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杆菌介导丹东蒲公英遗传转化研究
【学位单位】:沈阳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S567.239
【部分图文】:
图 1 植物中绿原酸生物合成的 3 条路线Fig.1 Three routes of chlorogenic acid biosynthesis in plants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本试验研究了 MS 培养基和不同生长调节剂对蒲公英叶片外植体直接再生的影响。为了进行转化,研究了卡那霉素和头孢霉素浓度,叶片外植体预培养时间,OD600值,侵染时间,共培养时间和 AS 浓度这些参数对丹东蒲公英遗传转化的影响。此外,将控制绿原酸合成的 HQT(羟基肉桂酰-CoA:奎尼羟基肉桂酰基转移酶)基因导入到丹东蒲公英基因组内。本试验方案可用于丹东蒲公英的快速体外增殖及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本文提供了一个研究调控蒲公英中绿原酸合成途径的分子机制的策略。此外,还有利于探索其他酚酸生物合成途径,及绿原酸与其他酚类化合物相互作用的代谢机制。由于本课题组未有丹东蒲公英全基因组测序结果,并且在可用的转录组数据库中未获得可能与绿原酸合成相关的酶基因 HQT,在后期的试验中多次尝试克隆蒲公英中的HQT 基因,然而仍就没有获得蒲公英中 HQT 基因完整的 CDS(蛋白质编码区序列)。
3 结果与分析3 结果与分析 NAA 对不定芽再生影响中,选择图 3 中的无菌苗叶片接种到 MS 培养基上,并补充不依据不定芽萌发情况确定单因素 6-BA 最佳诱导浓度,在表 1,单,确定 6-BA 最佳浓度为 2.0 mg/L,不定芽诱导效率是 73.0 ±1 5.6 ±0.15。通过单因素诱导不定芽效率最高的 6-BA(2.0 mg/L 组合,筛选出当最佳结合培养基。6-BA(2.0 mg/L)和不同浓度的试验发现叶外植体出明显的愈伤组织及周围有轻微的不定芽。3同时补充 2.0 mg/L 6-BA 和 0.2 mg/L NAA,不定芽诱导效率为 95数量(9.2 ±0.06)(图 4)。表 1 和图 2 是叶片外植体在不同激素。
Table1 Comparison of bud induction at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6-BA alone or in combination with NAA植物生长调节剂 Plant growthregulators (mg/L)不定芽再生效率 Percentageof shoot induction (%)每个外植体不定芽数量Number of adventitious6-BA NAAshoots/explant0 0 0±0i 0±0g0.5 0 10.2±0.66h 1.17±0.15i1.0 0 55.1±1.55f 1.9±0.12f1.5 0 64.1±1.49d 2.83±0.18d2.0 0 73.0±1.15c 5.6±0.15c3.0 0 59.7±1.23e 2.27±0.09e2.0 0.1 83.9±0.59b 8.07±0.15b2.0 0.2 95.2±2.58a 9.2±0.06a2.0 0.5 84.33±2.40b 5.93±0.09c2.0 1.0 26.8±1.11g 2.08±0.04ef注: 表 1 根据邓肯多重比较检测,字母表示在 P <0.05 比较物种内处理之间的显着差异Note:Table 1 according to the Duncan multiple comparison test, letters indica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reatments within P < 0.05comparison species.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波;吴志刚;刘文毅;董文轩;赵鑫;宁伟;;蒲公英无融合生殖特性初探[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2 宁伟;张建;吴志刚;马铭;赵鑫;李天来;;丹东蒲公英专性无融合生殖特性[J];植物学报;2014年04期
3 张建;费永俊;周存宇;;丹东蒲公英和斑叶蒲公英染色体变异初探[J];湖北农业科学;2015年10期
4 彭庆涛;;温光条件对蒲公英种子萌发的影响[J];山东林业科技;2014年03期
5 张晓嘉;宁伟;马铭;赵鑫;;3种生殖方式蒲公英花粉活力和柱头形态及可授性对比[J];西北植物学报;2014年08期
6 邢艳萍;张建;吴杰;陈倩倩;宁伟;;东北地区5种蒲公英花粉离体萌发条件及特性的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7 宁伟;贾庆飞;李海娟;宋文婵;吴杰;李天来;;东北7种蒲公英花粉形态比较与分类问题探讨[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8 郭小娇;郑义;张建;孙俊坤;宁伟;;不同浓度Ca(NO_3)_2对两种蒲公英(Taraxacum)硝酸盐积累的影响[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3年05期
9 宁伟;吴志刚;吕双双;马铭;张建;;东北地区3种蒲公英的生殖方式[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3年04期
10 郑义;郭小娇;赵婷;宁伟;;东北地区8种蒲公英(Taraxacum)叶片主要品质指标评价[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3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建;蒲公英属植物繁殖生物学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刘晓敏;丹东蒲公英NRAMP基因克隆及功能鉴定[D];沈阳农业大学;2018年
2 刘越;农杆菌介导丹东蒲公英遗传转化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8年
3 孙盈;贮藏温度及烹饪方式对蒲公英品质影响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6年
4 付晓龙;外源诱导子对丹东蒲公英绿原酸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影响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6年
5 徐术菁;东北蒲公英(Taraxacum.Ohwianum)叶片再生体系建立与优化[D];沈阳农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8207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2820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