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种质资源耐寒性鉴定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S565.4
【图文】:
图 1.1 种子萌发过程及主要生理活动 (Bewley,Black,1994)Fig 1.1 Seed germination process and main physiological activitiesJ,2016; Longo V,2018; Thakur P,2013)。低温还会导致细胞膜成分的变化,涉及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变化、甘油脂组分的变化、不饱和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位置的重构、蛋白组分的变化以及离子通道的激活等。低温还能改变膜的流动性,并最终导致种子的萌发受到影响(Hilhorst,1998)。低温胁迫导致细胞膜结构破坏后,细胞内容物质会外渗并导致细胞的电导率增加,并且温度降低与电导率呈负相关,温度低到一定程度后,细胞膜完全被破坏且不可逆,电导率也将达到稳定状态。有研究发现油菜叶片 2℃时的电导率和其在 8℃时的电导率相同,可以理解为油菜叶片的膜结构在 2℃条件下已完全被破坏(Hyun-Sung Kim,2013)。1.1.3 低温破坏植物体内渗透调节物质的平衡低温胁迫能破坏植物细胞原有的物质平衡,如内容物外渗等,当低温造成的损害在一定程度内时,大多数植物会通过增加或减少渗透调节物质来维持细胞在逆境下的渗透压,保证植物的正常生长(Rout G R,2013; Ishitani, M.,1997)。脯氨酸是植物渗透调节的重要物质之一,具有很强的亲水性。当植物遭遇低温胁迫时,其机体会通过增加体内脯氨酸来维持细胞的正常活动,且呈现出脯氨酸增加幅度随植物自身的抗寒性
图 1.2 植物冷驯化进程中不同的细胞过程(Theocharis A. 2012)Fig.1.2 Different cellular processes induced as a consequence of plant acclimation to cold有助于植物抵御寒冷。研究植物冷驯化过程发现,低温可诱导植物产生新的蛋白质(何若韫,1Orvar B L,2000; Theocharis A, 2012; 图 1.2),且有研究提出低温显著降低冷驯化中基因表达的电子传递(Lee,2002;Zsigmond,2008)。可溶性糖是植物代谢活动的能源物质,还具有降低植物冰点的功能,以提高植物的抗寒(姚远,2010)。低温胁迫时,抗寒性强的植物可溶性糖含量可显著升高,积累的可溶性糖不为植物体提供充足的能量来源和生化反应原料,促进植物抗寒相关代谢活动的进行,还可以植物细胞液浓度,减少水分外渗进而提高植物抗寒能力(Barka,2012)。1.1.4 低温导致植物过氧化低温逆境会导致植物细胞氧化,产生活性氧自由基,损伤植株(李春燕,2011)。当植物低温胁迫时,体内原有的活性氧代谢系统会受到影响,导致植物体内活性氧含量增加,对植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比如,低温使植物体内活性氧自由基含量增加,同时降低超氧化物歧(Superoxide dismutase ,SOD)的活性,这样一来就加重了植物细胞膜脂的过氧化。过氧化物酶(Catalase,CAT)是一种重要的植物保护性酶,对清除活性氧自由基起着至关
图 1.3 植物响应低温胁迫的信号网络示意图(Pareek A,2017)Fig.1.3 Schematic representation of signaling network in response to low temperature stress.、油菜、小麦等作物中均得到验证。但在番茄抗寒性研究中发现,低温胁迫时强抗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呈明显增强,弱抗寒品种则变化不大(陈贻竹,1988)。不论酶活性升高还是降低,强抗寒性品种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大于弱抗寒品种(戴晶,2000)。即便低温胁迫使得植物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降低,也表现为强抗寒品种上均证明低温下植物抗寒性强弱与其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密切相关。渗透调节物质与抗寒脯氨酸含量与植物耐低温性相关的研究很多,低温下,植物体内游离脯氨酸含量显植物体内的水分,细胞液浓度增大,冰点降低,从而有效的降低植物冰冻损伤(周蕴游离脯氨酸含量变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植物抵御严寒的能力。低温胁迫下植物量增加,可以调节植物植物细胞内的水分含量保持平衡,减少失水以保持细胞结构的抗寒性,同时也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Jackson,1965)。有研究发现,低温环境中苜蓿,其根部的游离脯氨酸增加量差异显著,且随着品种抗寒性增强,增加量g,1960;张荣华,20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辜爱生;傅跃进;叶惠娟;王宝强;方永深;;建德市油菜生产现状及其发展对策[J];杭州农业科技;1999年03期
2 陈云飞;冯中朝;杜为公;;基于双重目标的油菜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研究——以湖北省342户调研农户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2018年24期
3 汪波;刘姝;甘丽;张哲;郭安国;熊明清;杨华;郭妮妮;蒯婕;傅廷栋;周广生;;油菜多功能利用技术模式[J];长江蔬菜;2019年06期
4 廖克厚;;油菜多元化绿色增效栽培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策略[J];农民致富之友;2019年12期
5 徐海;;油菜全程机械化的应用与关键技术研究[J];农机化研究;2018年06期
6 陈其鲜;崔小茹;;甘肃油菜“一菜多用”技术应用现状问题及对策[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7年24期
7 金新华;;青海省油菜主要病虫害种类及防治措施[J];农业工程;2018年03期
8 杨清坡;刘万才;黄冲;;近10年油菜主要病虫害发生危害情况的统计和分析[J];植物保护;2018年03期
9 刘建珍;包青龙;;油菜机械栽培技术及主要病虫害防治[J];农业工程技术;2018年05期
10 宗国庆;肖平义;徐远红;;油菜病虫害防治措施[J];农民致富之友;2018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书芬;朱家成;文雁成;王建平;曹金华;何俊平;蔡东芳;赵磊;王东国;胡坤;;河南省油菜科学研究进展[A];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作物专业委员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综述与摘要集[C];2018年
2 张皓;田展;杨捷;李军;赵瑞;辛跳儿;;气候变化影响下长江流域油菜产量模拟初步研究[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1气象与现代农业[C];2011年
3 秦光蔚;辛海宁;周祥;朱军;;硫对油菜产量和抗逆性的影响[A];江苏土壤肥料科学与农业环境[C];2004年
4 姚建国;;简阳市油菜“3414”肥料效果初报[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中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5 刘忠松;;不同用途油菜对品种特性的基本要求[A];2017年湖南省作物学会论文汇编集[C];2017年
6 鞠英芹;杨霏云;马德栗;朱晓炜;罗蒋梅;李文科;;江淮地区油菜渍害的时空分析[A];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5 气候变暖背景下干旱灾害形成机制变化与监测预测及其影响评估[C];2018年
7 张耀文;赵小光;关周博;王学芳;侯君利;田建华;李殿荣;卢庆陶;卢从明;;油菜高光效育种的难点及解决策略[A];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作物专业委员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综述与摘要集[C];2018年
8 冷博峰;冯中朝;周晓时;李谷成;刘成;;蜂农授粉对油菜产量的技术经济影响与区域差异[A];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作物专业委员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综述与摘要集[C];2018年
9 ;成就卓越 桃李满园[A];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作物专业委员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综述与摘要集[C];2018年
10 刘志雄;刘凯文;苏荣瑞;秦鹏程;万素琴;;CLDAS资料在湖北省油菜湿渍害监测中的应用[A];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2 提升气象科技水平,保障农业减灾增效论文集[C];201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杨丹丹;“绿色”油菜前景“灿烂”[N];农民日报;2019年
2 本报记者 田豆豆;油菜院士的六件套[N];人民日报;2019年
3 记者 乐明凯;“油菜基因超市”开放共享种质资源[N];农民日报;2019年
4 记者 何红卫 乐明凯;湖北三年推广油菜技术“345”模式过千万亩[N];农民日报;2019年
5 余宏章;油菜增产及时预防菌核病[N];农资导报;2018年
6 蒋佐升 本报记者 赵宇恒;油菜盈利空间还有哪些?[N];农民日报;2018年
7 湖南省作物研究所 邓力超;油菜多用途栽培[N];湖南科技报;2018年
8 首席记者 乔林生;国内大部分产区冬小麦长势良好[N];期货日报;2017年
9 北京市大兴区蔬菜技术推广站 何晓萌 齐艳花 杨恩庶;大棚油菜一年八茬高产高效栽培技术[N];河北科技报;2017年
10 杨舒;因需而变增效益 咸宁油菜“真有才”[N];粮油市场报;201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SHAHBAZ KHAN;提高油菜产量及减少倒伏损失的栽培措施[D];华中农业大学;2017年
2 赵艳茹;核盘菌侵染油菜早期光谱诊断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8年
3 郑卓;新疆野生油菜的利用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5年
4 胡立勇;油菜品质形成的生理生态基础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5 王茂林;油菜(Brassica napus L)矮秆和无花瓣突变体的创制、遗传及优质杂交油菜选育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6 史卫东;油菜开花时间变异分析和拟南芥晚开花突变体鉴定与基因克隆[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7 年夫照;甘蓝型油菜的硼高效生理基础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6年
8 汤亮;油菜生长模拟与决策支持系统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9 周云涛;无花瓣油菜Apet33-10花器官形态发生及差异表达基因分析[D];四川大学;2007年
10 王渊;不同水平油菜氮素含量遥感信息提取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淑培;油菜种质资源耐寒性鉴定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年
2 田姗姗;油菜转录因子BnaERF5/6的功能验证及5-羟色胺对幼苗干旱缓解效应的相关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年
3 谢春晖;青海省湟中县油菜有害生物发生及防治对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9年
4 李子雄;油菜抗寒种质材料筛选与应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年
5 张聪;油菜区试品种和育种亲本的性状变异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年
6 宋楚崴;施氮水平和花期渍水胁迫对油菜产量形成的影响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7年
7 刘森;西藏油菜种质资源耐盐性比较与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7年
8 利培星;稻—油轮作体系纳入绿肥种植的作物生产、节肥与培肥效应[D];华中农业大学;2018年
9 段秋宇;种植密度和施氮对矮秆油菜生长、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7年
10 王卫芳;油菜苗期抗旱性评价及生理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053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2805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