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A促生菌的分离鉴定及对烟草种子萌发与烟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10-10 12:03
微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其活动影响着土壤物质转化和植物生长,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烟草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为避免化肥破坏利用传统土壤和污染环境,发展以微生物农业为核心的“白色农业”十分重要。本试验以传统培养的方式分离、16SrDNA的方法鉴定延边地区烟草内生和根际细菌,研究品种与地区之间微生物的多样性。以Salkowski比色法筛选出具有产IAA能力的促生菌株,并对其液体培养基进行优化,研究细菌间互作对烟草种子萌发和生长的影响,为掌握延边地区可利用的促生菌及复合菌肥的研制,以改善土壤环境并培育更优质的烟草奠定基础。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从汪清、和龙、延吉三个地区分离得到内生与根际细菌共29个属72株,其中棒状杆菌属(Corynebacterium)、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沙雷氏菌属(Serratia)、罗氏菌属(Rofthiaaeria)、黄杆菌属(Flavo6bacterfium)、罗丹杆菌属(Rhodanobacter)仅在汪清地区中发现,芽孢八叠球菌属(Sporosarcina)、类节杆菌属(Paernarrthrobacter)、短波单胞菌厲(Brevundimonas)仅在和龙地区中发现,纤维微细菌属(Cellloszimicrobium)、SpHingopyxis、类芽抱杆菌属(Paenibacillus)、志贺氏菌属(Shinellafusca)、库克菌属(AKocuria)、肠杆菌属(Enterobacter)仅在延吉地区中发现,芽抱杆菌属(·Bacillu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在三个地区烟草与根际土壤中均有发现,为优势菌属,其中芽孢杆菌属为最优势菌属。2、从延边地区烟草内生和根际土壤分离的细菌中,具有产IAA能力的有28株,占总菌数的38.89%,芽孢杆菌属为优势菌属,其中菌株m10、m53、m60IAA的单位产量分别为 24.73mg L~(-1)、26.8mg·L~(-1)、22.mg·L~(-1)3、菌株m10、m53、m60分别在72h、24h和48h时IAA产量达到最大值;添加色氨酸的菌株产IAA含量与对照相比有显著差异;菌株ml0、m53、m60的最适pH值分别为8、6、6;三个菌株的最适碳源均为淀粉,最适浓度分别为10g.L~(-1)、20g·L~(-1),10g·L~(-1);最适氮源前二者均为蛋白胨、m60为酵母粉,浓度分别为 5g·L~(-1)、20g·L~(-1)、20g·L~(-1);硫酸镁浓度分别为 10g·L~(-1)、15g·L~(-1)、10g·L~(-1)。4、用响应面法优化菌株m10、m53、m60液体发酵培养基,IAA最佳产M的培养基条件如下,碳源浓度分别为11.92g·L~(-1)、19.95g·L~(-1)、15.76g·L~(-1);氮源浓度分别为 20.2g·L~(-1)、20.97g.L~(-1)、10.39g·L~(-1);MgS04 浓度分别为 10.38g·L~(-1)、15.37g·L-I、19.94g·L~(-1);pH 值分别为 7.93、6.16、6.11。三菌株在此条件下产 IAA含量分别为 11.16g·L~(-1)、47.16mg·L~(-1)、16.47mg·L~(-1)。5、施用单一菌剂和混合菌剂均能促进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与不施加促生菌的对照相比,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分别增加了 30.61%、8.36%、31.13%、36.9%,苗长和根长分别增加了 11.37%和57.11%,其中T6处理即菌株m53和m60混合施用对烟草种子和幼苗生长效果最好。
【学位单位】:延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S572
【部分图文】:
注:“G”代表根,???!”代表茎,“Y”代表叶子??*G'?represents?the?root.*J'?represents?the?stem,?'Y'?represents?the?leaves??从图2.1可以看出,从烟草不同组织分离出的内生菌符合根>茎>叶的分布规??律,其中从根中分离出的内生菌占总数的49%,从茎中分离出的内生菌占30%,??叶占总数的21%
应见表4.3,结果表明,3株菌株间均不发生拮抗反应,各菌株可以混合培养不??产生拮抗。????表3.3.菌株拮抗作用测试??Table4.3.?Antagonism?test?of?strain??mlO?m53?m60??mlO?-?-??m53?_?-??m60?-?-??注:表示有拮抗反应;表示无拮抗反应??3.5.4培养时间对菌株产IAA能力的影响??由图3.1可以看出,T2处理生长最快24h菌浓度即可达到最大值,T1次之??36h达到菌浓度最高值,而T3处理生长较为缓慢,即48h才能达到最大菌浓度,??T4?T5处理在60h后达到稳定阶段,混合菌培养菌浓度要大于单菌培养的菌浓度,??证明三株菌株之间有相互促进生长的作用。??
PH值?pH值??图3.4?pH值对菌株及组合产IAA能力的影响??Fig.3.4?Effect?of?pH?on?IAA?production?ability?of?strain?and?its?combination??3.?7.?7碳源对菌株产IAA能力的影响??从图3.5和图3.6中可以看出,T1、T2、T3处理的最佳碳源为淀粉,T1处??理在C源浓度为lOgl-1时的产素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T2处理在C源浓度为??lOgi-1时产素显著高于其他处理;C源浓度对T3产素的影响不是很大,在10、??15、20、258.1^的浓度下产素无显著差异。菌株混合培养组合处理中,T4处理??和T6处理的最佳碳源均为麦芽糖,分别在C源浓度为bg'L-1和aOg?L-1的条件??下的产素显著大于其他浓度;T5处理最佳碳源为淀粉,在C源浓度为ISg?L-1??条件下产素显著大于其他浓度,T5处理虽没有其他组合产素多,但产素较组成??T5组合的单菌株产素要多;T7处理的最佳碳源为甘露醇,其产素能力受C源??浓度影响不显著。??A?QTl?R?E3T4??HT2?2〇〇???J?Q?丁5??8〇-?C?1?叹日?丁3?國?ST6??L?|?|?L15。-卜?a?b?QT7??^60?'?|?S?d?笔兰?!】J?__????今?\?\?|?_?I'ch)?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35164
【学位单位】:延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S572
【部分图文】:
注:“G”代表根,???!”代表茎,“Y”代表叶子??*G'?represents?the?root.*J'?represents?the?stem,?'Y'?represents?the?leaves??从图2.1可以看出,从烟草不同组织分离出的内生菌符合根>茎>叶的分布规??律,其中从根中分离出的内生菌占总数的49%,从茎中分离出的内生菌占30%,??叶占总数的21%
应见表4.3,结果表明,3株菌株间均不发生拮抗反应,各菌株可以混合培养不??产生拮抗。????表3.3.菌株拮抗作用测试??Table4.3.?Antagonism?test?of?strain??mlO?m53?m60??mlO?-?-??m53?_?-??m60?-?-??注:表示有拮抗反应;表示无拮抗反应??3.5.4培养时间对菌株产IAA能力的影响??由图3.1可以看出,T2处理生长最快24h菌浓度即可达到最大值,T1次之??36h达到菌浓度最高值,而T3处理生长较为缓慢,即48h才能达到最大菌浓度,??T4?T5处理在60h后达到稳定阶段,混合菌培养菌浓度要大于单菌培养的菌浓度,??证明三株菌株之间有相互促进生长的作用。??
PH值?pH值??图3.4?pH值对菌株及组合产IAA能力的影响??Fig.3.4?Effect?of?pH?on?IAA?production?ability?of?strain?and?its?combination??3.?7.?7碳源对菌株产IAA能力的影响??从图3.5和图3.6中可以看出,T1、T2、T3处理的最佳碳源为淀粉,T1处??理在C源浓度为lOgl-1时的产素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T2处理在C源浓度为??lOgi-1时产素显著高于其他处理;C源浓度对T3产素的影响不是很大,在10、??15、20、258.1^的浓度下产素无显著差异。菌株混合培养组合处理中,T4处理??和T6处理的最佳碳源均为麦芽糖,分别在C源浓度为bg'L-1和aOg?L-1的条件??下的产素显著大于其他浓度;T5处理最佳碳源为淀粉,在C源浓度为ISg?L-1??条件下产素显著大于其他浓度,T5处理虽没有其他组合产素多,但产素较组成??T5组合的单菌株产素要多;T7处理的最佳碳源为甘露醇,其产素能力受C源??浓度影响不显著。??A?QTl?R?E3T4??HT2?2〇〇???J?Q?丁5??8〇-?C?1?叹日?丁3?國?ST6??L?|?|?L15。-卜?a?b?QT7??^60?'?|?S?d?笔兰?!】J?__????今?\?\?|?_?I'ch)?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翔;甘炳成;谢丽源;谭昊;黄忠乾;彭卫红;;响应面法优化细菌MY07产IAA液体发酵培养基[J];生物技术;2015年02期
2 邢颖;张莘;郝志鹏;赵正雄;于有志;陈保冬;;烟草内生菌资源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通报;2015年02期
3 王志勇;刘秀娟;易曲;;植物内生菌分离时表面消毒条件的比较[J];江苏农业科学;2014年08期
4 李琬;刘淼;张必弦;赵宏亮;王永力;刘明;谭贺;许显滨;;植物根际促生菌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现状[J];中国农学通报;2014年24期
5 陈泽斌;夏振远;雷丽萍;徐胜光;王墨浪;寸林江;李啟;;烟草内生细菌种群特征分析[J];中国烟草学报;2014年03期
6 姜晓宇;高菊生;徐凤花;曹艳花;唐雪;张晓霞;;水稻种子内生细菌多样性及其分泌植物生长素能力的测定[J];微生物学报;2013年03期
7 张英;朱颖;姚拓;祁娟;荣良燕;;分离自牧草根际四株促生菌株(PGPR)互作效应研究[J];草业学报;2013年01期
8 陈泽斌;夏振远;雷丽萍;陈海如;;烟草可培养内生细菌的分离及多样性分析[J];微生物学通报;2011年09期
9 何贤彪;项玉英;何道根;潘仙鹏;黄善友;;激素水平对菊花插穗生根速度的影响[J];浙江农业科学;2011年03期
10 李振东;陈秀蓉;李鹏;满百膺;;珠芽蓼内生菌Z5产IAA和抑菌能力测定及其鉴定[J];草业学报;2010年02期
本文编号:28351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2835164.html