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作物论文 >

5种小麦主要性状相关分析与抗寒能力初探

发布时间:2020-07-19 20:41
【摘要】:小麦是世界种植面积最广的农作物之一,有广泛的适应能力。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调整,现有的小麦产量和品质无法满足未来食品生产需要,因此,提高小麦产量及品质成为全球的一大挑战。随着育种方法及杂种优势理论的深入研究,国内首先将杂种优势应用于玉米和水稻,小麦优势群体划分的研究较少,仍然主要依赖传统杂交育种。因此,小麦的杂种优势群体划分方法急需深入探究,以提高小麦杂交育种工作效率、筛选合适的小麦杂交组合,推动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工作。本研究通过对小麦全生育期性状的观测统计,分析农艺性状、品质性状以及组合间配合力,筛选出较为优异的小麦品种杂交组合。本试验于2015年-2017年进行。试验选取周麦20、矮抗58、中国农大L806、豫麦34和周麦32作为亲本,由于该五种小麦性状优良,产量高,品质佳,并且周麦20具有优良的抗逆性和高产的表现,因此试验以周麦20为母本,以矮抗58、中国农大L806、豫麦34、周麦32为父本进行顶交,并对获得的杂交1代小麦进行一系列育种分析。本论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四个小麦杂交组合F1代农艺性状及品质性状的表型分析通过对小麦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表型的观测分析发现,小麦性状表现与亲本相关,其中小麦的株叶型、叶形、叶片颜色以及籽粒性状表型偏向父本。小麦灌浆速率与净光合速率有一定的关系,在小麦灌浆后期会随着净光合速率的降低而降低。通过对4个杂交组合的平均值和变异系数分析发现,株高、容重和稳定时间的性状稳定性较好。对照4个杂交组合的变异系数能够得出,豫麦34和周麦20杂交组合F1代农艺性状最为稳定,而周麦32和周麦20杂交组合F1代品质性状最为稳定。通过对小麦性状相关性分析发现,株高和穗长、芒长之间互为正相关;穗长、百粒重和单株穗粒数之间也互为正相关;湿面筋含量与面团稳定时间、形成时间呈正相关,与延展性呈负相关;沉降值与粗蛋白含量、水分以及吸水率呈正相关。此外,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相关性从大到小依次为:分蘖数成穗数单株穗粒数百粒重。四组小麦杂交组合父本性状配合力及遗传参数分析通过对小麦4个杂交组合的一般配合力以及遗传参数的分析,能够得出,矮抗58和周麦20的株高和成穗数性状一般配合力高,豫麦34和周麦20的百粒重一般配合力高,中国农大L806和周麦20的粗蛋白含量、沉降值、容重、吸水率和湿面筋含量一般配合力高,周麦32和周麦20的出粉率一般配合力高,表明以上性状在后代中平均表现较好。通过遗传参数分析可知,小麦性状以加性效应影响为主,株高、单株穗粒数、百粒重、单株成穗数、穗长和芒长、粗蛋白含量、沉降值、出粉率、容重、吸水率和湿面筋含量的环境方差和基因型方差对比发现,以上品质性状的基因型方差明显高于环境方差,表明其品质性状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小,而受基因的影响较大。并且,矮抗58和周麦20杂交组合F1代在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上均具表现有明显的超亲优势。四个小麦杂交组合F1代抗寒能力初探通过对低温处理小麦幼苗进行相关的生理生化分析发现,4个杂交组合F1代小麦幼苗叶片中的SOD活性、POD活性、CAT活性、MDA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和电导率在经过低温处理后都有明显的提高。通过生理生化分析发现,矮抗58和周麦20杂交组合中,1号的耐寒能力较好。中国农大L806和周麦20杂交组合中,子代的生理生化水平增幅与亲本相似,由此表明子代的耐寒能力与亲本相似。豫麦34和周麦20杂交组合中,5号的耐寒能力最佳。周麦32和周麦20杂交组合中,4号的耐寒能力较好。周麦20在经过低温处理后的生理生化水平增幅较小,且豫麦34和周麦20杂交组合以及周麦32和周麦20杂交组合子代的生理生化水平增幅较其亲本有下降的趋势,因此,以上两个组合后代小麦耐寒能力有望提高。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512.1
【图文】:

5种小麦主要性状相关分析与抗寒能力初探


矮抗 58×周麦 20 抽

5种小麦主要性状相关分析与抗寒能力初探


矮抗 58×周麦 20 成

小麦灌浆,速率,千粒重,显著水平


表 2.8 灌浆速率系数“*”和“**”分别表示 0.05 显著水平和 0.01 极显著水平;R^2:相关系数,k:最大千粒重,:常数参数品种(系) R^2 k b A矮抗 58 0.975** 2.04 0.2812 38.20542国农大 L806 0.988** 2.214 0.2657 39.28625豫麦 34 0.99** 2.288 0.1447 36.59025周麦 32 0.989** 1.1322 0.1939 55.25673周麦 20 0.99** 1.393 0.1303 36.3592抗 58×周麦 20 0.976** 1.7085 0.2762 41.35671 L806×周麦 20 0.957** 1.3512 0.2972 30.90244麦 34×周麦 20 0.993** 1.843 0.2180 24.25303麦 32×周麦 20 0.998** 1.845 0.2737 27.2908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盟;张玲丽;冯毅;郑锦娟;宋喜悦;;黄淮麦区小麦新品系主要农艺性状变异分析[J];种子;2015年09期

2 古晓红;骈跃斌;牛瑜琦;张丽娜;张红刚;梁增浩;韩斌;任永康;;对一些小麦新品系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J];山西农业科学;2015年06期

3 韩玉林;殷贵鸿;黄峰;王丽娜;唐建卫;高艳;李楠楠;张倩;于海飞;杨光宇;李新平;;小麦HMW-GS含量与加工品质的关系[J];作物杂志;2015年02期

4 张中州;赵月强;张锋;赵永涛;袁谦;侯颖;;2005~2012年河南省审定的半冬性小麦品种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分析与评价[J];作物杂志;2014年05期

5 姜丽娜;张黛静;宋飞;刘佩;樊婷婷;余海波;李春喜;;不同品种小麦叶片对拔节期低温的生理响应及抗寒性评价[J];生态学报;2014年15期

6 吴儒刚;范业泉;刘鹏;吕金岭;崔光泉;戴忠民;;华北地区小麦品种农艺性状比较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4年07期

7 李鹏;孙明柱;张凤云;高国强;李新华;;小麦抗寒生理生化特性与分子机理研究进展[J];山东农业科学;2013年09期

8 翟秀明;邵登魁;侯全刚;李江;张广楠;李莉;;黄色线辣椒为母本的F_1代遗传特性与杂种优势研究[J];北方园艺;2012年08期

9 温明星;陈爱大;杨红福;曲朝喜;;小麦育种技术研究进展[J];园艺与种苗;2011年04期

10 王树刚;王振林;王平;王海伟;李府;黄玮;武玉国;尹燕枰;;不同小麦品种对低温胁迫的反应及抗冻性评价[J];生态学报;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殷贵鸿;韩玉林;唐建卫;黄峰;王丽娜;高艳;于海飞;李楠楠;张倩;邹少奎;杨光宇;李新平;;河南省周口“十二五”小麦遗传育种进展及今后研究方向[A];第六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论文集[C];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郑威;长江流域小麦地方品种农艺品质性状的遗传多样性[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2 周明琦;CBF信号途径在低温下对植物生长的调控及其育种应用[D];复旦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速;外源水杨酸提高小麦抗寒性的应用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2 陈超;低温条件下冬小麦糖代谢和抗氧化活性与耐寒性关系[D];东北农业大学;2014年

3 王兴;外源激素调控冬小麦抗寒性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629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27629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aba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