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关联重组自交系群体荚数垂直分布的QTL定位
发布时间:2020-07-30 11:49
【摘要】:荚数是大豆产量的重要相关性状,因此成为重要的育种目标。为探寻新的增加大豆产量的数量性状基因座(QTL,Quantitative trait locus)以培育优质品种,本研究以不同粒数荚差异较大的大豆品种东农L13、合农60和黑河36为亲本构建分别包含134和156个株系的关联重组自交系群体RIL3613和RIL6013(RIL,Recombinant inbred lines)为试验材料进行QTL定位。在2015年哈尔滨进行试验,分别调查每个植株上、中、下三部位的一粒荚荚数、二粒荚荚数、三粒荚荚数和四粒荚荚数,经过后期数据整理共定义16个荚数衍生性状。利用简单重复序列标记(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s)遗传图谱(RIL3613标记数量为150个,总图谱长度为2849.54cM;RIL6013标记数量为137个,总图谱长度为1886.8cM)采用完备区间作图法(ICIM:Inclusive 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复合区间作图法(CIM,Composition interval mapping)与单标记法(SMA,Singles marker analysis)同时进行QTL定位取两种以上方法同时定位到的位点作为有效的荚数相关QTL。结果表明:在RIL3613中检测到21个控制荚数性状的QTL,解释了1.45-11.67%的表型变异,其中包括上部一粒荚数QTL3个,中部分一粒荚数QTL5个,下部分一粒荚数QTL2个,单株一粒荚数QTL4个,中部分二粒荚数QTL2个,下部分二粒荚数QTL2个,中部四粒荚数QTL5个,下部四粒荚数QTL4个,单株四粒荚数QTL3个。在RIL6013中检测到26个控制荚数性状的QTL,解释了0.04-7.91%的表型变异,其中包括上部一粒荚QTL7个,中部分一粒荚数QTL3个,下部分一粒荚数QTL5个,中部分二粒荚数QTL1个,单株二粒荚数QTL1个,中部三粒荚数QTL2个,下部分三粒荚数QTL3个,上部分四粒荚数QTL6个,中部分四粒荚数QTL9个,下部分四粒荚数QTL13个,单株四粒荚数QTL8个。两个群体检测到的荚数QTL中分别有14个和21个与前人发表过的QTL所在区间有重复区域,是能够稳定遗传的基因位点;在RIL3613和RIL6013群体发现了11个重叠的标记区间区域。与以上区域相关的19个QTL(qPN-C1-1,qPN-C1-2,qPN-C2-1,qPN-C2-2qPN-D1a-1,qPN-D1a-2,qPN-D1b-3,qPN-D1b-1,qPN-D1b-2,qPN-G-3,qPN-G-1,qPN-I-1,qPN-I-3,qPN-I-2,qPN-L-1,qPN-L-3,qPN-L-1,qPN-L-4,qPN-O-1,qPN-O-2)为影响荚粒数和荚数的潜力基因位点,对分子育种具有重要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565.1
【图文】:
图 3-1 豆荚数相关性状的频率分布Fig 3-1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pod-number-related traits3.2 SSR 连锁图谱RIL3613 群体中共有 150 个 SSR 标记被连锁到大豆的 20 条染色体上,连锁图谱覆盖基因组全长的 2816.16cM,平均图距为 21.66cM。该连锁图谱中,G 染色体上标记最多,达 12个标记,K 染色体上标记最少,仅 2 个标记;G 染色体图距最长(269.12cM),K 染色体图距最短(1.15cM);平均图距最长的是 J 染色体(29.7425cM),最短的是 K 染色体(1.15cM)。RIL6013 群体中共有 137 个 SSR 标记被连锁到大豆的 20 条染色体上,连锁图谱覆盖基因组全长的 1888.02cM,平均图距为 16.14cM。该连锁图谱中,G 染色体上标记最多,达 11 个标记,H 染色体上标记最少,仅有 3 个标记;F 染色体图距最长(163.67cM),H 染色体图距最短(19.68cM);平均图距最长的是 K 染色体(22.12cM),最短的是 N 染色体(7.9017cM)。(表 3-3,图 A1、A2)表 3-3 RIL3613 和 RIL6013 图谱信息Tab. 3-3 Linkage map information for RIL3613 and RIL6013Linkage groupRIL3613 RIL6013
qPN-I-2)分别在 D1b,E 和 I 中检测到。 在这三个 QTL 中,来自合农 60 的等位基因表现出对 PNMA 的正向加性效应。RIL3613 中检测到控制 PNLA 的两个 QTL(qPN-M-1 和 qPN-I-3)表型变异分别为 4.65%和 2.16%,其中 qPN-M-1 和 qPN-I-3 增强 PNLA 的等位基因分别来自黑河 36 和东农 L13。在RIL6013 的 N,C1,B1,H 和 E 染色体上检测到与 PNLA 相关的 5 个 QTL(qPN-N-1,qPN-C1-2,qPN-B1-1,qPN-H-1 和 qPN-E-3) 在 RIL6013 中。4 个 QTLs(qPN-N-1,qPN-C1-2,qPN-B1-1和 qPN-E-3)来自合农 60 的等位基因和 qPN-H-1 中来自东农 L13 的等位基因的增加了 PNLA。4 个 QTLs(qPN-D1b-3,qPN-C1-1,qNP-M-1 和 qNP-I-3)位于 RIL3613 的染色体 D1b,C1,M 和 I 中。 QTLqPN-D1b-3,qPN-C1-1 和 qNP-I-3 的加性效应均为阴性,表明黑河 36携带的等位基因可以提高 TPA。QTLqPN-M-1 的加性效应为正值,表明东农 L13 携带的等位基因可以提高 TPA。
图 3-3 二粒荚相关性状 QTL 贡献率及决定系数Fig. 3-3 PVE and R2 QTL for number of two-seed pod.3.3.3 三粒荚荚数 QTL两个 QTL(qPN-D1b-2 和 qPN-L-4)解释了 RIL6013 中 PNMC 表型变异的 7.91%和 11%,并且提供正相加作用的等位基因分别来自合农 60 和东农 L13。在 RIL6013 中检测到的 3 个PNLC QTL(qPN-B1-1,qPN-J-1 和 qPN-L-3)以及这三个可能增加 PNLC 的 QTL 的等位基因均来自合农 60。在 RIL6013 中检测到一个 TPC QTL(qPN-G-2),并解释了表型变异的 13%(R2)。 这个 QTL 的负向加性效应表明合农 60 等位基因对这个 QTL 增加了 TPC。图 3-4 三粒荚相关性状 QTL 贡献率及决定系数Fig. 3-4 PVE and R2 QTL for number of three-seed pod.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565.1
【图文】:
图 3-1 豆荚数相关性状的频率分布Fig 3-1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pod-number-related traits3.2 SSR 连锁图谱RIL3613 群体中共有 150 个 SSR 标记被连锁到大豆的 20 条染色体上,连锁图谱覆盖基因组全长的 2816.16cM,平均图距为 21.66cM。该连锁图谱中,G 染色体上标记最多,达 12个标记,K 染色体上标记最少,仅 2 个标记;G 染色体图距最长(269.12cM),K 染色体图距最短(1.15cM);平均图距最长的是 J 染色体(29.7425cM),最短的是 K 染色体(1.15cM)。RIL6013 群体中共有 137 个 SSR 标记被连锁到大豆的 20 条染色体上,连锁图谱覆盖基因组全长的 1888.02cM,平均图距为 16.14cM。该连锁图谱中,G 染色体上标记最多,达 11 个标记,H 染色体上标记最少,仅有 3 个标记;F 染色体图距最长(163.67cM),H 染色体图距最短(19.68cM);平均图距最长的是 K 染色体(22.12cM),最短的是 N 染色体(7.9017cM)。(表 3-3,图 A1、A2)表 3-3 RIL3613 和 RIL6013 图谱信息Tab. 3-3 Linkage map information for RIL3613 and RIL6013Linkage groupRIL3613 RIL6013
qPN-I-2)分别在 D1b,E 和 I 中检测到。 在这三个 QTL 中,来自合农 60 的等位基因表现出对 PNMA 的正向加性效应。RIL3613 中检测到控制 PNLA 的两个 QTL(qPN-M-1 和 qPN-I-3)表型变异分别为 4.65%和 2.16%,其中 qPN-M-1 和 qPN-I-3 增强 PNLA 的等位基因分别来自黑河 36 和东农 L13。在RIL6013 的 N,C1,B1,H 和 E 染色体上检测到与 PNLA 相关的 5 个 QTL(qPN-N-1,qPN-C1-2,qPN-B1-1,qPN-H-1 和 qPN-E-3) 在 RIL6013 中。4 个 QTLs(qPN-N-1,qPN-C1-2,qPN-B1-1和 qPN-E-3)来自合农 60 的等位基因和 qPN-H-1 中来自东农 L13 的等位基因的增加了 PNLA。4 个 QTLs(qPN-D1b-3,qPN-C1-1,qNP-M-1 和 qNP-I-3)位于 RIL3613 的染色体 D1b,C1,M 和 I 中。 QTLqPN-D1b-3,qPN-C1-1 和 qNP-I-3 的加性效应均为阴性,表明黑河 36携带的等位基因可以提高 TPA。QTLqPN-M-1 的加性效应为正值,表明东农 L13 携带的等位基因可以提高 TPA。
图 3-3 二粒荚相关性状 QTL 贡献率及决定系数Fig. 3-3 PVE and R2 QTL for number of two-seed pod.3.3.3 三粒荚荚数 QTL两个 QTL(qPN-D1b-2 和 qPN-L-4)解释了 RIL6013 中 PNMC 表型变异的 7.91%和 11%,并且提供正相加作用的等位基因分别来自合农 60 和东农 L13。在 RIL6013 中检测到的 3 个PNLC QTL(qPN-B1-1,qPN-J-1 和 qPN-L-3)以及这三个可能增加 PNLC 的 QTL 的等位基因均来自合农 60。在 RIL6013 中检测到一个 TPC QTL(qPN-G-2),并解释了表型变异的 13%(R2)。 这个 QTL 的负向加性效应表明合农 60 等位基因对这个 QTL 增加了 TPC。图 3-4 三粒荚相关性状 QTL 贡献率及决定系数Fig. 3-4 PVE and R2 QTL for number of three-seed pod.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琰;孙晓环;孙霞;王燕平;宗春美;齐玉鑫;白艳凤;任海洋;潘相文;杜维广;孔凡江;刘宝辉;;大豆花荚脱落及单株荚数的QTL定位[J];土壤与作物;2015年02期
2 姚丹;王丕武;张君;刘占柱;关淑艳;刘思言;曲静;;大豆主要产量性状QTL定位分析[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4年03期
3 孙永刚;;从历史文献到考古资料:论栽培大豆的起源[J];大豆科学;2014年01期
4 杨U
本文编号:27754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277549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