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作物论文 >

小麦苗期抗寒性方法鉴定及相关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发布时间:2020-08-11 19:18
【摘要】:小麦是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低温冷害是限制小麦生产的重要非生物逆境胁迫。应用分子标记技术筛选与抗寒性相关联的分子标记,能加快推进小麦抗寒的育种进程,为小麦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543份小麦自然群体为研究材料,鉴定小麦苗期抗寒性,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得到的基因型数据对自然群体进行了群体结构和亲缘关系分析,同时与抗寒性鉴定的表型数据进行关联分析,以筛选出与抗寒性性状显著关联的SNP位点。同时研究了室内小麦抗寒性鉴定的最适低温胁迫温度,比较和分析不同低温胁迫条件下各指标的变化规律,结合田间抗寒性指标数据,找出一套重复性好、可操作性强、准确性高的室内小麦抗寒性鉴定评价方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室内低温(-14℃)冷冻处理3h的小麦冷冻成活率与田间冻害等级调查数据呈显著负相关(r=-0.427)。根据低温冷冻处理3h后的小麦冷冻成活率大小,可以判断小麦受冻害的程度,进而小麦抗寒性鉴定。2.在控制群体结构和材料间亲缘关系条件下,利用混合线性模型将11140个多态性SNP,抗寒性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检测到75个与小麦抗寒性显著相关的SNP位点,分布在小麦的第1B、1D、2A、2B、2D、3A、3B、3D、4B、4D、5A、5B、5D、6B、6D、7A、7B、和7D号染色体上。其中2B和5A染色体上数量最多,为8个,第5B、7B染色体数量较多,为7个。贡献率最大的SNP标记(BS00044895_51)位于7A染色体上,能解释18.70%的表型变异,贡献率最小的SNP标记(Ra_c2964_2254)位于3D染色体上,解释3.50%的表型变异。3.利用MLM模型进行关联分析,冻害等级在6个环境下共检测到63个与抗寒相关的SNP位点,贡献率在3.51%(IACX5971、Ex_c52589_795)-14.91%(wsnp_CAP11_c2435_1256981)之间;死蘖率在4个环境下共检测到56个与抗寒相关的SNP位点,贡献率在3.50%(Ra_c2964_2254)-18.70%(BS00044895_51)之间;枯叶率在4个环境下共检测到42个与抗寒相关的SNP位点,贡献率在4.04%(RAC875_c45166_1174)-16.54%(BS00044895_51)之间。4.对显著SNP标记进行抗寒相关候选基因预测,共预测到23个抗寒相关的候选基因,这些基因按照功能分为5类:第1类基因编码防御响应蛋白,包括Stb6、BTR1和LR1基因;第2类基因编码许多生化途径的酶,包括WAK、hemH、Acc-1、Acc-2、CKX2.4、CKX2.5、GT47-2A和cytochrome P450基因;第3类基因编码转录因子和启动子,包括ERF1、PHR1-B1、CBF10、TaAP2-A、TaAP2-D和SNF2P基因;第4类基因编码贮藏蛋白,包括Glu-Dty、ACT-1、Gli-D2和Glo-2基因;第5类基因为春化基因,包括Vrn2、ZCCT1和ZCCT2基因。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512.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广凤;陈建省;田纪春;;小麦株高相关性状与SNP标记全基因组关联分析[J];作物学报;2015年10期

2 令凡;李朝周;回振龙;焦健;吕鹏;;应用电导率法及Logistic方程测定油橄榄品种的抗寒性[J];广东农业科学;2015年01期

3 姜丽娜;张黛静;宋飞;刘佩;樊婷婷;余海波;李春喜;;不同品种小麦叶片对拔节期低温的生理响应及抗寒性评价[J];生态学报;2014年15期

4 朱玉磊;王升星;赵良侠;张德新;胡建帮;曹雪连;杨亚杰;常成;马传喜;张海萍;;以关联分析发掘小麦整穗发芽抗性基因分子标记[J];作物学报;2014年10期

5 李卓夫;李莹;王晓楠;;不同抗寒性冬小麦品种间冷冻后电导率与成活率比较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4年06期

6 张丽华;梁双波;崔永增;张丽;姚海坡;贾秀领;;黄淮海南部小麦抗寒性比较及指标筛选[J];中国农学通报;2014年12期

7 任军;黄志霖;曾立雄;施征;;低温胁迫下植物生理反应机理研究进展[J];世界林业研究;2013年06期

8 张倩;刘崇怀;郭大龙;姜建福;樊秀彩;张颖;;5个葡萄种群的低温半致死温度与其抗寒适应性的关系[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5期

9 冯玉磊;王晓楠;付连双;晁美丽;关涛;孙莹璐;李卓夫;;寒地冬小麦返青期抗氧化特性[J];麦类作物学报;2012年03期

10 王静;赵密珍;于红梅;王壮伟;孟宪凤;;低温胁迫下草莓花半致死温度的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秋平;谢丙炎;杨宇红;刘志敏;;辣椒CaJERF1基因的克隆及原核表达研究[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于晶;寒地冬小麦东农冬麦1号抗寒机理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安玉玲;小麦揉混特性和溶剂保持力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7年

2 王朗;节节麦形态学性状和苗期耐低磷相关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3 杨学芳;冬小麦苗期抗寒生理性状自由水/束缚水的QTL分析[D];河北农业大学;2014年

4 潘玉恒;小麦耐湿相关性状的关联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3年

5 张文超;不同小麦品种春化、光周期基因分子标记检测和抗冻性机制的分析[D];河南大学;2013年

6 巨伟;冬小麦抗寒生理性状的QTL分析[D];河北农业大学;2012年

7 冯玉磊;寒地冬小麦返青期低温响应的生理特性与蛋白质组分析[D];东北农业大学;2012年

8 张小英;不同苜蓿品种对秋冬低温条件的生理适应性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7894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27894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706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