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还田和耕作方式对河套灌区合理耕层构建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513
【图文】:
内蒙古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1.4 技术路线论文通过 2015 年度分析多点调研数据为 2016 年提供理论支持,2016-2017年度定点试验进一步分析了土壤、冠层和产量的各项指标,揭示了春玉米对不同耕作模式高产响应机理。
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对河套灌区合理耕层构建及玉米产量的影响套灌区不同肥力水平土壤特性及玉米产量对耕作方式的方法地点沿内蒙古河套平原进行调研取样。综合考虑灌区玉米分水等状况,各取样点分布在巴彦淖尔市的乌拉特前旗、锦后旗、临河区、磴口县等地(图 2)。该地区地形平缓土壤以粉质黏土为主,同时还有少量细粉砂土;属于干雨量 345 mm,年均蒸发量 2000 mm,年平均气温 7 ℃主,全年灌水 5-7 次,年均引黄水量约 13.3 亿 m3 [83]。
图 3 耕作方式对不同肥力水平土壤养分的影响(全氮-a、速效磷-b、速效钾-c、有机质-d)Fig.3 Effect of soil tillage on soil nutrient under different soil fertility levels(Total nitrogen-a、Availablephosphorus-b、Available potassium-c、Organic matter-d)注:LRT 为低肥力浅旋;LP 为低肥力翻耕;LS 为低肥力深松;MRT 为中肥力浅旋;MP 为中肥力翻耕;MS 为中肥力深松;HRT 为高肥力浅旋;HP 为高肥力翻耕;HS 为高肥力深松Note: LRT is shallow rotation with low soil fertility; LP is low tillage tillage; LS is low soil strength subsoiling;MRT is middle earth power shallow rotation; MP is middle earth fertility tillage; MS is middle earth strengthsubsoiling; HRT is high earth force shallow rotation; HP is upland force tillage; HS is deep soil deep loosening.2.2.3 耕作方式对不同肥力玉米产量的影响据各取样点玉米产量调查结果(图 3)可见,玉米产量在不同土壤肥力水平间和不同耕作方式间均表现为极显著差异,且耕作方式和土壤肥力水平间互作效应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LY、MY、HY 水平下,玉米产量之间差异显著(P<0.05),耕作方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均为 S>P>RT。即低、中、高土壤肥力条件下,S 和P 均较 RT 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分别增加了 47.97%和 32.79%,40.74%和 23.46%,16.27%和 8.03%。由此可见,采用深松和深翻方式较浅旋方式均能提高玉米产量,且深松耕作较深翻增产效果在各土壤肥力水平均达到显著水平。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智惠;刘新梁;李春阳;闫洪奎;;深松及秸秆还田对表层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J];作物杂志;2015年06期
2 谢军红;张仁陟;李玲玲;罗珠珠;蔡立群;柴强;;耕作方法对黄土高原旱作玉米产量和土壤水温特性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5年11期
3 吕薇;李军;岳志芳;陈宁宁;王淑兰;;轮耕对渭北旱塬麦田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5年16期
4 李晓龙;高聚林;胡树平;于晓芳;王志刚;苏治军;谢岷;;不同深耕方式对土壤三相比及玉米根系构型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5年04期
5 郝远远;徐旭;任东阳;黄权中;黄冠华;;河套灌区土壤水盐和作物生长的HYDRUS-EPIC模型分布式模拟[J];农业工程学报;2015年11期
6 郝远远;徐旭;黄权中;黄冠华;;土壤水盐与玉米产量对地下水埋深及灌溉响应模拟[J];农业工程学报;2014年20期
7 战秀梅;彭靖;李秀龙;李亭亭;韩晓日;宋涛;潘全良;;耕作及秸秆还田方式对春玉米产量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14年03期
8 孙敏;温斐斐;高志强;任爱霞;邓妍;赵维峰;赵红梅;杨珍平;郝兴宇;苗果园;;不同降水年型旱地小麦休闲期耕作的蓄水增产效应[J];作物学报;2014年08期
9 刘淑梅;曲晓燕;张洪生;姜雯;;小麦、玉米轮作制度下耕作方式对夏玉米农田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13年06期
10 葛超;景希强;徐娥;赵成昊;高洪敏;;不同深松时间与深度条件下土壤物理性状与玉米产量的相关分析[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3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赵红香;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对麦—玉两熟农田土壤质量和生产力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3年
2 李涵;秸秆覆盖还田对渭北旱塬土壤理化性质及春玉米生长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065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2806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