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硝酸还原酶活性的QTL定位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513
【图文】:
图 3-1 2 个环境条件下硝酸还原酶活性值在 150 个 RIL 群体中的频率分布直方图Fig 3-1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NRA values among 150 RIL under 2 environments锁。通过以上对图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qHNRA_5-1 和 qHNRA_8-1(qHNRA_8-2)是潜在的连锁位点,需要继续后续对其进行研究探讨。3.3 基于 SNP 标记的基因型分析3.3.1 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利用在全基因组中平均分布、数据质量评估值高的 50,790 个 SNP 标记对全部 139个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如图 3-5 和图 3-6,图 3-5 展示 SNP 在 10 条染色体上的分布密度情况,SNP 在 10 条染色体上密度较均匀。图 3-6-B 展示 50,790
18结合连锁和关联分析方法挖掘玉米硝酸还原酶的功能位点个 SNP 标记在 10 条染色体上的分布情况,其中,在第一条染色体上 SNP 分布最多,占 15.8%,第十染色体最少,仅占 7.3%,其余染色体 SNP 分布范围在 8.1-11.6% 之间,50,790 个 SNP 标记中,大约有 69.4% 的 SNP 最小等位基因频率大于 0.2(图3-6-A)。50,790 个 SNP 标记中共检测 100,158 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位点 2 个等位基因。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为 0.30,变化范围为 0.09-0.38,主要分布在 0.3-0.4 之间(图3-6-C)。各位点的基因多样性平均为 0.37,范围为 0.10-0.51,主要分布在 0.45-0.5 之间(图 3-6-D)。
ixture 软件结果相似,PCA 将 139 份自交系分成 7 个亚群(图ixture 软件获得的概率 Q 值和自交系遗传组分 60% 的标准,将每应亚群中,并将 7 个亚群命名为 P1、P2、P3、P4、P5、P6和 P7,到 60% 的将其归为混合群(Mixed)(图 3-7-B)。 个亚群分析结果如下(表 3-5):以 Lx9801、7381、郑 32、吉 63系被划入 P1亚群;P2亚群由 14 个自交系组成,典型玉米自交系3、TY6;有 12 个自交系被划入 P3亚群,代表系为 IRF314、J414亚群包括 8 份自交系组成,代表系有 Z141262、K12TC、昌 7-2、 6 份自交系组成,代表系为 07ks4、4F1、7884-4Ht、835a;P6亚成,典型系为 ye8001、1462、501、812;P7亚群由 4 个自交系组括 JY01、K14、L3180、LG001;其余 64 个自交系属于混合群。在P2和 P3占群体 37%,占据该群体除混合群之外绝大部分材料。可图群体不存在复杂的群体结构,适合后续进行关联分析。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CUI Ting-ting;HE Kun-hui;CHANG Li-guo;ZHANG Xing-hua;XUE Ji-quan;LIU Jian-chao;;QTL mapping for leaf area in maize(Zea mays L.)under multi-environments[J];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2017年04期
2 何坤辉;常立国;李亚楠;渠建洲;崔婷婷;徐淑兔;薛吉全;刘建超;;供氮和不供氮条件下玉米穗部性状的QTL定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7年01期
3 何坤辉;常立国;崔婷婷;渠建洲;郭东伟;徐淑兔;张兴华;张仁和;薛吉全;刘建超;;多环境下玉米株高和穗位高的QTL定位[J];中国农业科学;2016年08期
4 阮新民;施伏芝;罗志祥;;氮高效水稻品种开花期一些生理生化特性与氮肥利用率的关系[J];生态环境学报;2012年11期
5 裴丽丽;郭玉华;徐兆师;李连城;陈明;马有志;;植物逆境胁迫相关蛋白激酶的研究进展[J];西北植物学报;2012年05期
6 李晓欣;张菲菲;马洪斌;胡春胜;张玉铭;;华北平原地区农田硝态盐淋失研究进展[J];华北农学报;2011年S2期
7 张洋;张继;强晓敏;翟丙年;王朝辉;;不同氮效率基因型冬小麦生理特征的比较研究[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0年06期
8 刘宗华;卫晓轶;胡彦民;谭晓军;汤继华;;低氮胁迫对不同基因型玉米生物产量和氮吸收率动态变化的影响[J];玉米科学;2010年05期
9 苗丽丽;刘秀林;温义昌;;关联分析在QTL定位中的应用[J];山西农业科学;2010年02期
10 戴瑞强;张林;扈东青;赵卫国;潘刚;刘利;;植物分子育种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杨双;玉米碳氮代谢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及QTL定位[D];沈阳农业大学;2015年
2 王延召;玉米籽粒品质性状QTL定位及其遗传相关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林红梅;水稻籽粒主要品质性状的QTL定位分析[D];福建农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7681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2768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