到较旺盛时期,因此土壤 CO2释放量达到高峰。在春玉米成熟期 CO2排放速率较低且趋于平缓,原因可能是成熟期广德 5 根系逐渐衰老,且土壤含水量降低,根系活力降低,造成呼吸速率降低。3.3.2 施氮水平对春玉米田 N2O 排放通量的影响

通量,动态变化,土壤,内蒙古大学


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通量最高,其值分别为 0.19 mg·m-2·h-1和 0.06 mg·m-2·h-1。在整个生育期 N2O 排放通量范围为 0.01~0.20 mg·m-2·h-1。由此可见,增施氮肥会提高农田 N2O 排放。.3.3 施氮水平对春玉米田 CH4排放通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光宇;蔚荣海;;不同施氮水平对糯玉米产量的影响[J];吉林农业;2016年03期

2 王茂文;洪立洲;刘冲;丁海荣;朱小梅;;施氮水平与播种量对北美海蓬子鲜菜产量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1年02期

3 周佳民;尹小红;陈超君;黄敏;彭福元;朱校奇;;施氮水平对广金钱草产量和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10年12期

4 张凯;孙君艳;;豫南地区粳稻栽培最佳施氮水平试验[J];湖北农业科学;2010年06期

5 李端富;周天生;谢庭林;;水稻新品种“兰园一号”不同施氮水平的试验初报[J];耕作与栽培;1987年02期

6 范少辉,俞新妥;杉木苗期施氮对二年生生长的影响[J];福建林学院学报;1989年03期

7 洪立洲;王茂文;刘冲;丁海荣;朱小梅;邢锦城;赵宝泉;;播种量及施氮水平对马齿苋生长及品质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1年04期

8 徐伟;杨京平;汪华;孙军华;施宏鑫;;高肥力稻田不同施氮水平对稻田系统氮通量的影响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7年04期

9 石健康;苏时民;戴昌浩;李建军;昌丽纯;姜立新;林蕴华;刘达;王正良;;不同耕作方式和施氮水平对稻草还田效益的影响[J];作物研究;2006年02期

10 刘亚男;石伟琦;马海洋;张江周;严程明;陈清;;不同施氮水平对菠萝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广东农业科学;2013年1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何文天;任家兵;汤利;房冬冬;;不同施氮水平下小麦蚕豆间作对蚕豆根际微生物区系的影响[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中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2 田洵;魏峭嵘;石瑛;;不同施氮水平对马铃薯氮代谢酶活性及氮素利用的影响[A];2016年中国马铃薯大会论文集[C];2016年

3 王爽;陈雪丽;李伟群;王晓军;孙磊;张磊;谷学佳;刘颖;潘亚清;张凤彬;王玉峰;;不同施氮水平对玉米产量、氮素利用效率及土壤无机氮含量的影响[A];农业环境与生态安全——第五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4 董艳;汤利;郑毅;;小麦/蚕豆间作对小麦根际微生物数量和多样性的影响[A];土壤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蒋鹏;谢小兵;周雪峰;张瑞春;曹放波;陈佳娜;伍丹丹;邹应斌;;华南稻区不同地点和施氮水平对水稻产量及干物质生产的影响[A];2012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6 曾祥忠;肖楷;吕世华;;“大三围”强化栽培模式下施氮水平和移栽期对水稻氮素利用的影响[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8年

7 邓云辉;朱少熹;田和平;雷振东;;棉花病虫无害化统防效果好[A];棉花重大病虫统一防治的理论与实践[C];2004年

8 娄群峰;张敦阳;黄建中;王庆亚;刘天龙;朱元良;;不同施氮水平下杂草群落与油菜的竞争关系[A];面向21世纪中国农田杂草可持续治理——第六次全国杂草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9 王永华;胡卫丽;李刘霞;段剑钊;郭天财;;不同基因型小麦产量、氮效率差异及相互关系[A];第十五次中国小麦栽培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10 曹兵;张登金;;不同施氮水平对三种绿化树种苗木生长的影响[A];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3)[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吕小红;不同株型水稻品种氮肥利用差异及其生理基础[D];沈阳农业大学;2011年

2 靳学慧;氮素对马铃薯根际微生物和抗病相关生理生化物质及产量的影响[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5年

3 蒋春姬;高产花生品种对氮肥和种植密度互作的生物学响应机制[D];沈阳农业大学;2014年

4 吴朝晖;超级杂交中籼稻高产生理生态及其调控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5 钟一铭;水稻叶片氮素营养快速诊断及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特征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瑞;施氮水平对春玉米生物学性状及温室气体排放规律的影响[D];内蒙古大学;2019年

2 黄鹏;关中西部覆膜与施氮量对花生生长发育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年

3 常彩红;施氮水平对关中平原小麦品种农大1108产量及品质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年

4 陆建明;不同施氮水平对不同品种宿根蔗氮代谢及产量品质的影响[D];广西大学;2018年

5 李明松;不同施氮水平下玉米根际微生物种群结构的变化[D];吉林农业大学;2018年

6 杨世芳;不同施氮水平下接种AM真菌对藜麦生理生长的影响[D];山西师范大学;2018年

7 李叶杉;不同施氮水平下陇中黄土高原春小麦田温室气体排放特征[D];甘肃农业大学;2018年

8 蒋万;施氮水平对木薯生长、产量形成及碳、氮代谢的影响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7年

9 彭婷;不同覆盖方式和施氮水平对苹果树营养生长和果实品质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年

10 张光宇;不同施氮水平对糯玉米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影响[D];吉林农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7434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27434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395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